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眼

目录

1 拼音

guǐ yǎn

2 英文参考

Yǐnbái SPl[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鬼眼: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别名。

4 经外奇穴名·鬼眼

鬼眼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足)大指(趾)桡(胫)侧爪甲根角处。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专治精神病、癫痫等。[1]

鬼眼又名鬼哭、四鬼哭。约位于少商穴和隐白穴处。共4穴。《针灸大成》:“鬼眼四穴,在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缝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主治癫痫,精神病,晕厥等。艾炷灸3-7壮。

5 经穴别名·鬼眼

鬼眼为经穴别名,即隐白[1]。见《医灯续焰》。

穴位隐白
汉语拼音Yinbai
罗马拼音Yinpai
美国英译名Hidden White
各国代号中国SP1
日本1
法国莫兰特氏RP1
富耶氏RP1
德国MP1
英国Sp1
美国Sp1

隐白为经穴名(Yǐnbái SPl)[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2]。十三鬼穴之一(鬼垒)[3]。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3]。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5.1 隐白穴的别名

鬼垒(《针灸大成》),鬼眼(《医灯续焰》)。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5.3 特异性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5.4 穴名解

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3]

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黄帝内经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坚刚为阳,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4]

5.5 所属部位

趾端[5]

5.6 隐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6][7]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7]

隐白位于𧿹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8]

隐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隐白穴的位置

隐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隐白穴的位置(肌肉)

隐白穴的位置(骨骼)

5.7 隐白穴的取法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8]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趾甲角内下方0.1寸取穴;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9]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𧿹)指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5.8 隐白穴穴位解剖

隐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𧿹)长伸肌腱内侧束。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处。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动脉内侧支,经(𧿹)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𧿹)趾的内侧缘。

(𧿹)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若斜刺,针行于末节趾骨与 (𧿹)趾纤维鞘终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9]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9]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9]

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9]

5.9 隐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隐白有健脾和血、清心宁志、温阳回厥的作用[9]

隐白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作用。

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9]

足太阴脾经上注于心,隐白可用于癫痫和惊风的治疗[9]

脾统血,肝藏血,脾虚失于统血,肝疏泄太过则失于藏血,就会引起诸种出血症,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故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9]

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气、健脾、统血、调经之功,对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血不归经、经水过期不止,甚或崩漏有较好疗效[9]

凡病势之缭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泄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隐白穴均能治之。[9]

5.10 隐白穴主治病证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9]

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9]

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9]

隐白主治腹胀,泄泻,便血,崩漏,带下,癫狂,惊风等[9]

隐白穴主治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腹胀,暴泄,呕吐;癫痫,多梦,梦魇,惊风,昏厥;胸痛,心痛,喘息,胸满[9]

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其它:尿血。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9]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注意:孕妇慎刺[9]

5.11.2 灸法

可灸[9][9][9],尤其治疗血证多用灸法[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用于止血。

注意:不宜瘢痕灸[9]

5.12 隐白穴的配伍

隐白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隐白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经过多[9]

隐白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9],衄血。

隐白配灸关元,治崩漏[9]

隐白配水沟,治疗失血之昏迷[9]

隐白配足三里,治便血[9]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针灸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针灸大成》: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针灸大成》: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吐衄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针灸聚英》:小儿客忤,慢惊风。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医宗金鉴》:隐白主治心脾疼痛。

5.14 隐白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有报道显示,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敦出血2~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每次15~20 min,每日3~5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较好疗效。[9]

5.14.2 治疗婴幼儿腹泻

三棱针点刺隐白,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9]

5.14.3 治疗急性鼻衄

取隐白配合上星,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9]

6 经外奇穴别名·鬼眼

6.1 膝眼穴的别名·鬼眼

鬼眼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膝眼[9]。见《医宗金鉴》:“此证(膝眼风)生于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盖之下,左右两骨空陷中。”

膝眼(xīyǎn EX-LE5)为经外奇穴名[9][9]。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膝目[10]。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10]。左右共4穴[11]。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

6.1.1 拼音

xīyǎn

6.1.2 代号

EX-LE5

6.1.3 膝眼穴的别名

膝目(《外台秘要》),鬼眼(《医宗金鉴》)。

6.1.4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

6.1.5 膝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膝眼穴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11][12]

膝眼在膝部,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与犊鼻内外相对[13]

膝眼穴位于膝关节部伸侧面,髌韧带两侧之凹陷中,在内者称内膝眼,在外者称外膝眼,左右共4穴[13]

膝眼穴位于膝部,当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所构成的凹陷处,左右共4穴[13]

膝眼穴(内膝眼、外膝眼)

膝眼

6.1.6 膝眼穴取穴方法

患者屈膝取穴。

屈膝,于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取穴[13]

6.1.7 膝眼穴穴位解剖

膝眼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

有隐神经的髌下支及胫,腓总神经的膝下内、外关节支;并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分布[13]

6.1.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翼状皱襞[13]

6.1.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股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关节支和膝关节动脉网分布[13]

6.1.8 膝眼穴的功效与作用

膝眼穴活血通络,疏利关节的作用。

6.1.9 膝眼穴主治病证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脚气[13]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以及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等[13]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13]

下肢病:膝痛,鹤膝风,腿痛,脚气[13]

6.1.10 膝眼穴的配伍

膝眼配委中、压痛点,治膝部软组织损伤[13]

膝眼配伏兔、阳陵泉,治膝关节痛[13]

膝眼配梁丘、阳陵泉,治膝关节炎[13]

6.1.11 刺灸法

6.1.11.1 刺法

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可灸。

向膝中斜剌0.5~1寸[13][13][13],或透刺对侧膝眼[13][13]

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或相互透刺,局部有酸胀感,扩散至整个膝关节,有时向下扩散[13]

注意:起针前勿伸膝,以防折针[13]

6.1.11.2 灸法

可灸[13][13]

6.1.12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

《针灸集成》:主治膝冷痛不已。

《外台秘要》:苏恭云,脚气,若心腹气定,而两髀处连膝闷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头骨下相接处,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复更发,复灸三炷。

《太平圣惠方》:膝眼四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穴。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主膝冷疼痛不已。禁灸。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头红肿一般同,膝关膝眼皆须刺,针灸堪称劫病功。

《类经图翼》:膝眼,刺五分,禁灸。主治膝冷痛不已,昔有人膝痛灸此,遂致不起,以禁灸也。

《神应经》:遍身生疥癞,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膝眼,灸二七壮。

《外科大成》:膝眼穴,治鹤膝风,穴在膝关骨下两旁陷中。

6.2 腰眼穴的别名·鬼眼

腰眼为经外奇穴名(yāoyǎn EX-B7)[13][14]。出《肘后备急方》。别名鬼眼[15]。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15]。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妇人诸疾,痨瘵,小腹痛,肾下垂,睾丸炎,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扭挫伤,尿频,遗尿,虚劳,消渴等。

6.2.1 拼音

yāoyǎn

6.2.2 代号

EX-B7

6.2.3 腰眼穴的别名

鬼眼(《医学入门》:“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人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

6.2.4 出处

《肘后备急方》:治臀腰痛……又方灸腰眼中七壮。

6.2.5 腰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腰眼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15][16]

腰眼穴位于腰区,横平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约3.5寸凹陷中[16][17]

腰眼穴位于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3~4寸处(《中国针灸学》)[17]

经外奇穴——腰眼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腰眼穴的位置

6.2.6 腰眼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在与腰阳关穴相平左右各旁开3.5寸处取穴。

俯卧位,与髂嵴相平的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4寸之凹陷中取穴[17]

6.2.7 腰眼穴穴位解剖

腰眼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和骶棘。分布有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

6.2.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腰方肌[17]

6.2.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4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腰动脉分布[17]

6.2.8 腰眼穴的功效与作用

腰眼穴有强腰健肾的作用。

6.2.9 腰眼穴主治病证

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妇人诸疾,痨瘵,小腹痛,肾下垂,睾丸炎,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扭挫伤,尿频,遗尿,虚劳,消渴等。

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17]

腰眼穴主治痨瘵、腰痛、小腹痛,以及肾下垂、睾丸炎、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扭挫伤等[17]

腰眼穴主治劳瘵,腰痛等[17]

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妇人诸疾;尿频,遗尿;虚劳,消渴,睾丸炎[17]

6.2.10 腰眼穴的配伍

腰眼配委中、肾俞、阿是穴,治慢性腰痛[17]

腰眼配脾俞、肾俞,治肾下垂[17]

腰眼配肾俞、脾俞、次髎,治痛经[17]

6.2.11 刺灸法

6.2.11.1 刺法

直刺0.5~1寸[17][17],局部有酸胀感[17],有时可向臀部放散[17]

一般直刺1.0~1.5寸[17][17]

注意:腰眼穴深部是胸膜和肺脏,故针刺时不可直刺过深[17]

6.2.11.2 灸法

可灸[17][17][17]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7]

6.2.12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

《医说》:灸瘵疾……当以癸亥夜二更……之时,解去下体衣服,于腰上两旁微陷处,针灸家谓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劳蛊或吐出,或泻下,即时平安,断根不发,更不传染。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腰眼,奇穴。……针三至五分。灸三至七壮。主治虚弱羸瘦、肺结核、气管炎、睾丸炎、腰神经痛。一说主痨病、腰痛、妇科病、消渴、梅毒、劳虫、血凝气滞、下腹疾患。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60.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0.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2-193.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5.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2.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8.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3.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4.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5.
  16.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5.
  17. ^ [1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