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基底补偿性截骨术

目录

1 拼音

gǔ gǔ jǐng jī dǐ bǔ cháng xìng jié gǔ shù

2 英文参考

compensatory basilar osteotomy of femoral neck

3 手术名称

股骨颈基底补偿性截骨术

4 分类

小儿外科/骨骺和骺板疾病的手术/股骨头骨骺滑脱的手术/截骨术

5 ICD编码

77.25

6 概述

股骨颈基底补偿性截骨术用于股骨头骨骺滑脱的手术治疗。慢性股骨头骨骺滑脱(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简称SCF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于特定年长儿童的骨骺疾病。发病年龄介于10~16岁,78%者为进入迅速生长期的肥胖儿童;男女比例为2∶1;黑色人种的儿童约是白色人种儿童的2倍;左髋与右髋的比例约为2∶1;双髋受累者约为25%~40%。一侧股骨头滑脱后的12个月至18个月内,往往另一侧受累。我国近年来,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加,其发病有上升的趋势。

SCFE病因不明,但提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局部创伤、机械因素(特别是肥胖者)、炎症状态、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慢性肾病)和遗传因素。Loder,Wittenberg和Desilva等发现罹患内分泌疾病的儿童,85%合并SCFE,其中45%为甲状腺功能减退,25%为生长激素不足。

慢性股骨头骨骺滑脱者症状隐匿,多持续2周以上,通常包括腹股沟区及大腿内侧或膝部疼痛,以及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内旋活动受限更为明显,可有轻度或中度的患肢短缩及固定性外旋畸形。当一个10~12岁的儿童,主诉膝部钝性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来源于髋关节,应该考虑到SCFE的可能。

慢性滑脱者X线片及CT检查可见股骨头骨骺向下后方移位,骺板间隙变窄,颈后内侧有骨痂和塑形等特征性改变(图12.30.2.2.3-0-1)。慢性滑脱急性发作者,其症状多持续1个月以上,轻微外伤可使疼痛突然加重。滑脱前X线片的主要发现为骨骺板不规则增宽和界限不清晰。

正常股骨头-股骨干的角度,在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分别145°和170°或大于170°(图12.30.2.2.3-0-2)。轻度滑脱(Ⅰ度)者股骨颈移位<股骨头直径的1/3,股骨头-股骨干角均减少不足30°;中度滑脱(Ⅱ度)者股骨颈移位介于股骨头直径的1/2和1/3之间,股骨头-股骨干角在正侧位片上减少介于30°至60°之间;重度滑脱(Ⅲ度)者股骨颈移位超过股骨头直径的1/2,股骨头-股骨干角在正侧位X线片上减少超过60°。

Lord等将SCFE分为两种类型,如果疼痛严重以致不能行走,甚至借助拐杖也不能行走,不管症状持续时间的长短都为不稳定性滑脱;而稳定性滑脱者,则可独立行走或借助拐杖能够行走。慢性滑脱急性发作被考虑为不稳定性滑脱,慢性滑脱被考虑为稳定性滑脱。

SCFE的理想治疗应该是防止继续滑脱和促进骺板早期愈合,并避免发生缺血性坏死、关节软骨溶解和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如牵引、石膏固定及支具固定等,因带来的复发性滑脱、关节软骨溶解、缺血性坏死、皮肤溃疡等并发症以及社会和心理问题,影响疗效,已不主张使用。

SCFE的传统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包括经皮或切开原位金属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骨骺固定术、截骨术、关节成形术、关节固定术和骨突切除术。诸多学者的大量长期随诊结果表明,经皮原位螺丝钉固定术的疗效最佳,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

截骨术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闭合性楔形截骨,通常经邻近骺板的股骨颈截骨以矫正畸形(图12.30.2.2.3-0-3A、B);另一种是补偿性截骨,经粗隆间区产生相反方向的畸形(图12.30.2.2.3-0-3C)。股骨颈截骨的优点是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矫正,但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20%~100%,软骨溶解症发生率为3%~37%,被认为与此手术有关。因此截骨手术只适用于股骨头骨骺慢性滑脱畸形愈合在很差的位置上。骨骺滑脱的畸形愈合与慢性滑脱的区别在于前者骺板已闭合而不会再继续滑脱。

7 适应症

股骨颈基底补偿性截骨术适用于矫正中度或重度慢性股骨头骨骺滑脱所引起的髋内翻和股骨颈后倾畸形。

8 麻醉和体位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病儿仰卧位于标准的手术床上,患侧骨盆下用可透X线的体位垫抬高。肢体铺单允许肢体可自由活动,以方便截骨术中的操作和使用X线机确定股骨头位置和穿钉固定的位置。

9 手术步骤

1.术前测量骨骺滑脱程度,确定将要切除楔形骨块的大小。在正位X线片确定股骨头-颈角,应用透明纸描绘正、侧位X线片,再用剪刀于描绘纸上剪去楔形骨块,从而确定术中截除楔骨块的大小,并可预测术后结果。

2.选择髋关节外侧手术入路,皮肤切口起自髂前上棘下2cm,呈弧形向外后至大粗隆表面,再沿股骨干外侧向远端延长,止于大粗隆基底部远端10cm。纵行切开阔筋膜,分离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向近端解剖至支配臀中肌的臀上神经的下支。沿股骨颈的前外面,纵行切开关节囊,并沿前方的粗隆间线,广泛松解关节囊附着点。剥离股外侧肌起点并翻向远端,显露大粗隆基底部及股骨干的近端。关节囊切开后,辨认股骨头关节软骨与骨痂以及骨痂与股骨颈正常皮质的移行处。将这两个移行处的距离与从X线片上描绘的纸样上的计算的距离相比较,楔形骨块的最宽部与股骨颈外上方滑脱最宽部相一致(图12.30.2.2.3-1A、B)

3.于粗隆间线垂直于股骨颈从近端向远端进行截骨,将截骨向后延伸,但保留后侧皮质完整。继之做第二处截骨操作,骨刀向远端倾,以致截骨面位于后方支持带血管的远端。伴随关节囊的供应血管在前方到达粗隆间线,但后方的股骨颈外侧1/3侧在关节囊外。因此,根据Kramer,Craig和Noel的意见,经过前方粗隆间线做截骨,其截骨线则位于后方支持带血管的远端。将1根或2根直径5mm的螺纹斯氏钉拧入股骨颈近端,以保证在截骨完成之前控制股骨近端(图12.30.2.2.3-1A、B)。完成截骨之后,警惕勿使后方皮质完全截断。从股骨干外侧,经股骨颈插入几根直径5mm的螺纹斯氏钉,再取出楔形骨块并使后侧皮质青枝骨折,再把斯氏钉向近端拧入,跨越截骨处及骺板,防止骨骺进一步滑脱(图12.30.2.2.3-1C、D)。然后,间断缝合关节囊,剪除股骨干外侧的钉尾,分层缝合皮肤切口。如大粗隆需要做骨骺阻滞可同时完成。

10 术后处理

股骨颈基底补偿性截骨术术后卧床休息3~4周,其后亦不负重。是否允许部分负重则依截骨处的稳定性、病儿的体重而定。骺板闭合后方可取出螺纹斯氏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