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桂皮是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皮和粗枝皮,气味芳香,作用与茴香相似,常用于烹调腥味较重的原料,也是五香粉的主要成分,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香料之一。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广西产量大而质好。产地亦有采鲜桂叶作调味的。
桂皮分桶桂、厚肉桂、薄肉桂三种。桶桂为嫩桂树的皮,质细、清洁、甜香、味正、呈土黄色,质量最好,可切碎做炒菜调味品;厚肉桂皮粗糙,味厚,皮色呈紫红,炖肉用最佳;薄肉桂外皮微细,肉纹细、味薄、香味少,表皮发灰色,里皮红黄色,用途与厚肉桂相同。
桂心是肉桂中的一种,一般说,肉桂为桂树的皮,干燥后为桶状,称“桂通”,而你说的“桂心”系去掉外层粗皮的“桂通”,也写作“桂辛”,跟“肉桂”的疗效近似
3 桂皮的别名
肉桂、官桂、香桂、牡桂、紫桂、玉桂、辣桂、桂心、桂辛
4 桂皮的食用量
每次约5克
5 桂皮的营养价值
1. 桂皮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令人食欲大增;
2. 菜肴中适量添加桂皮,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因年老而引起的Ⅱ型糖尿病;
6 桂皮的选购
1. 受潮发霉的桂皮勿用,夏季忌食;
2. 挑选桂皮:优质桂皮,外表呈灰褐色,内里赭赤色,用口嚼时,有先甜后辛辣味道的为好。
7 桂皮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食欲不振、腰膝冷痛、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动过慢的人食用;
3. 桂皮含有可以致癌的黄樟素,所以食用量越少越好,且不宜长期食用;
8 桂皮的食疗功效
桂皮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
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腰膝冷痛、经闭?瘕、阴疽流注、虚阳浮越之上热下寒等症。
1. 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
2. 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
3. 温经止痛: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症之要药。
9 《*辞典》:桂皮
9.1 出处
《本草经集注》
9.2 拼音名
Guì Pí
9.3 来源
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冬季采取树皮,阴干。
9.4 原形态
①天竺桂(《海药本草》),又名:山桂、月桂(《纲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
常绿乔木,高可17米。树皮赭黑色,有香气。单叶互生,近枝梢处交互对生;略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9~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钝,基部锐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稍淡;具离基3出脉,中央主脉于上部再分出1~2对侧脉;叶柄平滑。花5~6朵,呈伞形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花小,基部筒状,花被6裂,2轮,广椭圆形或椭圆形,内轮3片较长;发育雄蕊,9枚,3轮排列,外2轮花药内向,花丝基部无腺体,第3轮花药外向,花丝基部具2腺体,最内面尚有1轮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细小。浆果球形,暗紫色,基部有宿存萼筒,全缘。花期6月。果熟期12月。
生山野或培植于庭园。分布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③细叶香桂
常绿高大乔木。树皮灰色;小枝密生绢状毛。叶在新枝对生,在老枝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密生绢状短柔毛,具离基3出脉,在背面显著隆起。圆锥花序腋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白色短柔毛;花淡黄色,花被6裂,基部筒状;雄蕊、雌蕊与前种相似。浆果椭圆形,基部具宿存萼筒,全缘。花期5~6月。果期6~12月。
生长于山林。分布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④川桂,又名:柴桂,臭马桂。
常绿高大乔木。枝紫灰褐色,光滑。单叶互生咸近对生;革质;卵形至长卵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而顶点钝,基部楔状或钝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被白粉,幼时有白色绢状毛,后渐脱落;具离基3出脉,在下面不隆起。花小,白色,成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总花梗细长,长1~6厘米,光滑或微被毛,小花梗丝状,先端渐粗,具细毛;花被6裂,内外皆疏生绢状细毛;雄蕊与雌蕊均与前种相似。浆果基部具截形之宿存萼简,全缘。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长于山区的斜坡、山林中。分布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9.5 生境分布
主产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此外云南、安徽亦产。
9.6 性状
干燥的树皮,呈弯曲状或半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长约30~60厘米,宽达9厘米,厚约1~9毫米。外皮黑棕色至黑褐色,有灰白色花斑,表面栓皮或呈鱼鳞状脱落而显龟纹状凹斑。内表面暗红棕色至黑棕色。断面外层灰褐色,内层红棕色,间有黄棕色射线。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甜辛。以皮薄、呈卷筒状、香气浓厚者为佳。
9.7 化学成份
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中含水芹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叶含挥发油约1%,中含黄樟醚约60%,丁香油酚约3%,1,8-按叶素等。
细叶香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鞣质12.8%。叶含挥发油约1%。种子含脂肪油40%。
9.8 桂皮的药理作用
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故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挥发油类,是否即是丁香油酚未见报道。
9.9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9.10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心、肝、脾、肾四经。"
9.11 功能主治
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
②《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
③《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9.12 桂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9.13 注意
《四川中药志》:"阴虚有火者忌服。"
9.14 桂皮的临床应用
治疗白色念珠菌病:取桂皮(未注明品种)100克加乙醚500毫升,浸渍24小时,滤过,置温水槽内蒸发,除去乙醚后,加蒸馏水100毫升,加温振荡,用滤纸过滤,滤液呈无色透明,调整pH为中性,装安瓿高压灭菌,即为桂皮素注射液。治疗各型白色念珠菌病共37例,均经临床检查及霉菌培养确诊。成人每日肌注2次,总量4~10毫升,儿童酌减。结果27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培养转阴),6例显着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培养阳性,但菌落显着减少),4例好转(临床症状显着改善,培养阳性,菌落减少)。其中以内脏念珠菌病疗效较佳,一般在用药2~5天后体温即下降至正常,症状随之好转,培养转阴;对皮肤及粘膜感染的疗效较慢,一般在用药3~7日后症状开始好转,治疗最短12天,最长119天(曾中断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桂皮素如与广谱抗菌素合用,有可能预防抗菌素所造成的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9.15 备注
陕西、四川、云南尚以柴樟的干皮作桂皮。
9.1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桂皮的方剂
- 三皮汤
《袖珍》卷二引《圣惠》:方名:三皮汤组成:青皮、桂皮、陈皮等分。主治:肚腹绞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上...
- 桂椒锭
jiāodìng处方:橘皮1两5钱,天门冬1两,桂皮5钱,干姜2钱,胡椒2钱,丁香1钱。制法:上为细...
- 起右汤
南星、茯苓、甘草、人参、白术、乌药、羌活、秦艽、桂皮、酒芩、酒柏、防风、白芷。主治:中风,痪右者,气...
- 九风汤
附子、甘草、陈皮、青皮、木香、木通、槟榔、厚朴、桂皮、人参、藿香、白茯苓、半夏、菖蒲各等分。功能主治...
- 宁嗽糖
g《济众新编》卷七:组成:百合2两,天门冬1两,桂皮3钱,胡椒3钱,橘皮3钱,桔梗2钱。功效:补虚乏...
- 更多用到中药桂皮的方剂
用到中药桂皮的中成药
- 风伤止痛膏
Gao标准编号:WS3-B-0227-90处方:桂皮45g八角茴香24g丁香12g苍耳子30g桂子1...
- 五苓胶囊
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
- 伤痛舒
辛苏木高良姜薄荷脑冰片苯甲醇樟脑冬青油二甲基亚砜桂皮醛性状:本品为淡棕色的片状橡胶膏剂,气芳香。检查...
- 香桂活血膏
g檀香10g丁香10g冰片15g薄荷脑32.5g桂皮油10g樟脑15g芸香浸膏5g水杨酸甲酯10g二...
- 风茄平喘膏
椒30g麻黄30g丁香20g樟脑60g冰片30g桂皮醛10g二甲基亚砜10g制法:以上十三味,洋金花...
- 更多用到中药桂皮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桂皮
- 《跌损妙方》:身中门第三
伤桔梗川芎参三七木香五味细辛桂枝胆草淮膝陈皮丁香桂皮共为末,酒下。向导穴伤虎口四穴。柴胡胆草五加皮桂...
- 《神仙济世良方》:[上卷]华真人治瘟疫丸药方
用大黄一斤生花椒、桂皮、陈皮、苏叶各五两。用姜五钱捣汁,同泡三日后晒干,冬至日随症用引∶头痛,本一钱...
- 《保幼新编》:中风
炒)五分。如左脚不仁,加川芎、当归、独活各五分,桂皮三分。如右臂不仁,加白术五分,人参、薄桂各三分,...
-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方药分门]身中门
木香、五味、细辛、桂枝、胆草、怀膝、陈皮、丁香、桂皮,共为末,酒下。向导穴伤(虎口四穴)∶柴胡、胆草...
- 《丹溪治法心要》:[卷八·小儿科]痘疹(第四)
血气俱弱而黑陷者,酒芍药、人参、黄、白芷、木香、桂皮、川芎、当归。血为湿,头靥而灰白者,红花、苏木、...
- 更多古籍中的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