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

目录

1 拼音

guān míng

2 概述

关明为经穴别名。见《千金翼方》。即关门。

穴位关门
汉语拼音Guanmen
罗马拼音Kuanmen
美国英译名Pass Gate
各国代号中国ST22
日本22
法国莫兰特氏E22
富耶氏
德国M22
英国S22
美国St22

关门为经穴名(Guānmén ST22)[1]。出《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作关明(《千金翼方》:“关明在梁门下、太一上一寸”)。属足阳明胃经[1]。关指关隘,门即门户,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胃肠交界之关,如同门户,故名关门[1]。主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

3 别名

关明(《千金翼方》) 。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关门,在梁门下一寸,太乙上。

5 穴名解

关指关隘,门即门户,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胃肠交界之关,如同门户,故名关门[1]

关,指关藏,关闭。门,为出入之处。穴居胃底,为胃之关。又可治完谷不化、大肠滑泄诸病,关门之名具双重意义。[2]

本穴与建里平,又与足少阴之石关接邻。上有梁门,下有太乙门及滑肉门,均与胃肠接近。又星象天阙之间为关梁。关梁者,在人身即关门、梁门之意也。[2]

按天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脉之神阙、巨阙处也。关门两穴,左右各一,夹任脉,又巨阙在上,神阙在下,二阙之间即天阙之意也。[2]

此穴在“梁门”穴下1寸,任脉“建里”穴旁2寸,《难经·四十四难》:“太仓(胃)下口为幽门。”穴近于此,犹如胃之关卡,水谷入肠之要塞。《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肠虚全赖此穴处关闭,故穴喻名关门。[2]

6 所属部位

上腹[3]

7 关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关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4][5]

关门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穴[5]

关门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6]

一说“在梁门下五分”(《外台秘要》)。

关明在梁门下、太一上一寸。(《千金翼方》)

关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关门穴的位置

关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关门穴的位置(肌肉)

关门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8 取法

仰卧位,在脐上3寸,建里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关门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穴[6]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下1寸,旁开中线2寸处取穴,横平内侧的石关、建里[7]

9 穴位解剖

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梁门。皮肤由第7、8、9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直肌位于腹壁前正中线的两侧,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第5至第7肋软骨和胸骨剑突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腱划断,该肌由第5至第12肋间神经支配。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7]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7]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7]

10 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关门有调理肠胃,利水消肿的作用。

关门有调脾胃、通肠腑的作用[7]

关门穴承前穴之意,为胃气出入之处,交通开阖,有关出纳,有调理胃气之功,主治不思饮食[7]

胃肠近旁各穴,多称门、称关,因其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刺本穴可以调胃,故以治痞满诸症。[7]

11 主治病症

关门穴主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

关门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7]

关门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等[7]

现代多用关门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7]

关门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纳呆,身肿等[7]

关门穴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遗尿[7]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腹水,便秘;

其它:遗尿,水肿。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0.8寸[7]

一般直刺0.5~1.0寸[7]

直刺0.8~1.2寸[7][7],局部沉重发胀。

12.2 灸法

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配伍

关门配中脘、足三里、下巨虚、关元,有健脾行气,和中消胀的作用,主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关门配中脘、足三里、上巨虚,治腹胀[7]

关门配中脘、足三里、内关,治消化不良[7]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胀善满,积气,关门主之。身肿,关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遗溺,善满,积气,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气游走,挟脐急,痃疟振寒。

《类经图翼》:积气胀满,肠鸣切痛,泄利,不食,走气挟脐急痛,痎疟振寒,遗溺。

《备急千金要方》:关门、中府、神门,主遗尿。

《备急千金要方》:关门,主身肿身重。

1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9.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9.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