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guā téng chán
2 英文参考
vine tangl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rythema nodosu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瓜藤缠(vine tangling erythema nodosum[1])为病名[2]。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四。是指以绕足胫生红斑结节数个,日久肿痛,溃烂流脓血,缠绵难愈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3]。为绕足胫而生的一种肿疡[2]。因数枚结节,犹如藤系瓜果绕腿胫生而得名。属红癍结节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1]。以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发病者为多。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4 瓜藤缠的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外感湿邪,湿与热结,或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瘀阻经络而发;或体虚之人,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寒湿之邪乘虚外袭,容于肌肤腠理,流于经络,气血瘀滞,寒湿凝结而发。
5 瓜藤缠的症状
其症绕足胫生核数个,日久肿痛,溃烂流脓血,缠绵难愈[2]。
6 瓜藤缠的诊断
瓜藤缠发病前常有低热、倦怠、咽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皮损好发于两小腿伸侧,为鲜红色疼痛性红肿结节,略高出皮面,蚕豆至杏核大或桃核大,对称性分布,若数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则大如鸡蛋,皮损周围水肿,但境界清楚,皮肤紧张,自觉疼痛,压之更甚。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红。约经几天或数周,颜色及结节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不化脓亦不溃破。在缓解期,常残存数个小结节,新的结节可再次出现。皮损发生部位除小腿外,少数病人可发于上肢及面颈部。
瓜藤缠发病急,经过迅速,一般在6周左右可自愈,但亦有长达数月不愈者。部分病人可因劳累、感冒受寒、妇女行经而复发。
6.1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瓜藤缠相鉴别的疾病
7.1 硬结性红斑
硬结性红斑秋冬季节发病,起病缓慢,结节较大而深在,好发于小腿屈侧,疼痛轻微,易溃破而发生溃疡,愈合后留有疤痕,病程较长,常有结核病史。
7.2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皮损为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斑丘疹、瘀斑、结节、溃疡、瘢痕等,疼痛较轻,及复发作,病程较长。
8 瓜藤缠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湿热下注
瓜藤缠·湿热下注证(vine tangling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疼痛,伴头痛,咽痛,关节痛,体温增高,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微红,舌苔腻,脉滑微数为常见症的瓜藤缠证候[3]。
8.1.1.1 症状
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伴头痛,咽痛,关节痛,发热,口渴,大便于,小便黄;舌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8.1.1.2 辨证分析
湿热瘀阻经络,局部气血凝结,故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湿阻清阳,热扰清窍则头痛;湿热内蕴,故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湿热上壅则咽痛;舌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为湿热瘀阻之象。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寒湿瘀滞
瓜藤缠·寒湿瘀滞证(vine tangling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stasis and stagnation)是指寒湿瘀滞,以结节暗红,反复缠绵不愈,伴有关节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渴,大便不干,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为常见症的瓜藤缠证候[3]。
8.1.2.1 症状
皮损暗红,反复缠绵不愈;伴有关节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渴,大便不干;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
8.1.2.2 辨证分析
寒性凝滞,湿性粘滞,寒湿人络,气血凝滞,凝结于皮下,故皮损暗红,反复缠绵不愈;寒凝肢节,阻遇阳气,故肢冷,关节痛,遇寒加重;寒湿为阴邪,阴津不伤,故口不渴,大便不干;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为寒湿人络之象。
8.1.2.3 治法
温阳健脾,通络理湿。
8.1.2.4 方药治疗
8.1.3 气滞血瘀
瓜藤缠·气滞血瘀证(vine tangling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胫前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紫红或暗红,隐隐作痛,常伴胸闷,善叹息,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涩为常见症的瓜藤缠证候[3]。
8.1.3.1 症状
胫前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紫红或暗红,隐隐作痛,常伴胸闷,善叹息,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涩[3]。
8.2 外治法
以消炎、散结、止痛为原则。
(一)皮下结节较大,红肿疼痛者,外敷金黄膏、四黄膏或玉露膏。
(二)皮下结节色暗红,红肿不明显者,外敷冲和膏。
(三)蒲公英、丹参、紫草各30g,荆芥、丹皮、当归各20G,煎水外洗。
8.3 针灸疗法
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昆仑、阳陵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8.4 神灯照法
9 瓜藤缠患者日常保健
1.注意休息,适当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
2.注意饮食宜忌,勿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避风寒,防潮湿,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10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治疗瓜藤缠的方剂
- 龙马丹
两足,非在足胫,即在足踝,非在足背,即在足跟;瓜藤缠,疮疡绕胫而发。用法用量:蜜调敷之。摘录:《洞...
- 紫草茸油
效:活血散瘀,软坚。主治:下肢红斑结节类疾患(瓜藤缠),耳下腺炎及颌下淋巴腺炎早期,皮肤紫红斑块。...
- 治蛇消肿散
t;疡医》卷三:方名:治蛇消肿散组成:蛇头抓、天瓜藤、木虱药、仙人薯、土木香、紫金藤、大小青。主治:...
- 纳脐膏
《古今医鉴》卷五引何晴岳方:方名:纳脐膏组成:黄瓜藤不拘多少(连茎叶,经霜者,晒干,烧灰存性,出火毒...
- 紫色消肿膏
,软坚消肿,止痛。主治:慢性丹毒,流注,结节性红斑(瓜藤缠),新生儿头皮血肿(头宣)。用法用量:外...
- 更多治疗瓜藤缠的方剂
治疗瓜藤缠的中成药
- 降舒灵片
ian标准编号WS3-B-1569-93本品为黄瓜藤制成的浸膏片。制法取黄瓜藤1000g,加水煎煮二...
- 麝香活血化瘀膏
挫伤,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肩周炎,未溃冻疮,结节性红斑。用法与用量:贴患处。二日更换1次。注意:对...
- 痛肿灵
白芷15g姜黄2.5g朱砂根25g当归藤25g地瓜藤25g走马风25g猪牙皂25g香附25g水泽兰2...
- 五虎散
《串雅补》卷一之五虎散主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疡,湿毒流注,恶疮。用法用量:每服一二三四五分,老酒送下。...
- 败毒散
,风痰及时疫,岚瘴鬼疟,或声如蛙鸣,赤眼口疮,湿毒流注,脚肿腮肿,喉痹毒痢,诸疮斑疹。用法用量:加生...
- 更多治疗瓜藤缠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瓜藤缠
-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一胫部]湿毒流注
(附∶瓜藤缠)湿毒流注腿胫生,顶如牛眼漫肿形,紫轻黑重脓水渍,寒湿暑热在腠凝。【注】此证生于腿胫,...
-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腓部]瓜藤缠门主论
王肯堂曰∶瓜藤缠生于足股,生核数枚肿痛,久之溃烂不已,属足太阳经,由脏腑之湿热流注下部所致。(《准...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四胫部(十七)]瓜藤缠
足股生核数枚,肿痛久之,溃烂不已何如?曰∶此名瓜藤缠,属足太阳经,由脏腑湿热,流注下部所致。用防风...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胫部]湿毒流注(附瓜藤缠)
肿痛全消,换搽轻粉散敛之即效。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腐烂不已,亦属湿热下注而...
-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痈疽部位名记
为穿踝疽,生胫骨一、二寸为湿毒流注,绕胫而生为瓜藤缠。于小腿为流火,小腿肚中为腓发,腿肚为鱼肚痈,...
- 更多古籍中的瓜藤缠
瓜藤缠相关药物
- 甲氯芬那酸片
精神抑郁、手足发麻、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清病样反应...
- 甲氯芬那酸片
精神抑郁、手足发麻、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清病样反应...
- 更多瓜藤缠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