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性肉芽肿

目录

1 拼音

guāng xiàn xìng ròu yá zhǒng

2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3 疾病概述

本病是1975年O’Brien提出的。他认为是一种由于经常遭受日光爆晒所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在热带或亚热带易见,我国曾报告5例。以中年以上农民在夏季发病较多。性别无差异。本病可能与由光化学改变的变性弹性纤维上的一种弱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免疫应答有关。

临床表现:在日光照射的皮肤上初发单个或群集的小丘疹或结节,正常皮色、淡红或暗红色,逐渐扩大增多,形成斑块,中央凹陷呈环状或不整形,边缘光滑,具珍珠样色泽,呈堤状隆起。环的直径0.5—4cm或以上,3—5个至数十个不等,质较韧,略具浸润,表面无鳞屑,无角化现象,环中皮肤外观正常或现轻度萎缩。各环可相互融合,但不发生溃疡。好发于额、颈、胸、上肢或后背等。经过慢性,自数月到数年。中年以上者多见,经常在室外作业者易发或症状增剧。多无自觉症状,或有轻痒。可以自然缓解。

病理变化主要是以弹性纤维溶解性肉芽肿为主,即在病变浸润区内的弹性纤维消失,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初起皮疹表皮正常,陈旧皮疹表皮萎缩。环状皮疹的周围皮肤真皮内有大量弹性纤维变性、变粗、卷曲,HE染色呈蓝色(正常的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染成红色)。环状皮疹隆起部位有异物巨细胞吞噬变性的弹性纤维现象。在大的异物巨细胞间,有较小的巨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皮疹中部有少数孤立的变性弹性纤维。皮肤附属器和皮下组织均无明显改变。根据皮肤上下不等、健皮色、淡红或暗红色堤状隆起的环状损害,好发于面颈部,夏季易见,有长期日晒史和病理变化特征即可确认。

4 疾病描述

光线性肉芽肿病是1975年由O'Brien提出的。他认为是一种由于经常遭受日光曝晒所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在热带或亚热带易见,我国曾报告5例。以中年以上农民在夏季发病较多。性别无差异。

5 症状体征

在日光照射的皮肤上初发单个或群集的小丘疹或结节,正常皮色、淡红或暗红色,逐渐扩大增多,形成斑块,中央凹陷呈环状或不整形,边缘光滑,具珍珠样色泽,呈堤状隆起。环的直径0.5~4cm或以上,3~5个至数十个不等,质较韧,略具浸润,表面无鳞屑,无角化现象,环中皮肤外观正常或现轻度萎缩。各环可相互融合,但不发生溃疡。好发于额、颈、胸、上肢或后背等。经过慢性,自数月到数年。中年以上者多见,经常在室外作业者易发或症状增剧。多无自觉症状,或有轻痒。可以自然缓解。

6 疾病病因

本病可能与由光化学改变的变性弹性纤维上的一种弱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免疫应答有关。

7 病理生理

本病可能与由光化学改变的变性弹性纤维上的一种弱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免疫应答有关。

病理变化主要是以弹性纤维溶解性肉芽肿为主,即在病变浸润区内的弹性纤维消失,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初起皮疹表皮正常,陈旧皮疹表皮萎缩。环状皮疹的周围皮肤真皮内有大量弹性纤维变性、变粗、卷曲,HE染色呈蓝色(正常的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染成红色)。环状皮疹隆起部位有异物巨细胞吞噬变性的弹性纤维现象。在大的异物巨细胞间,有较小的巨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皮疹中部有少数孤立的变性弹性纤维。皮肤附属器和皮下组织均无明显改变。

8 诊断检查

根据皮肤上大小不等、健皮色、淡红或暗红色堤状隆起的环状损害,好发于面颈部,夏季易见,有长期日晒史和病理变化特征即可确诊。

本病应与下述皮肤病相鉴别:

(一)环状肉芽肿  临床表现相似,但病理变化不同,真皮中部有胶原变性,罕有巨细胞。

(二)结节病  结节呈淡红、青红或红褐色,压诊见淡黄褐色斑,表面附细小鳞屑,皮疹消退后留淡褐色色素沉着。常伴发眼、骨骼或其它内脏病变。Kveim试验阳性。

(三)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皮疹与日晒无关,好发小腿伸侧,为黄红色不规则浸润斑块;病理上有巨细胞,但细胞内无弹性纤维颗粒。

9 治疗方案

应用遮光剂。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口服氯喹。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