百科词条:寒喘膏药 (最后修订于2009/3/5 11:15:44)[共452字]
摘要: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anchuanGaoyao标准编号WS3-B-1049-91处方川乌30g草乌30g连翘40g白薇40g赤芍40g当归30g大皂角25g白芷40g乌药?30g茯苓30g白及30g马钱子40g桃枝25g槐枝25g柳枝25g桑枝25g肉桂25g乳香(制)20g没药(制)20g制法以上十九味,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赤芍等十六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g同置锅内,密闭加热至300℃,保温3~4小时,去渣,滤过,加入红丹适量(为炼油的38~42%),收膏,加入上述粉末,搅匀,涂膏,即得。性状本品为摊于布或纸上的黑膏药。检查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8页)。功能与主治温经逐寒,定喘止咳。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因受寒而发作,气喘咳嗽。用法与用量贴前洗净背后颈下第三脊椎皮肤,擦干(或用生姜擦)取膏药烘软后贴之。注意忌食辛辣生冷食物。贴于防止膏药移动而影响疗效,可用橡皮膏贴牢,如贴久皮肤发痒,可取下,等皮肤愈后再贴之。规格每张净重15g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七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二十八、伤寒喘候
伤寒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夫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以水灌之,亦令喘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程杏轩医案》:[续录]鲍宗海风寒喘嗽误补肺胀欲绝治验
黄敬修兄店内,有同事鲍宗海者,因感风寒,喘嗽多日,就彼地某姓老医看视,谓其证属内亏,药与地归参术。予见方劝其勿服,宗海以为伊芳体素虚,老医见识不谬,潜服其药。是夜喘嗽益甚,次日复往加减,医谓前药尚轻,更增黄五味子,服后胸高气筑,莫能卧下,呷呀不休,闭闷欲绝。敬兄询知其故,嘱予拯治。予曰∶前药吾原劝其勿服,伊芳不之信,况加酸敛,邪锢益坚,如何排解?敬兄云∶渠与我同事多年,不忍见其死而不救,揣摩至再,
- 《圣济总录》:[卷第二十四]伤寒喘
论曰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者,有潮热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当汗,在里者宜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则又当利其小便也,若乃阴证发喘,是为无阳,非灸之不可。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发喘。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方芍药桂(去粗皮)甘草(炙)细辛(去苗叶)五味子(炒)干姜(炮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两)半夏(汤浸七遍切焙
- 寒喘
寒喘 病证名。指内寒引致之气喘。《万病回春》卷四:“寒喘者,四肢逆冷,脉沉细也。”多系寒胜阳微,治宜温阳降气,用九味理中汤加附子等。参见冷喘等条。亦可包括外寒引发之气喘。《医林绳墨》卷二:“或因风寒闭肺,无汗气逆而生喘也。”宜宣肺散寒,用加味三拗汤、五味子汤等方。参见风寒喘条。作者:
- 风寒喘
风寒喘 病证名,风寒外束所致喘病。《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可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抝汤等方。作者:
- 伤寒喘
伤寒喘 病证名。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气喘。《圣济总录》卷二十四:“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者;有潮热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在表者当汗,在里者宜下。心下有水而喘,当利小便。若阴证发喘,是为无阳,非灸之不可。又指外感寒邪伤肺所致的喘急,治用华盖散等方。参见寒喘、喘证等条。作者:
- 小儿寒喘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血清IL-4、IL-5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小儿寒喘合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IL-4、IL-5的变化。方法对哮喘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进行白细胞介素-4、5(IL-4、5)以及血清总IgE浓度测定。结果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IL-4及IL-5有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中药组较对照组降低IL-4的作用更明显(P0.01)。中药组与西药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g
-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葶苈 大黄[各一两] 桑白皮 茯苓[各二两] 槟榔[七个] 郁李仁 汉防已[各三分] 右件为末,每服三钱,蜜水调下,以疏下恶物为度。 又取白丁方 铅霜[一分] 胆矾 粉霜[各一钱] 蜈蚣[一条] 右件为末,先刺令血出,内药米心大,以醋面并封口立愈。作者:华佗
- 隔膏药加灸罐灸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痹症26例
【摘要】目的观察隔膏药加灸罐灸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隔膏药胶布膏药选用麝香风湿膏、关节止痛膏和伤湿膏等几种。贴膏的部位以阿是穴为主,根据痛点大小选贴一片或数片膏药后,视其所贴膏药部位的大小,选用大小合适的灸罐,固定在所贴膏药患部上灸30min左右。结果治疗26例中,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6例,有效率100%。结论风寒湿性关节痹症,采用此法,既方便又实惠,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在临床
- 膏药也是药不能随便要
陈女士从事IT工作,每天上班从早到晚都对着电脑,经常会出现颈肩痛和腰背酸痛。每次不舒服时,她都会去药店买消炎止痛类膏药,贴在酸痛部位上,可管一天不酸痛。后来,不贴就会感觉不舒服,甚至想打瞌睡。这是怎么啦?难道贴膏药也会上瘾?其实,膏药是一种颇有特色的中药制剂,它是将中药做成膏状、糊状、粉状等,直接贴敷在体表。膏药一般贴在受伤部位或特定的穴位上,能消肿、拔毒、生肌,还能起到祛风寒、和气血、通经络等作
- 美研最新研究显示疫苗膏药或可取代疫苗针
射式免疫,使免疫预防更加安全和便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7月18日在《自然医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粘贴式免疫法在实验鼠身上的研究已取得成功。研究人员解释说,粘贴式免疫法是指在皮肤上贴上一块膏药,膏药里有直径不到1毫米的“超微针”,这些含有免疫药物的“超微针”会缓慢溶解渗入皮肤。整个“注射”过程需要5~15分钟,不会导致流血和疼痛。研究负责人萨里万说,一旦粘贴式免疫法人体试验成功,传统的注
- 祖师麻膏药
祖师麻膏药药品名称:祖师麻膏药生产企业:甘肃医药集团武威制药厂批准文号:甘卫药准字(82)337-10号规格:10g/张,7g/张,2.5g/张剂型:膏药省份:甘肃申请编号:95120公告号:10公告日期:1996-8-20保护级别:2级保护起始日:1996-8-20保护终止日:2003-8-20保护期限:7年批件号:96094证书号:96040保护品种号:ZYB20796040是否同品种:非同品
- 能检查健康状况的“数字膏药”
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科学家研制成一种专门用来经常监测患者健康状况的微型计算机装置,由于体积小而可以固定在贴在身体某一部位的一块膏药上。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该装置由微型硅芯片和检测体温、血压、血糖含量的传感器组成,所获信息能传送到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中,然后发送到中央数据库,治疗医生或患者亲属都可以查询数据库。装置由微型电池供电,如电子手表中使用的小钮扣电池。研制者指出,“数字膏药”不仅可以用来检测患不同
- 中医膏药不宜久贴
很多人对膏药情有独钟,遇到腰酸腿疼总喜欢来上一贴。与软膏、霜剂不同,膏药附着紧密,作用深透持久,所以特别适用于顽固、肥厚、部位较深处的疾患。但贴膏药也得讲究个方式方法,要不也会给您添病。一般来说,膏药一天就得换一次,有的甚至半天就得换一次,这要根据说明书上的药效持续时间来定。破清的创面更应缩短换药间隔,以5~6小时为宜。两次应用之间还应适度清洗患处,清除掉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药垢,之后让皮肤适当休息1
- 膏药
标题膏药附录序号附录Ⅰ内容全文 P.膏药 膏药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而成的外用制剂。 膏药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药材应依法加工、碎、断,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炸枯;质地轻泡不耐油炸的药材,宜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二、炸药后的油炼至“滴水成珠”,放至一定温度后加入红丹,搅拌使充分混合,喷淋清水。药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渍。 三、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应研成细
- 膏药
膏药 外治药物剂型之一。古称薄贴。唐·李绰《尚书故实》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具体制法: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相应药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等药物枯黑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之比例(视当时不同季节)加入适量的铅丹,拌匀,将锅离火(或先离火后放丹)。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
-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常用外用膏药?
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现将常用膏药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伤湿止痛膏(橡皮贴膏):功能驱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使用时先将皮肤用温水清洗擦干,贴于患处,用手掌将膏药按摩,使其粘在皮肤上。凡对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有渗液者及外伤合并化脓者,不宜贴用。 与其功用类似的还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关节止痛膏等。临床可任
- 外敷膏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3例疗效观察
状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常于夜间突然发作,受累关节肿胀、疼痛、皮色红、皮温增高,疼痛剧烈,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寒战、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RP和尿酸升高等全身表现。自2004年10月起,笔者以外敷膏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53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初步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3例,男47例,女6例;年龄18~87岁,平均48岁;起病至就诊时间最短8h,最长7天;发于足第一跖趾关节30
- 针挑拔罐及膏药外贴治疗颈肩背痛200例
性劳损,气血亏虚,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临床症状主要以颈肩背部疼痛,活动受限。治疗方法颇多,各有特色。笔者自1990年3月~2000年3月对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200例颈肩背疼痛患者,采用针挑、拔罐、膏药外贴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87例,女113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68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外伤、慢性劳损诱发123例,因
- 针灸、外敷膏药等治疗膝关节炎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治疗膝关节炎有效、安全、简单价廉、便于推广的方案。方法对我科就诊的90例膝关节炎患者共118膝。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隔日针灸、3天1次七星针叩刺和外敷膏药等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各为4周,最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针灸、外敷膏药等综合疗法治疗
- 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有哪些外用膏药?
芷、高良姜、赤芍、红花、威灵仙各75g,蛇蜕、川乌、五加皮各18g,苏木、生地、熟地、续断各36g,蜈蚣9g,肉桂75g,乳香、没药、雄黄、檀香、血竭各11g,丁香、麝香、冰片各3.6g。依法制成黑膏药,每张12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风湿寒性关节痛各型。 用法: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2)青乳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1)青皮、枳实、蛇床子、猪苓、何首乌、生
- 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有哪些外用膏药?
27g,红花18g,木瓜27g,怀牛膝18g,骨碎补27g,青风藤27g,功劳叶18g,当归27g,麻黄9g,海风藤27g,上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滤净,炼沸,再入漳丹2700g,搅匀成膏,每膏药油7500ml兑乳香面、没药面各27g,麝香3.6g搅匀,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净油15ml。 功效:散风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颈椎病气滞血瘀型。 用法:贴患处。 (2)石虎膏 药物组
- 马钱子三虫膏药治疗面神经麻痹52例临床观察
侧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偏斜,不能做皱眉、皱额、闭眼、鼓颊等动作,右侧腮颊内存积少量食物残渣。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余无明显异常发现。诊断:面神经麻痹。 治疗:给予马钱子三虫膏药9天后症状明显减轻,改为隔日1次,15天痊愈,以后随访未复发。 例2:患者,男,16岁,学生,2003年12月2日来诊。患者夜间起床小便后感觉风邪侵袭,次日感觉左侧面部麻木伴头痛,口角向右侧歪斜,
- 英国科学家发明新膏药可在检测到皮肤感染时发光
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神奇膏药”,它可在检测到皮肤感染时发光,从而提醒医生及时进行救治。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者介绍说,当这种药膏检测到伤口存在致病细菌时,便会触发药膏内的纳米胶囊,该胶囊模仿了皮肤细胞的功能,仅在存在有毒细菌时破裂,而不会对正常存在于健康皮肤表面的无害细菌产生反应。纳米胶囊破裂后会释放一种仅在紫外线下可见的染色剂,这样医护人员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病人是否有可能患上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 治疗痛风有哪些外用膏药?
药物组成及制法:防风、大葱、白芷、川乌各60g,共捣为膏。 功效:祛风通痹止痛。 主治:陈年痛风。 用法:调热黄酒敷冷痛处。2、3日后用大红椒、艾叶煎汤熏洗再敷药,包好。若皮肉热痛用清油搽之。 (2)头葛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川乌头150g,野葛、莽草各500g。上药细切,将药拌匀,经3日,用猪脂2500g与前药入锅中,以草火煎之,以乌头色焦黄为度,用绵滤去渣,收于瓷器中盛。 功效:祛
-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 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 (2)肩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
-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芷、良姜、独活、赤芍、海风藤、红花、威灵仙各75g,生地、熟地、续断、苏木各36g,生川乌、蛇蜕、五加皮各18g,蜈蚣20条。上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滤净,炼沸,再入漳丹2700g搅匀成膏,每膏药油7500ml,兑肉桂面75g,冰片3.6g,没药面、雄黄面、檀香面、血竭面各11g,麝香3.6g,乳香面11g,公丁香3.6g,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15ml。 功效: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 治疗增生性关节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速将锅离开炉火,继续快速搅拌,以防接近铁锅部分热极老化失效。待油的温度冷至60度左右。将第1组入锅内。继续搅拌至油完全冷却凝固,即成骨刺膏。 功效:消骨刺,止疼痛。 主治:骨关节炎。 用法:将膏药摊于较密的布上(厚约02cm),临用时熏热揭开,撒入少许冰片粉末,贴于患处。每张可贴5~7天,贴5~10张为1疗程。 (2)青皮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青皮、当归、川芎、血竭花、穿山甲、地龙、海马、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1)火龙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生姜250g(取汁),乳香为末、没药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广胶60g。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宣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毒所袭,筋骨挛痛及湿痰流注,经络壅痛,不能行步。并治历节风、鹤膝风。 用法:摊贴患处。 (2)神应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皮胶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
- 治疗增生性脊柱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取下,7天后按此法敷第2帖,敷3次1疗程。 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病人宜俯卧或侧卧,24小时卧床休息,以防药膏流失,影响效果。(2)体质虚弱,冠心病(重者)及过敏体质者不宜使用。(3)在开始敷膏药治疗时,禁用其他疗法(如推拿针灸),不服其他药物等。(4)局部敷药后,多出现刺痒或起红色小丘疹,停药2~3天后即可消失。 (2)骨刺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川乌、草乌、独活、威灵仙、五加皮、赤芍、乳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霏云祖师乩传膏药方
三。秋七。冬九日取起。入大锅内。炭火熬待成膏轻粉、(四拔百余次。瘫痪劳伤。宜休会其病患处贴之。疝气按痛硬处。丹田肾俞贴之。疟疾。贴寒热起处。水泻痢疾腹痛。贴脐。食积。贴胃口。臌胀。用巴豆白仁一粒。少少绵裹纳脐内。膏盖之。哮病。贴肩井穴心背。头风。贴太阳。以上俱七日一换。冻疮烂疮与癣。用贴过旧膏药贴之奇效。凡积久难愈之症。须贴半年数月方愈。勿谓无速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熬膏药法
凡膏药中。鲜有不用虢丹。其货卖者多用硝与盐杂和在内。重秤若干。不飞过而用。反有害。熬药法于后。方始用虢丹即黄丹。先以冷水漂过。去其盐硝水。再用漂再去其水。澄干微火炒紫赤色。将纸摊在地上。出火毒。秤净用。再研细无声。用乳香没药须用灯心同于乳钵内研细。不然难为研细。候熬药成膏。提起药铫。仍搅无烟起去灯心。却下此二味。入油内不住手搅匀。熬药用磁器或铜铁铫盛。油浸药一宿。慢火煎熬。诸药黑色。生绢帛滤去滓。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膏药瘰方
用人乳一钟。入枯矾少许。鸡翎涂之。一二日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风膏药
桂海草木志∶叶如冬青。粤志∶肇庆七星岩产风药,丛生石罅,其叶圆浓,和酒嚼之,治风疾。一曰风草,一曰风菜。谚云∶风病须风菜,即此。按∶福宁府志∶风藤草一名山膏药。治风愈疮,或即此欤。治太阳头疼,目昏眩。《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冻疮破烂膏
大黄(八两)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煎成膏摊贴。如无膏药。遇冻疮破者。用水煎大黄片贴。如未破酒煮贴俱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疮肿伤折方
诸药。候药尽后。提铛离火。待微冷。以绵滤过。再入铛内。便下黄丹。急以柳篦搅。须臾色变即止。却将铛火上加火煎之。色黑稠。以柳篦取少许。滴水上凝结不散。不粘手。是药已成。先须炙一瓷器令热。即下药在内。候膏药如人体温。方入麝香。仍以绢袋子盛水银。以手弹膏药上如针头细。以蜡纸裹。不令风干。可三二十年并无损动。若发背先以败蒲三斤。用水三升。煮三五十沸。将蒲汤洗疮。拭干贴药。又以药一两分为三服。用温酒下。未成
-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斤半炒黑色。下小油一处。于慢火同熬得所。滴入水中不散成珠。后下雄黄血竭乳香(另研)没药陀僧轻粉龙骨枫香(各五钱)麝香(一钱加苏合油半两火炒)上将雄黄等药末。下前膏内化开。搅千余遍和匀。又试水中得所成膏药可摊为度。如坚少加小油。如软加些黄丹。须要搅匀成膏。切忌鸡犬妇人孝子见。须诚心静意修合。如小儿脾疳诸癖等证。量病坚硬大小。用纸或绯帛摊药贴之。候药力尽。自脱下再换。小儿疳泻痢证。贴肚皮上。咳嗽贴脊梁
-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三]治一切毒肿膏药诸方
治一切毒肿,不问大小,热疼痛。不可忍,犀角膏方。犀角屑(二两)石长生(一两)苦参(三两)蓝实(三两)芎(一两)赤芍药(一两)络石(一两)(二两)酥(上件药,细锉,以腊月猪脂炼成者三斤,入药,以文火同煎,候白蔹黄赤色,以布绞去滓,净拭铛,重煎,下酥硝石,添火炼之,不得绝急,候如稀饧,又以绵滤,纳瓷器中盛。于软帛上摊贴,日二换之。治一切毒肿,筋急疼痛,乌蛇膏方。乌蛇(一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灸疮膏
当归川芎芍药白芷(各二两)细辛头发(各一两)用真麻油(一斤半)浸三日。熬枯去渣。入铅粉。(十二两)收成膏摊贴。《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内外诸疾方
。已成脓未成脓并宜贴之。蛇虎伤。蝎螫犬咬。汤火刀斧所伤。皆可内服外贴。如发背先以温水洗疮净。用软布拭干。却将绯帛摊膏贴疮。如服冷水下。血气不通。温酒送下。赤白带下当归酒下。咳嗽及喉闭缠喉风并用新绵裹膏药。置口中含化。一切风赤眼。用膏捻作小余。贴太阳穴。后如服用山栀子汤送下。打扑伤损。外贴内服。橘皮汤下。腰膝病者。患处贴之。内服用盐汤下。唾血者桑白皮汤下。诸漏先以盐汤洗净。诸疮并量大小。以纸摊贴。每
-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颠扑伤折方
疼痛湿气。当归川芎苍术香白芷赤芍药木鳖子大黄草乌头(各一两)香油(半斤)沥青(一斤)松香(一斤)乳香(五钱另研)没药(五钱另研)上前八味。同香油熬去滓。沥青松香熬。看软硬。冬软些。夏硬些。乳香没药摊膏药时用之。黄气膏治扑闪肭。打扑伤损。苍术赤芍药白芷当归苦参乳香独活川芎南星草乌没药天花粉木鳖子上等分咀。以香油二斤。冬月用此数。夏月一斤半。槐柳枝各二十一。煎黄色。煎汁令尽。下丹搅令相匀。又煎一两沸。
-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三]治一切痈疽发背生肌膏药诸方
治一切痈疽发背,日夜疼痛,解毒生肌,麒麟竭膏方。麒麟竭(一两)桂心(三分)木香(半两)附子(三分生,去皮脐)槟榔(半两)当归(半两)白芷(半两)芎(三分)诃黎勒皮(半两)沉香(半两)没药(半两)白芨(半两)朱砂(研)白檀香(三分)甘松香(一两)(三分)白蜡(三分)黄丹(十五上件药,先将油于铛中,以炭火炼,令香,细锉甘松。香、檀香、零陵香、柏、槐、柳枝等,入油内浸一宿,以文火煎,候三般枝黄黑色,即去
-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风湿诸般疼痛膏药
玄参苦参各四两黄柏三两荆芥二钱五分郁金二钱防己三钱川乌草乌各四钱大黄生姜各三钱香油三斤将群药入油内浸三日,铁锅熬,入鳖甲一个,以验火色。以鳖甲黑枯为度,滤去渣,下黄丹一斤半,以水飞过炒干,文武火煮,滴水成珠,下乳香、没药各三钱,麝香一分,搅匀,将瓷磁瓶盛之,埋土内一七,去火气摊贴。《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验方新编》:[卷十八痞积部]化痞膏药
用桐油五两,松香八两,当归一两,熬枯去渣,入乳香、没药各一两,将起锅时入真阿魏三钱,用红绢摊膏,先以生姜煨过擦肌肤,方贴此膏,频将热手摩之,或炒热盐在膏外熨之更好。又方∶用大蒜数个,捣烂,加大黄、皮硝各一两,共捣成膏,贴患处即消。又方∶新鲜水红花(即不边红蓼花)同老蒜捣烂,量入皮硝一二两,捏成饼,比痞块大一《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千金不易膏药
专治一切肿毒瘰。鱼一个,重一斤,即二个无妨。每斤用香油一斤煎鱼,已枯捞去鱼,入黄丹六两熬成膏,《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圣济总录》:[卷第八十四]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论曰香港脚证候不一,随证用药,备载于前,然有一方,兼治数证者,有膏酒淋敷者,皆昔人经验,用之多效,今复详类于后。治香港脚,金牙散方金牙(研)曾青(研)石(研)丹砂(研)雄黄(研)朴硝(研)寒水石(研)代赭(研)龙骨(研)犀角(镑)獭肝(薄切炙)鹳骨(炙)附子(生去皮脐)狸骨(炙)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膏)大黄(锉炒)野葛皮(锉各三分)牛黄(研)麝香(研)升麻桂(去粗皮)鬼臼鬼督邮木香牡蛎(研)苏合香(
-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经验各良方]治跌打损伤膏药方
栀子五钱,红花七钱,细辛一钱,生草乌一两六钱,川乌四钱,良姜一两,白芥子七钱,上药七味,用麻油二斤熬煎,用桃条搅匀,候滴水成珠,加黄丹十二两收膏,再用时,即加后开研细芥子二钱瓷瓶收贮《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春雪膏
治一切肿毒。不必留头。未成即消。已成粘贴能止痛。又能使皮薄易溃。呼脓收口不神效。专治一切。无论已破未破。俱有奇效。白胶香(拣净为末筛过一两)蓖麻子仁(红壳者佳捣极烂四十九粒)上二味擦拌匀。入瓷碗内。上盖一小碗。用面糊封口。重汤煮三炷香收贮。用时以重汤烊化《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外科全生集》:[卷四膏药类]化核膏
治瘰、结核、恶核,贴之即消。倘毒根不除,必以子龙丸日服三次,外贴此膏,方可除根,以杜后发。壁虎十四条,蜘蛛二十八个,蜗牛三十六枚,大麻油四斤,熬枯三物,浮于油面,捞去,再入首乌藤叶、甘菊根、薄荷、牛蒡、苍耳等草,俱用鲜者各半斤,武火熬至草枯,出渣俟冷,再入连翘、元参、苦参、白蔹、白芥子、僵蚕、水红子仁各打碎,大黄、荆芥、防风各四两,浸一宿,再熬至黑枯,以油沥清,见过斤两,熬至滴水不散,将另制木鳖油
-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贴膏药法
如疮有脓血不净。痂瘢闭碍。须用药水洗净。如法拭干。候片时水气干醒。却用膏贴。贴后有黄水及脓血流出。用纸揩擦。从侧畔出。一日一换膏。黄水脓血上两日一换、或三日一换。至愈。《普济方》明·永乐四年朱橚公元1406年
-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膏药主方
摊贴。肺痈肠痈,即以此膏为丸,服之并效。神仙太乙膏治痈疽及一切恶毒,不问年月深浅,已未成脓,蛇虎蜈螫,犬咬汤火,刀斧砍伤,皆可内服外贴。血气不通,温酒送下。赤白带下,当归酒下。喉痹缠喉风,并用新绵裹膏药,置口中含化。一切风赤眼,用膏捏作小饼,贴太阳穴后,以山栀子汤送下。跌打损伤,外贴内服,橘皮汤下。腰膝痛者,外贴内服,用盐汤下。唾血者,桑白皮汤送下。每服一丸,如樱桃大,蛤粉为衣,其膏可收十年不坏,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