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

目录

1 拼音

guǐ chéng

2 英文参考

EX-UE11[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鬼城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十宣[1][2]。出《备急千金要方》。

十宣为经外奇穴名(shíxuān EX-UE11)[3][4]。出《备急千金要方》。《奇效良方》列作经外穴,名十宣[5]。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5]。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癫狂,急性扁桃体炎,乳蛾等。

4 代号

EX-UE11

5 十宣穴的别名

鬼城(《备急千金要方》)

指端(《圣济总录》)

手十指头(《圣济总录》)

6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邪病大唤,骂詈走,灸手十指端去爪甲一分,一名鬼城。

《奇效良方》:十宣十穴…

7 鬼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5]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6][6]

十宣穴位于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6]

十宣穴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左右共10穴[6]

经外奇穴——十宣的位置

经外奇穴——十宣的位置

8 鬼城穴取穴方法

仰掌,十指微屈微取穴。

仰掌,十指微屈,于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取穴[7]

9 鬼城穴穴位解剖

十宣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别分布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7]

9.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桡侧三个半手指由正中神经发出,尺侧一个半手指由尺神经发出)和掌侧固有动脉分布[7]

10 鬼城穴的功效与作用

十宣具有清热开窍的功效。

11 鬼城穴主治病症

十宣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癫狂,急性扁桃体炎,乳蛾等。

十宣穴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7]

十宣穴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癫狂、癔病等[7]

十宣穴主治休克,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小儿惊厥,急性扁桃体炎,手指麻木等[7]

十宣穴主治昏迷,昏厥,癫痫,小儿惊厥;高热,中暑,咽喉肿痛;手指麻木,乳蛾[7]

12 鬼城穴的配伍

十宣配十二井穴,有开窍醒脑的作用,主治中风闭证。

十宣配曲池,有泻热镇痉的作用,主治高热抽搐。

十宣配水沟、大椎、合谷,治癫狂[7]

十宣配大椎、耳尖,治中暑[7]

十宣配曲泽、劳官、委中、行间,治小儿惊厥[7]

十宣配水沟、百会、合谷、太冲,治中风昏迷[7]

十宣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昏厥[7]

十宣配大椎、印堂、太阳、曲池、合谷,治因热所致之惊厥[7]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1~0.2寸[7][7][7],局部胀痛[7]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7][7][7][7]

十宣穴多用于三棱针点刺疗法[7]

对于神志昏迷者,可直刺0.1~0.2寸[7]

注意:孕妇禁用,虚证禁用[7]

13.2 灸法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14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卒忤死,灸手十指爪下各三壮。邪病大唤骂詈走,灸手十指端,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短气不得语,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良方集腋》:干霍乱,胸腹搅痛,胀结闷乱,上欲吐而不能出,下欲泻而不能行,即今所谓绞肠痧,最为危急之症。以生白矾末一钱,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再将患者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有紫红纹见,以针刺出紫血立愈。

《针灸大全》:心惊发狂,不认亲疏,少冲二穴,心俞二穴,中脘一穴,十宣十穴。

《针灸大成》:十宣十穴……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或用软丝缚定本节前次节后,内侧中间,如眼状。加灸一火,两边都着艾,灸五壮,针尤妙。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十宣,奇穴。……三棱针或粗针刺出血。主治一切急性病之失神、吐泻、扁桃体炎、高血压,兼针人中、大椎、鸠尾穴治癫狂。

1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2.
  2. ^ [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1-40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1-40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