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归姜汤 (最后修订于2009/12/4 22:42:27)[共122字]
摘要:处方当归9克黑姜2.1克枣仁4.5克(炒)大枣5枚(去核)。功能主治治产后心慌自汗。用法用量上药加大枣5枚,去核,水煎服。若服后自汗仍多,心慌无主,恐其晕脱,即加人参6克、熟附子3克,先顾根本。方内重用当归,则瘀血不得停留。摘录《医学心悟》卷五......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医学心悟》:[卷四产后将护法]归姜汤
治产后心慌自汗,用此安之。当归(三钱)黑姜(七分)枣仁(炒,一钱五分)大枣五枚去核,水煎服。若服后,自汗仍多,心慌无主,恐其晕脱,即加人参二钱,熟附子一钱,先顾根本。方内重用当归,则瘀血不得停留。人参可用,世人狐疑不决,多致误事。予尝治新产大虚之人,有用人参数两而治愈者,更有用十全大补加附子,数十剂而治愈者。倘瘀血作痛即以失笑丸间服,攻补并行,不相妨也。十全大补汤(见虚损。《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
- 《达生编》:[补遗]经验良方
归姜汤治产后心慌。自汗之症。当归(三钱)黑姜(七分)枣仁(一钱五分炒)大枣(五枚去核)水煎服。补中益气汤黄(一钱五分)白术(土炒)人参当归炙草(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三分)陈皮(五分)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煎服。保胎丸淮山药(四两炒)杜仲(三两盐水炒)续断(二两酒炒)共为末。糯米糊丸。每服三钱。米汤下。凡胎欲坠者。服一剂即安。惯小产。宜常服。无不保全。《达生编》
- 《医学心悟》:[卷四]产后血晕
以开其窍。若瘀血上攻,胸腹胀痛拒按者,宜用归芎汤下失笑丸。若去血过多,心慌自汗,用归姜饮加人参。虚甚者,更加熟附子。若脾胃虚弱痰厥头眩而呕恶者,用六君子汤。大抵产后眩晕,多属气虚,察其外症,面白、眼合、口张、手撒,皆为气虚欲脱之象。若兼口鼻气冷,手足厥冷,此为真虚挟寒,速宜温补,每用人参两余,而以姜、附佐之,庶得回春,不可忽也。失笑丸(见胎衣不下。归姜汤(见前。六君子汤(见类中。《医学心悟》清程
- 《笔花医镜》:[卷四女科证治]产后诸症
。方可平睡。常以手从心摩至脐下。俾瘀露下行。二曰择食。初生后宜专食粥。半月后方可食打开鸡蛋。盈月后可食羊肉、猪蹄等物。三曰避风。养神。少言语。大忌梳头濯足。恐招风湿。四曰服药。初产毕。即用生化汤或归姜汤。以驱瘀血。自然安吉。其有变生他症者。随症治之。产后血晕者。瘀血上攻。胸腹胀痛拒按。宜归芎汤下失笑丸。若去血过多。心慌自汗。用归姜饮加人参。甚则加熟附子。产后不语者。由心肾不交。气血虚弱所致。七珍
- 《校注医醇剩义》:[卷一中寒]直中厥阴
凡涉伤寒门传经者不录。)姜白通汤治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清,气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症。附子(五钱)干姜(五钱)葱白(五茎)猪胆(半枚)先将附、姜二味煎好,后入葱汁、胆汁,和匀温服。桂归姜汤治暴卒中寒,兼伤营血者。附子(二钱五分)干姜(二钱五分)当归(二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姜归桂参甘汤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附子(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分)当归
- 刘渡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方专家,我有机会随刘老诊病数年,看到刘老用经方简洁明快,效起如神,常常感喟其对仲景方证的极深感悟,现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将其用经方的经验做一简介。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和炙甘草。刘老认为:方中柴胡、黄芩疏利肝胆取小柴胡汤之意,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取理中汤之意,另有桂枝配干姜加强温中祛寒之功,桂枝配甘草强心取桂枝甘草汤之意,牡蛎
- 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合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心法
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合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得意于笔者导师刘渡舟教授的启示,先师以神来之笔论证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审证关键在于“下利”。近10年来笔者致力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或单以本方取效,或以本方与它方相合而收功者甚众,故撰此文,以期光大本方。 一、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利”探幽 柴胡桂枝干姜汤于仲景著作中凡二见:其一,见于宋本《伤寒论》第147条,文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
-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
-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原载于《中医药学刊》2002年第1期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甘草干姜汤治疗血证
者止血,临证可参考。 《岳美中医案集》中载有“回阳救逆法治疗鼻衄一案:“阎某某,男性,21岁,唐山市人,汽车司机。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车生故障,修理三日始归家,当晚6时许开始衄血,势如泉涌,历5个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
- 甘草干姜汤
甘草(三钱炙)、干姜(二钱炮)、五味子(一钱)甘草炙过,纯于补中,干姜变黑,兼能止血,二药辛甘合化,扶阳气以四达,血自运行而不滞矣,惟五味收敛肺气,使不上逆,以止气者止血,凡阳虚脾不摄血者,应手取效,但血系阴汁,血亏即是阴亏,刚燥之剂,往往忌用,必审其脉证,困系虚寒者,始可投此方。作者:唐宗海
- 甘草干姜汤治疗肺虚寒
,谓“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气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甘草干姜汤可苦甘化阴,可治阴不足,这一点是黄芪与干姜或人参与干姜相合不可能有的作用。当然,甘草与干姜相合治疗阴不足,必以大量炙甘草为君。说到此处,笔者想到了炙甘草方中的甘草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带状疱疹
外发于肺脾之所合皮腠为蛇丹,壅于上焦为肺热之咳,注于下焦为热淋,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口干苦脉弦或咳或小便不利俱属少阳之郁火;臀及股部皮损部位正为少阳之分野。治宜清利少阳及三焦湿热,复枢机健脾运;柴桂姜汤治胆热脾寒之剂也,合四妙而治湿热下注,佐淡竹叶、车前子泻肝胆湿热郁火而畅中;瓜蒌、黄芩、枳实、薏苡仁祛痰热,滑利开泄上焦;柴桂姜术草和中健脾散火邪。二诊湿热邪气少退,热毒渐解,三焦气机仍滞,麻木疼痛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体会
【关键词】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书主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为小柴胡汤的变方,即由小柴胡汤减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桂枝、栝蒌根、牡蛎而成。方中柴胡、黄芩清少阳之热,干姜、炙甘草温培中州,以暖太阴之寒,栝蒌根、牡蛎并用,能
-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雷诺病的体会
发作时有间歇性颜色变化;(3)少数病例晚期可有指动脉闭塞或手指皮肤硬化,指端浅表溃疡或坏疽;(4)束臂试验阴性,血小板计数正常。 1.3治疗方法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药用:桂枝9g,当归9g,赤芍6g,北细辛2.4g,木通6g,吴茱萸6g,艾叶4.5g,桃仁9g,红花3g,炙甘草2.4g,红枣5枚,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加清酒同煮,分早中晚3次服药,连服1个月。 1.4疗效评定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行脉中,阴血虚则实其中者少,脉故小;卫行脉外,阳气虚则约乎外者怯,脉故薄。况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试问︰“微云淡河汉”,薄乎?细乎?故少阴论中脉微欲绝,用通脉四逆主治回阳之剂也。此之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主治补血之剂也。两脉阴阳各异,岂堪混释﹗【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枚擘,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当
- 《笔花医镜》:[卷四女科证治]产后诸症
牛膝散治胎衣胀急。缓则不救。牛膝川芎炒蒲黄丹皮(各一两)桂心(四钱)当归(一两五钱)共为末。每服五钱。水煎。生化汤产后去瘀要药。当归(三钱)黑姜(五分)川芎(一钱五分)益母草(一钱)桃仁(七粒研)归姜汤产后心慌自汗。当归(三钱)黑姜(七分)炒枣仁(一钱五分)七珍散人参石菖蒲生地川芎(各一两)防风辰砂(各五钱)细辛(一钱)为末。薄荷汤调下。古拜散产后受风诸症。荆芥穗为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下。独活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腹痛第六]生姜汤
治胸腹中猝痛方。生姜(一斤取汁)食蜜(半斤)醍醐(四两)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栀子干姜汤(二十八)
栀子(十四枚)干姜(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公元1644-1911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腹痛第六]高良姜汤
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方。高良姜(五两)浓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三。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强者作二服,弱者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肺痿证治]甘草干姜汤
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不咳,必遗溺,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也。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炮)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枣三个,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伤寒缵论》:[正方]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服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于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若夫脉沉长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证矣。《伤寒缵论》清张璐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论类方》:[卷一柴胡汤类·四]柴胡桂枝干姜汤(五)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故用栝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
- 《伤寒论类方》:[卷二栀子汤类·五]栀子干姜汤(四)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下未必误,以丸药大下则误矣。身热不去,外有微邪。微烦者,下后而烦,即虚烦也。栀子干姜汤主之,下后故用干姜。《伤寒论类方》清徐灵胎公元1759年
- 《金匮方歌括》:[卷六妇人杂病方]胶姜汤
(方阙。或云。即是干姜阿胶二味煎服。林云。即是胶艾汤。千金胶艾汤亦可取用。)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者。主之。歌曰胶姜方阙症犹藏。漏下陷经黑色详。姜性温提胶养血。刚柔运化配阴阳。道光四年。闽都阃府宋公。其三媳妇产后三月余。夜半腹痛发热。经血暴下鲜红。次下黑块。继有血水。崩下不止。约有三四盆许。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挽余诊之。时将五鼓矣。其灌干响血姜散寒升气。亦陷者举之。郁者散之。伤者补之育之之义也。《金
- 《退思集类方歌注》:[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甘草干姜汤
治肺冷唾涎沫而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宜以此温之;并能回中焦之阳气。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甘草干姜(汤)温肺气,唾涎(唾涎沫者必有寒饮)溲数(气化失令)且遗尿,(膀胱不藏)口无燥邪者。若火灼若阳气不布亦堪施。(干方,是回中焦《退思集类方歌注》清王泰林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括要》:[卷下太阳篇七十三方]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伤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十诸汤]生姜汤
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干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每服半钱,如茶点吃。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伤寒寻源》:[下集]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喻嘉言谓此乃温中散邪之法。余谓不然。温中不宜用栀子。且中已宜温。何堪再吐。按误下多阳邪内陷。此则虽经误下。而身热不去。微烦。则阳邪犹未入里。故可引之上越。必以干姜断阳邪入里之路。而栀子乃得载邪上出。一寒一温。相反而实以相成。此之谓圣。《伤寒寻源
- 《伤寒论类方》:[卷四杂法方类·十二]甘草干姜汤(三)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伤寒论类方》清徐灵胎公元1759年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门]四须生姜汤
胡运使秉彝方。神曲(四两)生姜(半斤,肥嫩者,净洗,细擦,与神曲同和作饼,焙干)草豆蔻(一两半,炮熟,去皮称)大麦(一两,微炒)甘草(一两半,炙)上捣罗为细末,如常入盐少许,沸汤点下。《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儒门事亲》:[卷十二寒门]二姜汤
良姜干姜(炮,二味各三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汤下。《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普济本事方》:[卷第八伤寒时疫(上)]良姜汤
橘皮(去白)良姜(切,炒)桂枝(去皮,不见火)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秤,各一分)麻黄分,炙)杏仁(二十上粗末,用水四盏,姜十片,枣三个,同煎至二盏,去滓,下槟榔末再煎三沸,通口服一盏不下《普济本事方》南宋许叔微公元1132年
- 《祖剂》:[卷之一橘皮汤]橘皮茯苓生姜汤
即橘皮汤加茯苓炙甘草一法加干葛神曲半夏治咳逆解酒毒止呕吐一方无半夏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名大橘皮丸《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伤寒缵论》:[正方]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缵论》清张璐公元1644-1911年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和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八两桂枝二两(去皮)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煮取三升〔法〕,温服一升〔法〕。初揭出三阳经药以名汤者,病在太阳,稍涉厥阴,非但少阳不得转枢外出,而阳明亦窒而不降结,皆从《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缵论》:[正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缵论》清张璐公元1644-1911年
- 《祖剂》:[卷之三四君子汤]白芍良姜汤
即四君子汤加白芍良姜治吐泻转筋腹痛体重脉沉细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甘草干姜汤(十八)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公元1644-1911年
- 《退思集类方歌注》:[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寒热,心烦者;并治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便效。柴胡(半斤)桂枝黄芩(各三两)干姜牡蛎甘草(各二两)花粉(四两)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芩甘牡蛎藏。邪在三阳阳气结,从枢转出易通阳。(揭出三阳经药以太阳余邪,干姜开阳明痞结之气,使以花粉佐牡蛎,入阴分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二十第三十一门]生姜汤
生姜(一斤,不去皮,薄切)甘草(四两,炒)盐(六两)麦(炒)神曲(炒,各二两)上同淹一宿,略炒或焙干为末,沸汤点服。《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生姜汤
温中下气方。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上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八妇人痢后呕哕方论第十一]半夏生姜汤
治哕欲死。半夏(一两一分,洗)生姜(二两,切)上以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分为二服。《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方噎塞第六]干姜汤
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干姜石膏(各四两)人参桂心栝蒌根(《集验》作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吴茱萸(二升)赤小豆(三十粒)上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五风湿温证治]白术茯苓干姜汤
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饮,心腹疼,躁闷,口干面垢,洒洒恶寒,淅淅恶风,微汗,饥不能食。白术干姜茯苓细辛桂心干葛甘草(炙)橘皮乌梅京豉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鸡峰普济方》:[卷第七心]高良姜汤
治心痛高良姜(五两)浓朴(二两)当归桂(各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苓桂术姜汤
精泄后尿血。阴伤气失宣化耳。琥珀屑细生地黄粗木通甘草梢大黑豆皮淡竹叶时病伤阴。阳浮不潜。神识时清时昏。脉来弦数。宜益阴和阳。生地丹参茯神飞金犀角赤麦冬灯珠廉珠心肾不交。心悸内怯。阳痿不举。淮小麦枣仁远志柏仁龙齿建莲湿阻身痛。台术粗桂枝薏苡仁茯苓晚蚕砂木防己四旬有二。须鬓颁白。未老先衰之象。良由阳气式微。是以痰饮泛溢。仲景谓治痰饮以温药撤之。盖以阳微阴干耳。早服金匮肾气丸。去桂膝加沉香萆。晚用外台茯
- 《鸡峰普济方》:[卷第七心]良姜汤
治心痛腹痛久疟瘦弱干姜真良姜(油焙紫色水洗去油)上等分细末每服二三钱白汤点不以时温酒亦得《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鸡峰普济方》:[卷第八脾胃肝肾]生姜汤
定呕逆翻胃膈气不下食生姜(四两和皮切作头子入锻石一两同炒姜七分干从入半夏一两再炒十分干)丁香末(一分)白矾(一分)硫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米饮调下哕用干柿蒂汤《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医方考》:[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等分)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呕吐者,此方主之。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伤寒贯珠集》:[卷五·少阳篇少阳权变法第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一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王叔和本在太阳篇中。今移置此。汗下之后。胸胁满微结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热胜于内也。伤寒汗出。周身。人静不烦者。为已解。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往来寒热。心烦者。为未欲解。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是必合表里以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蛎。以散胸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