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人工踝关节置换

目录

1 拼音

gǔ shuǐ ní xíng rén gōng huái guān jíe zhì huàn

2 英文参考

cemente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3 手术名称

骨水泥型人工踝关节置换

4 别名

骨水泥型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

5 分类

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踝关节置换术

6 ICD编码

81.5601

7 概述

人工踝关节置换术是一有争议的手术。对于距下和中附关节正常的年轻人,患有单纯的踝骨关节炎、具有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在适宜的位置上行踝关节融合术,从功能上可获得满意效果,不宜行人工关节踝关节置换。老年病人(60岁以上)患有踝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如有严重的后足畸形,必须先行后足畸形矫形,才可考虑行人工踝关节置换。如踝关节不稳定或后足畸形不能矫形,则应行踝关节融合。因此踝关节人工关节的适应证是很有限的。

有人认为,踝关节融合后的长期疗效观察发现常出现足部疼痛,尤其是合并有足部多关节炎者。因此,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出现了多种人工踝关节,其短期疗效成功率可达80%~90%。但在更多临床应用和长期观察后,多数踝关节成形术远期效果均极差,尤其是单纯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这使许多外科医师赞同Waring“踝关节成形术不应再进行”的意见。但仍有些人并不这样悲观,主张对那些活动较少,而且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均合并有关节炎者,适宜行踝关节置换术。虽然人们对解决踝关节假体设计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全踝关节置换的中、长期随访结果不如全髋和全膝关节疗效理想。因此,对踝关节新型假体,只有进行长期随访,才能确定假体在位率是否真的比早期假体高。目前认为,不应只根据已报道的全踝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就贸然广泛应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炎。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16.1.1-1~3.16.1.1-3)。

8 适应症

凡具有踝关节融合指征的非感染病例,大多可考虑踝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人工踝关节置换适用于:

1.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遗留严重创伤性关节炎,伴明显疼痛和功能障碍。

2.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双侧性者。

3.其他关节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血友病性关节炎。

4.距骨缺血性坏死。

5.无感染史或局部感染已完全控制1年以上。

6.有较好的软组织条件,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正常。

7.年龄以中老年为好,但不能作为掌握适应证的主要因素。

9 禁忌症

1.有近期感染史。

2.踝关节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或肌肉瘫痪而有明显踝关节失稳。

3.神经系统疾病,如小腿远端或足部感觉缺失。

4.畸形过大无法手法矫正。

5.严重骨质疏松或银屑病性关节性关节炎,踝关节置换应慎重。

10 麻醉和体位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采用仰卧位。

11 手术步骤

1.切口  踝关节前方纵行S形切口,起于踝上约8cm,止于距舟关节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浅深筋膜,小腿横韧带和十字韧带,将趾长伸肌腱向外侧牵开,胫前动脉连同其他背侧肌腱向内侧牵开。纵行切开关节囊,连同骨膜向两侧推开,直至充分显露距骨与内、外踝之间的关节面为止。

2.以骨刀凿除胫骨与距骨间、胫骨与内踝、外踝间关节面,使截面间留下1.1cm空隙,如踝关节原有内外翻畸形,应综合应用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加经矫正,使矫正后的关节间隙保持内外一致、前后一致。在胫骨正中和距骨正中另以骨刀做矢状方向开槽以容纳假体柄。根据骨性处理完成后的踝间距选择合适宽度的假体。将胫侧假体与距侧假体合拢,试插入间隙中,并适当修复截骨面,使假体位置无偏斜或扭转、截骨面密贴、胫侧假体能与胫骨截面的前后骨皮质接触,被动活动幅度可达35°且旋转中心正好位于胫骨的中轴线上。

3.取出假体,于截骨面上用小刮匙挖成若干小孔穴,并使孔穴口小底大,以容纳骨水泥和增强骨水泥的锚固力。

4.冲洗伤口,冲尽血块和骨屑,擦干骨面,于截骨面和假体锚固面涂以骨水泥,骨水泥应充分进入骨面和假体上的孔、槽中。置入假体,做踝关节被动伸屈活动数次,证实假体位置满意后,即将踝关节保持与中立位并适当加压。刮除溢出的骨水泥,并用骨水泥封闭供假体柄插入的纵向骨槽,待骨水泥固化后缝合切口,留置橡皮引流条1~2根。

12 术中注意要点

1.注意保护切口皮缘,以防止切口不愈合。

2.凿除距骨与内外踝间的关节面时,应防止内外踝骨折。

3.假体的旋转中心,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均应位于胫骨的中轴线上。并使胫侧假体的锚固面与胫骨截端的前后方骨皮质接触。

13 术后处理

骨水泥型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24~48h去除引流。术后立即用短腿石膏托或弹性绷带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2~3周。外固定去除后立即加强主动锻炼,并在双拐帮助下行走,术后6周去拐。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