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钩藤属 (最后修订于2010/11/1 19:04:55)[共400字]
摘要:中文名钩藤属拼音名goutengshu拉丁名Uncaria中国植物志71(1):247描述UncariaSchreber钩藤属,茜草科,约7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13种似上,产西南部至台湾,其中钩藤U.rhynchophyllaMiq.和华钩藤U.sinensisHavil.等数种均入药,为小儿的镇痉剂。攀援状灌木,常以钩状的花序柄攀登于他植物上;叶对生,有托叶,托叶在叶柄间,全缘或2裂;花组成腋生、单生或圆锥花序式的球形头状花序;萼管长,纺锤形,萼檐钟形或管形,5裂;花冠管状漏斗形,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着生于冠管喉部,花丝短,花药背着,基部2裂;花盘不明显;子房下位,纺锤形,2室,每室有胚珠数颗;蒴果长;种子有翅。本属亦有人置于乌檀科Naucleaceae内。属下物种白钩藤、北越钩藤、大叶钩藤、倒挂金钩、钩藤、恒春钩藤、侯钩藤、华钩藤、毛钩藤、攀枝钩藤、平滑钩藤、云南钩藤......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
典(1995年版一部)收载的儿茶为豆科金合欢属植物儿茶树Acaciacatechu(L.)Willd.去皮后的枝干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1],卫生部进口药材质量标准收载有除豆科儿茶外,还有茜草科钩藤属植物儿茶钩藤UncariagambierRoxb.带叶嫩枝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商品上前者称为儿茶膏,后者称为棕儿茶[2]。现有的药材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项均为测定儿茶中总鞣质的含量,操作繁琐,不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钩藤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含量
钩藤[Uncariarrhynchophylla(Miq)Jacks]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镇惊、平肝熄风功能,钩藤中已分离出30多种化合物,主要为吲哚类生物碱,评价钩藤及其制剂质量多以钩藤总生物碱或钩藤碱含量为指标,测定钩藤碱方法有薄层扫描法[1]和高效液相色谱法[2,3]。在已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有采用酸性条件下加入离子对的溶液作流动相,条件控制较严格,且不适于后面的药物代谢HPLC—MS分
- 钩藤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适应症是什么?
钩藤为茜草科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茎。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心胞经。 功效: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临床应用:(1)用于惊痫抽搐,因其有较好的熄风止痉功效。(2)用于肝经有热,头胀头痛,或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证。因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平肝。 现代医学研究:从茜草科钩藤属植物大叶钩藤中提取的钩藤总碱对乌头碱、氯化钡及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能明显减慢犬
- 香港浸会大学研究发现中药钩藤可舒缓帕金森症
据新华社香港浸会大学20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钩藤有助帕金森症患者舒缓症状,并可减轻西药引起的副作用。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人员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进行研究,比较47名年龄介乎50岁至74岁的帕金森症患者在服药前后的反应。在24个星期的临床测试期间,这批患者每天如常服用同等剂量的西药,研究人员安排当中22人服用中药复方冲剂,其余则服用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含钩藤中药冲剂的病人情况有
- 天麻苷与钩藤生物碱在实验动物体内的代谢分析
中药药对作为复方中一种相对固定的组方单位,是前人对2药配对应用后产生某些特殊功效的精辟总结,自有其内在规律。天麻、钩藤作为平肝熄风中药,常配伍使用。本课题通过对2药活性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研究,旨在用现代方法研究其配伍机理,为中医理论的论证及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方法学和依据。 钩藤为常用中药,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钩藤生物碱,其中,钩藤碱(Rhynchophyline)、异钩藤碱(Isorhynchoph
- 钩藤总碱
[中文名称]钩藤总碱[英文名称][别 名][化学名称][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成分分类][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无论是对麻醉动物或造型的高血压动物(兔、猫、犬、大鼠),无论是静脉、腹腔注射或灌胃给药,钩藤总碱均具有降压作用,且无快速耐受现象(1-3)。急性降压实验中,给猫或犬静脉注射钩藤总碱表现出大致相同的降压特点,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继之快速回升,然后又持久下降,约维持3~4h。
- 钩藤碱Rhynchophylline
[中文名称]钩藤碱[英文名称]Rhynchophylline[别 名][化学名称]Corynixan-16-carboxylicacid,16,17-didehydro-17-methoxy-2-oxo-,methylester,(7B,16E,20a)-[分子式][分子量]384.46[物理性质]结晶(甲醇),熔点216℃(208~209℃),(a)18D一14.7°(C=2.5,氯仿)。溶于
- 钩藤配薄荷肺病常用对药(10)
李耀辉马战平王向阳 陕西省中医院肺病科钩藤配薄荷主治久咳不愈,是名老中医祝谌予发掘的民间验方。上世纪30年代曾治疗一例久咳不愈的老年妇女,经多方医治无效,后服用某民间验方霍然而愈,索方观之,仅用钩藤、薄荷两味,沸水冲后代茶频饮。钩藤甘寒,入肝、心包经,熄风解痉而轻清透热;薄荷辛凉,入肺、肝经,清热透表而芳香疏风,二药相伍,清肺平肝,疏风清热,利咽止咳,且用沸水冲饮取其轻扬之性,适用于肺肝风热,咽痒
- 钩藤
钩藤 钩藤 RamulusUncariaecumUncis (英)GamdirVine,UncariaStemwithHooks 别名 大钩丁、双钩藤。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UncariamacrophyllaWall.的带钩茎枝。 植物形态 藤本;老枝四棱柱形。叶对生,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cm宽6~12cm,顶端急尖或圆,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光滑或沿中脉被短毛
- 柿蒂钩藤汤治疗中风后呃逆42例
中风患者急性期出现顽固性呃逆的病例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处理效果常不令人满意。笔者采用柿蒂钩藤汤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2004年3月~2006年12月在昌乐县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服柿蒂钩藤汤组42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20例,年龄46~72岁,平均58.5岁;对照组20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9例,年龄52~68岁,平
- 黔产道地药材钩藤质量标准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黔产钩藤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采用RP-HPLC法测定了药材有效成分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含量,考察了方法的准确度和重复性。方法采用HPLC法:Kromo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以甲醇-0.2%氨水溶液(65:35),流速:1.0ml/min,柱温:35℃;进样器温度:5℃;检测波长为245nm。结果异钩藤碱和钩藤碱分别在0.13064~1.17576
- 钩藤散浸膏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钩藤散浸膏对衰老模型小鼠智力、乙酰胆碱酯酶(ACHE)、抗氧化酶(SOD)、自由基(MDA)的影响,探讨其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每天皮下注射D-半乳糖(0.05g/kg),连续注射6周。从注射的第7天开始,3个实验组同时灌胃高、中、低剂量的钩藤散浸膏,阳性对照组灌以维生素E(0.05g/kg)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给
- 天麻钩藤颗粒
天麻钩藤颗粒药品名称:天麻钩藤颗粒生产企业:成都中药厂批准文号:ZZ-5526-川卫药准字(1998)第013757号规格:10g/袋剂型:颗粒剂省份:四川申请编号:98028公告号:21公告日期:1999-7-21保护级别:2级保护起始日:1999-7-21保护终止日:2006-7-21保护期限:7年批件号:99223证书号:99158保护品种号:ZYB20799158是否同品种:非同品种功能主
- 钩藤
中药名称钩藤拼音名Gouteng英文名RAMULUSUNCARIAECUMUNCIS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rhynchylla(Miq.)jachs.、大叶钩藤UncariamacrophyllaWall.、毛钩藤UncariahirsutaHavil.、华钩藤Uncariasinensis(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sessilfructusRoxb.的干
- 复方钩藤降压颗粒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钩藤降压颗粒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肾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随机分成5组:高剂量组(0.64g/kg)、中剂量组(0.32g/kg)、低剂量组(0.16g/kg)、卡托普利组(20mg/kg)、模型组,外加假手术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15天。观察其血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复方钩藤降压颗粒有降压作用,并且降压作用平稳、呈剂量依赖性,适合长期服
- 薛宝钗用钩藤为薛姨妈医病
金桂撒泼,悲的是宝钗很有涵养,倒觉可怜。回到房中,忽然叫道:“左胁疼痛的很,说着便向床上躺下,吓得宝钗、香菱二人手足无措。宝钗滦知母亲的病是精神刺激引起,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浓浓地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下。薛姨妈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中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四个方面。薛姨妈的病因在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而钩藤可清热
- 加味羚角钩藤丸治疗高血压102例临床观察
钩藤汤加入多味活血祛瘀药组成的中药制剂,方中钩藤、羚羊角、夏枯草、草决明、杭白菊、珍珠母平肝潜阳;毛冬青、怀牛膝、槐花、红丹参活血祛瘀。具平肝潜阳、活血祛瘀、降压、降血脂的功效[1]。高血压病症候多属中医学之头痛、眩晕、肝风、肝阳等病证范围。其发病因素:内因多为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等;外因多为长期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忧思、恼怒等。其病机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故平
- 钩藤饮治疗小儿夜啼王应麟儿科临证经验(1)
,入夜则惊哭啼闹不安,食欲欠佳,大便偏干。素有脾寒、心热、惊骇等致病之说,治疗有别。笔者在诊疗时,不论其为寒、为热、为惊、为滞,概从肝、胃、肠人手用药治疗,总可见效。治小儿夜啼,取昼鸣夜息之意,应用钩藤10克,清热平肝;蝉衣3克,散风解痉;木香3克,温中和胃,下气宽中;槟榔3克,开泄行气破滞;乌药6克,顺气降逆,散寒止痛;益元散(包煎)10克,清热降火,镇惊除烦。以上诸药相伍,既有甘寒清热平肝之功
- 《炮炙全书》:[卷第二草之属]钩藤
甘、苦,微寒。选紫色去梗,纯用嫩钩,其功十倍。《炮炙全书》
- 《成方切用》:[卷十下胎产门]钩藤汤
(良方)治螈,胎动不安。(螈,手足抽掣也。热为阳,风主动,肝风相火为病也。)钩藤钩当归茯神人参(二钱)桔梗(钱半)桑寄生(五分)风热加黄芩栀子柴胡白术钩藤之甘寒,以除心热,而散肝风。柴胡桔梗之辛凉,黄芩栀子之苦寒,以平少阳厥阴之风《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本草便读》:[草部蔓草类]钩藤
\r钩藤\pq42.bmp\r入肝经以凉血祛风。退热疗惊。久煎无力。味甘寒而除邪定搐。治昏止眩。暂服为宜。(钩藤甘寒色紫。独入肝家。清肝热。热平则风息。风息则惊痫螈头旋目眩等证皆愈耳。)《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钩藤
\r钩藤\pj313.bmp\r味甘、苦,气微寒。无毒。湖南北俱有,山上下尽生。叶细茎长,节间有刺。因类钩钓,故名钩藤。三月采收,取皮日曝。专医稚幼,不理别科。寒热惊痫,手足螈者急觅,胎风客忤、口眼抽搐者宜求。因茎长中虚,可钻隙盗酒。小人每取,置瓮中,口含略吸引之,酒出涓涓不断。《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钩藤
钩藤,味甘、苦,气微寒,无毒。入肝经。治寒热惊痫,手足螈,胎风客忤,口眼抽搐。此物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然尤能盗气,虚者勿投。或问钩藤为手少阴、足厥阴要药。少阴主火,厥阴主风,风火相搏,故寒热惊痫之症生。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之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本草新编》清·公元1644-1911年陈士铎
- 《本草择要纲目》:[平性药品]钩藤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入手足厥阴经。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主治】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大人头旋目眩。亦可兼疗。《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元1644-1911年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五木部]钩藤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十二经。主小儿寒热,诸种惊痫,胎风客忤,热壅夜啼。舒筋活血,色黄而嫩钩多者佳。按∶钩藤兼生气血,故于经络靡所不入,惟疗小儿,不入余方。《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四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及心眩方论第四]钩藤散
治肝厥头晕,清头目。(出《本事方》)钩藤陈皮半夏麦门冬(去心)茯苓茯神人参(去芦)甘菊花防风(各半两)甘草(一分)石膏(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热服(《素问》云∶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
- 《古方汇精》:[卷四儿科门]钩藤饮(十)
(治小儿脏寒夜啼。阴极发燥。)钩藤钩茯神茯苓当归川芎(各一钱)木香(煨四分)甘草(五分)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若心经有热。脸红便赤。去木香加朱砂(一分)、木通(五分)、赤《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公元1644-1911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论湿痹(儿科)]钩藤汤
治诸痫痉。橘红钩藤胆星天麻僵蚕人参远志犀角石菖蒲加灯心水煎,临服加牛黄、珍珠末。《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要药分剂》:[卷一宣剂上]钩藤
味甘。性微寒。无毒。【主治】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别录)小儿惊啼螈。热拥客忤。胎风胎痫。(甄权)大人【归经】入肝心包二经。为息风静火之品。(除心热平肝风专能定惊止搐)【前论】河间曰。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炮制】时珍曰。钩藤久煎则无力。纯用钩。取其力锐也。《要药分剂》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五]钩藤百五十五
甘,苦,微寒,无毒。手足厥阴药也。除心热,平肝风。治大人头旋目眩,疗小儿惊痫寒热。发斑疹而止内钓,除客忤而息胎风。出建平、秦中兴元等处。三月采。两湖两江山中皆有之。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者多用钩,取其力锐耳。小儿惊热,同滑石、炙草末服。(验方第一。)猝得痫疾,同炙草煎服,日五夜三。(第二。)斑疹不快,同紫草末酒下。(第三。)《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911年
- 《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下品]钩藤
微寒,无毒。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下品]钩藤
微寒,无毒。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药性论》云∶臣。味甘,平。主小儿惊啼,热壅。日华子云∶治客忤胎风。葛洪∶治猝得痫。用吊藤、甘草炙各二分,水五合,煮二合,服如小枣大,日五夜三。又方∶疗小儿惊痫诸汤皆用吊藤皮。《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本草从新》:[卷五草部]钩藤钩
舒为、伸缩不已为螈、今谓之搐搦。)客忤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平。(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祛肝风而不燥。庶几中和。故小儿科珍之。但性稍寒。无火者勿服。有刺类钓钩。故名。藤细多钩者良。(去梗、纯用嫩钩、其功十倍。)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圣惠方、治卒得痫疾、钩藤、炙甘草各二钱、水煎服、效。)《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吴仪洛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全参卷四十木部]钩藤
禀春气以生,故味甘、微苦、气平、微寒无毒,为手少阴、厥阴经要药。少阴主火,厥阴主风,风火相搏,则为寒热惊痫,此药气味甘寒,直走二经,风静火息,则肝心宁,寒热惊痫,自除矣。钩藤,舒筋除眩,下气宽中,寒热惊痫,手足螈,胎风客忤,口眼抽掣。入手厥阴心包络,主火,入足厥肝主风,既治风火润燥,则螈拘挛之病自愈,再参之血药,愈见其神功矣。因性微寒,小儿科珍之,大人无热者不宜多用。主治(痘疹合参)主寒热发惊,驱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足厥阴肝]钩藤
甘微苦微寒,除心热,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惊痫眩晕斑疹诸症自平,祛风而不燥,中和之品,久煎则无力。《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钩藤饮子
治吐利,脾胃虚风,慢惊。钩藤(三分)蝉壳防风(去芦头切)人参(去芦头切)麻黄(去节秤)白僵蚕(炒黄)天麻蝎尾(去毒炒各半两)甘草(炙)川芎(各一分)麝香(一分别研入)上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量多少与之。寒多加附子末半钱学海案∶“聚珍本”麝香作一钱,按上称三分、一分,“分”字皆读去声,今宜改作钱字。麝香一分,“分”字如字读乃合。方后加附子末半钱,加于二钱剂中也。《小儿药证直诀》
- 《本草衍义》:[卷十五]钩藤
钩藤中空,二经不言之。长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小人有以穴隙间致酒瓮中盗取酒,以气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断。专治小儿惊热。《本草衍义》宋·政和六年寇宗奭公元1116年
- 《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钩藤
皆有之。状似葡萄,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而中空,折致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茎间有刺,宛如钓钩,色【】曰∶藤棘如钩,中虚而通,离明之象,借形以指事也。经云∶夏脉如钩,南方火也。,或支别络属,交循舛错,致十二惊痫为寒热病者,咸可通之整之,仍转如环之无端耳。更能以法广之释之,功力真无尽藏,若仅疗小儿,是系小子,失丈夫矣。(置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者,俗名过山龙。不独能通十二经气,并行
- 《医方论》:[卷四经产之剂]钩藤汤
钩藤勾当归茯神人参一钱桔梗一钱五分桑寄生五分息风清火兼通筋节,妙在安养心神,所以能保胎气。《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普济本事方》:[卷第二头痛头晕方]钩藤散
治肝厥头晕,清头目。钩藤陈皮(去白)半夏(汤浸洗七遍,薄切,焙干)麦门冬(略用水去心)茯苓(去皮)茯神(去木)人参(去芦)甘菊花(去萼梗)防风(去钗股,各半两)甘草(一分,炙)石膏(一两,生)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八分,去滓,温服。《普济本事方》南宋许叔微公元1132年
- 《本草述钩元》:[卷十一蔓草部]钩藤
状似葡萄藤。大如拇指而中空。折致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茎间有刺。钩。色并紫赤。味微甘微苦而平。气微寒。入手足厥阴经。平肝风。除心热。主螈颤振。头旋目眩。舒筋痛。火相煽中和之品痫螈。每服半钱温水服。日三。〔修治〕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就。投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其功《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 《本经逢原》:[卷二蔓草部]钩藤
一名钓藤甘微苦寒,无毒。取钩用良。发明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小儿急慢惊痫螈,内钩腹痛,客忤胎风,大人肝风,头旋目眩,妇人带下赤白,皆肝风相火之病,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矣。《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17-1700年
- 《本草害利》:[肝部药队〔泻肝次将〕]钩藤
,误服之恐致昏谵。以其轻扬入肝,未免激动肝阳上升,升则浊邪上蒙清窍故也。〔利〕甘寒,舒筋,除眩晕,心热、烦躁,下气宽中,治小儿惊痫、客忤胎风,祛肝风而不燥,庶几和中。今去梗,纯用钩,功加倍。〔修治〕三月采,有刺类钓钩,古方多用皮,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三沸即起,颇得力也。时珍曰∶苦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取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也。《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少阴心]钩藤
见肝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得配本草》:[卷四草部]钩藤钩
甘、苦、微寒。入手足厥阴经。平肝风,除心热,祛肝风而不燥。小儿客忤螈,大人头旋目眩,能通心胞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相火为病者,可用以为使。得硝石、炙甘草,治惊热。得甘草,治惊痫。配紫草,发斑疹。纯用钩力大,久煎力薄。《得配本草》清严西亭公元1644-1911年
- 《药性切用》:[卷之二中草部]钩藤钩
甘微苦寒,入心肝而定惊平热;专除目眩,舒筋,为肝气相火专药。藤细钩多者良煎则无力。《药性切用》
- 《本草简要方》:[卷之四草部三]钩藤
主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胎风内钓腹痛。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发斑疹。钩散。钩藤陈皮半夏麦冬茯苓茯神人参甘菊防风各五钱。炙草二钱五分。石膏一两。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日二次。治肝厥头晕。清利头目。又方。钩藤钩陈皮麦冬石膏家菊人参明天麻防风白茯苓鹿茸半夏甘草各等分。研粗末。四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视定反动。又方。钩藤钩(炒)七钱五分。防风人参蝉壳麻黄白僵蚕(炒
- 《神农本草经读》:[本草附录《别录》、《唐本草》、……]钩藤
气味微寒,无毒。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别录》)《神农本草经读》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三盘肠内(儿科)]钩藤饮
治天。钩藤人参犀角(各五分)炙甘草(二分)全蝎(去毒,焙,二分半)天麻(四分,煨)水煎服。《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钩藤】
味甘苦。入足厥阴经。功专息风降火。得甘草治痫疾。得紫草发斑疹。久煎无力。《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女科秘旨》:[卷三]钩藤汤
钩藤当归茯苓人参(各一钱)桔梗桑寄生(各五分)水煎服。忌猪肉。炒。煎。若烦热加石膏一钱五分。临产加桂心(四发)《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