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黄韧带切除术

目录

1 拼音

gǔ huà huáng rèn dài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resection for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a flava

3 手术名称

骨化黄韧带切除术

4 分类

神经外科/椎管其他疾病手术

5 ICD编码

83.3201

6 概述

黄韧带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临床中并非少见,Kudo等(1983)报告近2000例连续胸部X线侧位片检查中,发现本病约占5%,但目前尚未被相关科医生所认识。病因多与变性性脊椎病有关,有的病例与椎骨骨质增生和后纵韧带骨化伴发。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多见。病变多位于胸椎和腰椎节段,亦可见于颈椎。Kado统计尤以累及T11~12和T12~L1之间的黄韧带较多见。骨化常发生于邻近关节面部分,多为两侧性骨化,亦可见单侧,骨化灶呈钩形或结节状。临床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肢体麻木、无力,以至不全性截瘫;一侧病变压迫半侧脊髓时,引起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CT扫描的轴位像在椎管后壁显示“V”字形高密度、增厚的骨化灶,脊髓受压前移(图4.20.5-1);MRI检查亦显示T1和T2像在椎管后壁有低信号的压迫物挤压脊髓,据此诊断可以确定,切除病变后症状即可消失。Shiokawa等(2001)在31例治疗中认为,当压迫症状出现时,手术应及早进行(图4.20.5-2,4.20.5-3)。

7 适应症

中老年病人,背痛、下肢麻木、无力,症状缓慢发展,逐渐行路困难;CT和MRI检查显示椎管后壁“V”字形钙化灶,脊髓受压前移,即可考虑骨化黄韧带切除术。

8 禁忌症

在体检或检查心肺摄胸片中,发现椎管后壁有钙化灶,但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症状,虽确定为黄韧带骨化,亦不需手术治疗。

9 术前准备

1.全身一般性准备  根据病情与检查,积极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给予各种必要的补充与纠正。

2.有便秘者,术前给予缓泻剂,术前夜给予灌肠。有排尿障碍者,术前应导尿,留置导尿管。

3.术后需俯卧者,应提前进行俯卧位训练,使病人能适应此卧位。

4.术前晚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0.1g。

5.术前6~8h内禁食。

6.术前日准备手术野皮肤,清洗剃毛,范围要超过切口四周15cm以上。

7.根据麻醉需要,给予麻醉前用药。

8.术前定位  术前应定出预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体表标志定位。由于体形的差异,按标志定位可能有1~2个棘突的误差。为避免误差,可先根据体表标志定位,再在相应棘突的体表上用胶布粘着一铅字,摄X线片后,从X线片上铅字的位置核定手术部位。

10 麻醉和体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11 手术步骤

1.以病变平面为中心做背中线切口,长10~12cm,分开椎旁肌,显露3个棘突和椎板,牵开器牵开椎旁肌到关节面内缘,显露术区。

2.切除病变平面上方和下方的棘突和椎板。由于骨化黄韧带常与椎板和关节突互相融合,在外侧部分较厚,而在中线部分无骨化或骨化不多,故应先切除棘突和椎板的中间部分,再向两侧咬除增厚和骨化的黄韧带和其上下椎板。咬除病变时必须十分小心,因骨化的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很紧密,甚至骨化可延伸到硬脊膜,稍一不慎即可撕破硬脊膜,故当咬骨钳前端深入骨化灶深面有困难时,可改用高速微型钻将骨化病灶磨薄,然后应用超薄的Kerrison咬骨钳分小块逐渐咬除,包括增生肥厚的关节面,彻底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

3.此手术一般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不需植骨融合或金属螺钉固定。逐层缝合切口。

12 术中注意要点

1.由于骨化灶常与硬脊膜紧贴,甚至骨化伸延到硬脊膜,故病灶切除时,不可操之过急,应耐心剥离,分小块切除或以高速微型钻磨薄后切除,防止损伤脊髓。

2.本病可伴发椎间盘变性、后纵韧带骨化等,术中根据情况做相应处理。

13 术后处理

1.术后仰卧或侧卧,最好卧硬板床。翻身时应使身体平直,避免扭曲。

2.注意创口引流有无脑脊液流出,如脑脊液流出较多,应考虑提前拔除引流。一般引流在术后24~48h拔除。

14 并发症

14.1 1.硬脊膜外血肿

椎旁肌肉、椎骨和硬脊膜外静脉丛止血不彻底,术后可形成血肿,造成肢体瘫痪加重,多在术后72h内发生。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况下也可发生血肿。如出现这种现象,应积极检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14.2 2.脊髓水肿

常因手术操作损伤脊髓造成,临床表现类似血肿。治疗以脱水、激素为主;严重者如硬脊膜已缝合,可再次手术,开放硬脊膜。

14.3 3.脑脊液漏

多因硬脊膜和(或)肌肉层缝合不严引起。如有引流,应提前拔除。漏液少者换药观察,不能停止或漏液多者,应在手术室缝合漏口。

14.4 4.切口感染、裂开

一般情况较差,切口愈合能力不良或脑脊液漏者易发生。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术后除抗生素治疗外,应积极改善全身情况,特别注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