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

目录

1 拼音

gōu lóu bìng hé gǔ zhì ruǎn huà zhèng

2 概述

骨质软化症(osteomalacia)和佝偻病(rickets)是指新形成的骨基质(类骨质或骨样组织)不能正常地完成骨矿化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发生在成人者称骨质软化症,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者称佝偻病。从病因和发病机制上看两者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而已。 本病为多种原因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内源性合成减少所致。其结果导致非矿化的骨样组织(类骨质)堆积,骨质软化,而产生骨痛、骨畸形、骨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补充维生素D 和钙剂,病人的骨病可得到痊愈,生化指标可恢复正常。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四类:①维生素D营养性缺乏。②维生素D的代谢活性缺陷。③骨矿化部位的矿物质缺乏。④骨细胞、骨基质紊乱。在青春期前,即长骨生长板闭合前到闭合期发生损害为佝偻病。在成人,骨骺生长板闭合后的骨矿化损害,称骨质软化症。

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无论在组织学、影像学或生化特征方面都是基本相同的,它们来自同样的病理机制,但因病变损害发生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略有不同。佝偻病对长骨生长板的损害更严重,而骨软化症的损害发生在成熟的骨小梁和骨皮质。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可共存。

1.佝偻病  在讨论佝偻病的病理变化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正常生长板的结构。正常生长板是在长骨末端,骨骺和干骺端之间,呈圆盘形,由纤维软骨和类骨质构成。在组织学上,生长板的软骨细胞排列是有次序的。从骨骺到干骺端,细胞数量和大小进行性增加,成柱状排列,形成一柱状长轴,并分为静止区、增殖区、肥大区和成骨区。①静止区:在骨骺下面,有少量中等大小软骨细胞,无规律地分散在整个软骨细胞组织间中。功能是贮存各种营养物质。②增殖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并变平,开始纵向排列。该区功能是生成骨基质和细胞增殖。③肥大区:肥大区可进一步分为成熟带、退化带、临时钙化带。从增殖区到肥大区,软骨细胞形态变化是突然和显著的,变成球形,进行性增大、成熟。糖原和碱性磷酸酶聚集,细胞间基质开始有钙盐沉积。进一步软骨细胞开始退化死亡。在接近干骺端侧的生长板,细胞变得十分大,出现许多空泡,柱间基质进一步钙化、溶解形成一些小腔。④成骨区:就直接位于干骺端下面的生长板,软骨基质部分或全部钙化,并溶解成纵行隧道,血管侵入。间质细胞分化成为成骨细胞,覆盖在残留的钙化软骨基质表面生成骨组织,形成骨小梁。同样在骨骺的骺软骨内也有一个向心性连续不断的软骨细胞繁殖肥大和基质钙化溶解及血管侵入、钙化软骨周围有骨形成这样一个过程,使骨骺不断增大。

佝偻病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就表现在生长板和相邻干骺端下面的紊乱。佝偻病患儿生长板的静止区和增殖区是正常的,而肥大区的成熟带则出现明显的异常,即软骨细胞明显增多,正常的柱状排列消失,结构紊乱,形成混乱的细胞团。临时钙化带消失,类骨质矿化障碍而大量积聚,导致生长板长度和宽度均增加。部分灶性钙化和血管化的类骨质与增厚未钙化的类骨质混杂,使骨骼骺线参差不齐,很不规则。没有钙化的类骨质一般不易被破骨细胞吸收,因此类骨质越积越多,致使骨端膨大。肋软骨处膨大可形成串珠,长骨骨端膨大,受重力影响中心凹陷形成杯状。骺软骨也同样生长缓慢,钙化不良,形状小而不规则。

2.骨质软化症  从儿童开始,人的一生中存在着骨的再建,即骨组织在不断进行骨吸收和骨形成的更新替代(骨转换),并影响骨的所有表面(或称包被)—骨外膜表面、骨内膜表面、皮质内表面(哈弗氏管内表面)和骨小梁内表面。骨软化症的病理学变化就表现在几乎大多数骨表面都因矿化障碍,而有大量类骨质堆积,使骨质变软,骨小梁变薄和数量减少,皮质内哈弗系统,变得无规律,并有大的管道生成。类骨质增多是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重要特点,但不是它们所特有的。也发生在骨转换率高的疾病,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aget骨病、甲亢和氟骨症及给予某些二磷酸盐以后。

此外,严重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者,可见软骨细胞内油脂含量增加,而RNA、蛋白、多糖的合成减少。有文献指出,在维生素D缺乏时,骨胶原的赖氨酸羟化增加类似于胎儿的骨胶原,而这些变化,都继发了结构紊乱,故也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和骨软化症,主要包括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内源性合成减少,给予一般剂量维生素D治疗就可治愈。正常人维生素D来源有两方面:最主要的是皮肤储存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变为胆骨化醇(维生素D3),其次是植物中少量的麦角固醇通过光化转变为骨化醇(维生素D2)。动物类食物如鱼、肝、蛋、奶油虽含较多的维生素D3,但摄入量有限。正常人维生素D最低量的需求大约是1.5~1.75µg/d(50~70 V/d),引起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可是各种各样,并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疾病名称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

4 英文名称

osteomalacia and rickets

5 别名

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osteomalacia and rachitis

6 分类

内分泌科 > 甲状旁腺疾病和钙磷代谢疾病

风湿科 >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 代谢性骨关节病

7 ICD号

M83,E55.0

8 流行病学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的流行特点与生活环境、营养程度和生活习惯等有重要关系。以前此类疾病多发生于哺乳条件差的婴幼儿、多产妇及长期哺乳的妇女,但现在此种情况罕见。长期缺乏户外活动、日照不足及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居民中的本病反而多见。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在我国南方的发病率远低于冬季较长、日照时间短的北方。随着与环境和营养障碍有关的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比率的下降。由于患者本身维生素D及磷代谢异常、家族遗传性或药物所致者及伴肿瘤或其他疾病相关的佝偻病(骨质软化症)比率在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型的骨质软化症的发病率在一些发达地区明显降低,而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骨质软化症发病率在上升。

近年来,国内报道了因铝中毒导致的低转换型尿毒症性骨病以及贵州贵定县农村因生活习性而造成包括骨质软化症在内的严重骨病的多个病例。郭开今等对2743名普通人群进行骨质软化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的患病率为36.2%,女性高于男性,高发人群年龄为30~39岁(55.85%),且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态分布,职业人群中军人居高(47.5%)。Piedre和Oliveri分别报道了在西班牙(41例)、阿根廷(1例)因节食导致的骨质软化症。严重神经性厌食病人可发生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症,可伴脊柱或肋骨骨折(以假骨折线为多见)。

9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病因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显著特征是骨基质的矿化不足或受阻。骨的矿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基础的软骨细胞、骨基质形成,原料钙、磷、镁的供应到局部内环境的稳定,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PTH)、l,25-(OH)2D3、降钙素(CT)的调控,任一环节出现故障都可影响骨的矿化而导致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病因主要有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活性缺陷、骨矿化部位的矿物质匮乏及矿化不全、骨细胞以及骨基质的异常、肾漏磷、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和金属中毒等(表1)。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当多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仍以维生素D缺乏为主要原因。近年随着人民营养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及防治,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明显减少,而遗传性、代谢性缺陷所致的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将成为更重要的原因。随着检验技术提高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后者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主攻方向。由于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病因多而复杂,导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可能同时有多种因素的作用。

引起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9.1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对机体钙、磷代谢起重要作用,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回吸收;刺激骨钙的回吸收;在PTH的协同作用下,动员骨盐的溶解;维持钙、磷在血液中的正常浓度,有利于骨质中骨盐的沉着,促进新骨形成。因此,维生素D缺乏及代谢障碍是引起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的重要原因。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

9.1.1 (1)日照不足

据估计,人暴露在日光下,每平方厘米的皮肤每小时可产生6 U维生素 D3,正常日照每天可产生维生素 D 310~100µg,如有充足的钙、磷饮食,足以防止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但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日照量和紫外线的吸收,如季节、温度、空气污染等。季节可明显影响日照量和维生素 D的产生,在冬、春季由于日光照射量的降低,25-(OH)D3水平与环境气温的关系大于平均每天日光照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烟雾、煤炭粉尘的污染进一步降低了有用的紫外线光,事实上,佝偻病可能是空气污染性疾病的第一个例子。再者,皮肤色素、服装传统习惯、户外活动减少也是导致日光照射减少的重要原因。皮肤色素增深可导致紫外线吸收的减少,寒冷地区或赤道附近为避免寒冷或炎热日光照射包裹婴儿过严,亚洲姑娘和妇女习惯呆在屋里、穿传统服装和闺房中窗帘紧闭的习惯均可使母亲及孩子日光照射不足。近年来日益拥挤的城市,楼房密集,楼层迅速增高,街道日照逐步减少,人们紧张工作,户外活动减少,特别是不少老年人寿命延长和体内代谢衰减,行动不便使外出活动更少,这些均导致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出现佝偻病和骨软化或亚临床型的骨质软化症。

9.1.2 (2)摄入不足

在美国一些儿童吃素食导致佝偻病已有报告。还有一些地区的面粉中含有较高量的植酸盐和木质素,植酸盐可结合钙、锌,增加其排泄,木质素可和胆酸形成复合物,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均可导致佝偻病。

9.1.3 (3)胃肠道病变及术后常伴有维生素D的吸收不良

胆道疾病如胆汁性肝硬化,胆道梗阻影响脂肪的吸收,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胰腺功能不良也可引起维生素D吸收减少。

9.1.4 (4)吸收不良

目前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许多原因是小肠、肝胆功能紊乱,胰腺疾患伴肠吸收障碍。患吸收障碍综合征时,维生素D丢失不仅仅包括口服给予的维生素D,而且还有内源性产物。这些紊乱包括:胃切除术后、小肠切除或旁路吻合、克罗恩病、面筋不应症、区域性肠炎、憩室多发性营养不良、停滞(盲)环综合征、硬皮病、胰腺外分泌不足、胰管黏稠物阻塞症、慢性脂肪泻、胆道阻塞、肝管外胆管阻塞、先天性胆管闭锁等。英国一报告,25%小肠旁路手术病人有骨软化的组织学证据,并有25-(0H)D3水平降低,但骨软化的X线表现不太常见。骨质软化症也是部分胃切除(通常是毕式Ⅱ型)的手术并发症之一,但报告的骨病发生率差别很大。Edd比较胃切除术后和消化性溃疡而未手术病人的放射学检查,显示前组在胸、腰椎骨矿化上有明显病变,有5.8%发生病理性骨折。以前研究多数认为在胃肠营养障碍和肝胆疾患时,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重要共同特性是干扰了25-(0H)D3的肠肝循环,但Clement等最近研究显示25-(OH)D3的肠肝循环是微不足道的,因此25-(OH)D3的肠肝循环对维生素D缺乏究竟负有多大责任,目前尚无统一说法。对维生素D的吸收,胆盐是必须的,胆道阻塞如先天性胆管闭锁、肝管外胆管阻塞等均有维生素D水平降低。胰腺疾患伴吸收障碍的骨软化发生率不是很多,25-(OH)D3水平也有差异,但它们可有明显低血钙伴继发甲旁亢。总之,胃肠、肝胆疾患引起的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常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除维生素D吸收障碍外,常同时伴有钙、磷、镁的吸收不良,加之日光照射减少,慢性腹泻致全身营养不良,均可影响维生素D水平和骨的矿化。还有药物消胆胺可在肠道结合胆酸,增加骨软化的危险性,甚至超过了它治疗的原发病。

9.1.5 (5)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对缺乏

早婚多产的妇女在妊娠末期和哺乳期发生骨质软化症并不少见,特别是亚洲地区。这可能和该地区的多子多福的传统,妊娠末期和哺乳期足不出户,门窗紧闭的风俗习惯有关。而妊娠和哺乳使母体需钙量又大大增加,初生婴儿的骨骼约含钙23g、磷14g,这些矿物质大部分是在妊娠末期从母体获得,哺乳期妇女每天要付出300~500mg钙,如果这时母体没有较多量的维生素D合成和足够量的钙补充,就很容易导致骨质软化症。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也是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时期,除人工喂养的婴儿因摄入牛奶钙磷比例失调易患佝偻病外,近期研究显示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仅40~50U/L,水溶性维生素D硫酸盐活性也仅1%~5%,不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再者青春期(11~17岁)骨骼发育旺盛,血浆25-(0H)D3平又偏低,而这一时期常常忽略了维生素D的补充,是迟发型佝偻病的重要原因。

9.2 维生素D代谢缺陷

这一类疾患主要发病机制不是由于母体维生素D缺乏,而是由于母体维生素D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过程中的代谢障碍。原因有多种,有先天遗传缺陷、后天获得性疾患和药物等导致1,25-(OH)2D3的合成减少,及靶器官受体缺陷所引起的一系列损害。许多病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这一类疾患将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肝脏25-(OH)D3生成减少:25-(OH)D3的减少可直接导致1,25-(OH)2D3合成减少而引起佝偻病和骨软化。25-(OH)D3减少的原因,一个是由于母体维生素D的缺乏,属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在前面已经讨论了;第二个是由于母体维生素D2和D3转化成25-(0H)D3水平降低。肝脏是维生素D进行25位羟化的主要场所,在各种肝病时,包括严重的慢性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均可导致25-(OH)D3生成减少和1,25-(OH)2D3水平降低,影响骨矿化。这种情况所致的骨病也称“肝性骨营养不良”。许多病人虽无症状,但组织学发现有骨质疏松和骨软化。如前所述,肝、胆疾患常易导致胆汁淤积,胆盐减少,也可致维生素D吸收不良,而且肝病时蛋白合成障碍,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的结合蛋白减少也影响其转运功能。药物消胆胺可与内源性的25-(OH)D3结合,加重血中25-(0H)D3减少。因此肝脏疾患时的骨软化症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Iong等发现虽然在大多数未治疗的肝病患者25-(0H)D3水平可明显降低,但如果有充足的紫外线照射,其水平将是正常的。类似的情况也可出现在早产儿,特别是低体重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常小于1000g,妊娠月数小于28周。由于肝25羟化功能还不成熟,导致血中25-(OH)D3浓度降低,骨病常在出生后12周出现,可通过给予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

9.3 磷的代谢障碍

磷是重要的骨盐成分,80%~85%体内的磷沉积在骨骼,与钙结合成羟基磷灰石结晶。磷的缺乏(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及代谢障碍也是引起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的重要原因。遗传因素如X伴性抗维生素D低血磷性佝偻病(为X伴性显性遗传病)或继发于其他病变如肿瘤等也可引起低磷血症。

9.3.1 (1)抗癫痫药所致的佝偻病和骨软化症

自1965年Wright第1次提出抗癫痫药治疗的病人血碱性磷酸酶增高以来,抗癫痫类药可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已是众所周知,但发生率报告各异,多数在15%~20%。这类药主要有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已证实扑痫酮、苯丁酰脲治疗的病人也有25-(0H)D3的水平降低,乙酰唑胺、格鲁米特(导眠能)可诱发骨软化的加重。发生佝偻病和骨软化的机制未完全明确,但多数人认为:①该类药可诱发肝脏微粒体混合氧化酶系统,加速维生素D3、25-(0H)D3和l,25-(OH)2D3的代谢。近年还有人认为1,25-(OH)2D3的降低是由于该药致肝细胞滑面内质网增生和维生素D代谢分流,活性的代谢产物生成减少。②该类药可使肝25-羟化酶活性降低。③苯妥英钠可降低肠钙吸收并使维生素D依赖钙结合蛋白的活性下降,苯妥英钠是导致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最重要的一个药物。④由于观察到维生素D缺乏的水平与骨软化的程度并非一致,故有人认为该类药除导致活性维生素D减少外,还可部分抑制骨和肠对活性维生素D产物的反应,并一致认为该类药治疗的剂量和疗程与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病变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该类药引起骨病变的表现和X线征象无特异性。

该骨病通过给予维生素D 5000~10000U/周或25-(OH)D320µg/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它可改善生化和X线征象异常及减少骨折发生率。引进新型的抗癫痫药carbame-cepime和valproic acid的衍生物如dpakote可能将替代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但这些新药是否导致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还需再观察。应定期检查服药者血尿钙,因低血钙可加重癫痫发作,反过来又增加抗癫痫药物剂量,从而进一步加重骨损害。

9.3.2 (2)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

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因先天性肾1α-羟化酶缺陷,导致体内25(OH)D3不能转变为1,25-(OH)2D3,使骨矿化障碍,因此又称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缺乏性佝偻病Ⅰ型。本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起病于出生后3~12月,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在儿童后期发病的报告,提示本病遗传的异质性。表现为低血钙、低血磷、碱性磷酸酶增高,常继发甲旁亢。佝偻病的骨病变可能是严重的或迅速进展的,常有永久性恒齿釉质发育不全和氨基酸尿。血中25-(OH)D3水平增高或正常,1,25-(OH)2D3浓度甚低。

9.3.3 (3)慢性肾脏疾患所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肾性骨病)

慢性肾脏疾患所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它既是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一个重要病因,又是有其特征性表现和组织学改变的一组疾患。临床主要以钙、磷代谢障碍,代谢性酸中毒,1,25-(OH)2D3减少,继发性甲旁亢等引起的骨病变为特征。该病主要由各种慢性肾脏疾患引起,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尿路梗阻等。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主要是由于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单位(或称肾细胞团)的减少,损害了肾脏1α-羟化酶的活性,使25-(OH)2D3转变为1,25-(0H)2D3减少,引起骨的矿化紊乱。②近来有研究表明肾实质细胞内磷潴留也是影响肾组织活化25-(OH)D3的主要因素之一,慢性肾衰引起高磷血症可进一步抑制1α-羟化酶,干扰PTH、1,25-(OH)2D3在骨中的协同作用,抑制PTH介导的升血钙作用,使肠钙吸收减少,血钙水平下降。③低血钙、高血磷、1,25-(OH)2D3的减少均可导致PTH分泌增加和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25-(OH)2D3水平降低与甲状旁腺受体结合量减少,对PTH的抑制作用减弱,肾衰时PTH分解、排泄减少,也使PIH水平增高,所以引起的骨吸收增加、纤维囊性骨炎等继发甲旁亢性骨病变,要比其他类型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普遍和严重得多。④慢性肾衰时代谢性酸中毒,体液中H 蓄积,骨的重碳酸钙也被缓冲,使骨在参与调节酸碱平衡中丢失了大量钙质,而且矿化部位pH<7.6时,矿化则受抑制;酸中毒可妨碍1α-羟化酶活性,使1,25-(OH)2D3生成速度减慢,并影响靶细胞对激素维生素D的敏感性;酸中毒还可兴奋PTH,使骨吸收增加。

总之,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导致了一系列骨病变。其组织学特征不但有激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和骨软化的改变;有继发甲旁亢所致的骨质疏松、骨吸收增加,甚至纤维囊性骨炎的表现;还有因高血磷、钙、磷乘积增高引起的骨硬化和软组织钙化。故X线表现是这三者的混合存在,但在不同病人可能某一方面更明显。尿毒症性骨病的儿童,可能由于骨正处在生长时期,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较大,佝偻病表现更明显并伴身高增长受阻。X线表面有骨软化改变,又有骨硬化征象,是肾性骨病的特点,可表现为区域性骨密度增加,多位于脊柱软骨板下、骨盆和长骨的骨皮质中;而松质骨骨小梁可呈骨软化表现,透亮度降低、模糊不清、骨结构似毛玻璃状。脊椎骨椎体呈特征性的夹心板样改变—上、下两层密度增高,中间1/3密度减低,多见于腰椎,还可有不同程度的骨膜下骨吸收的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可见血钙降低、血磷增高,碱性磷酸酶增高,尿羟脯氨酸增高,25-(0H)D3水平正常,1,25-(OH)2D3水平明显降低。临床表现依据病因、病人的年龄、原发病的轻重和饮食中Ca、P、蛋白质含量及有无治疗、治疗形式的不同可有很大变化,与X线征象和实验室检查无很好的相关性。透析和肾移植时未及时补足钙或维生素D都可医源性增加骨软化和佝偻病的病变程度,肾移植、肾病综合征或免疫性疾病时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导致骨矿含量进一步下降,可出现类固醇相关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9.3.4 (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已有不少研究论述了PTH对维生素D的重要作用,PTH可直接作用于肾细胞,使lα-羟化酶活性增强,促进l,25-(OH)2D3的合成。可以料想,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均伴有维生素D代谢异常,而且在临床病例中已得到证实。检查这样的病人,确有1,25-(OH)2D3的水平降低,而25-(0H)D3水平是正常的,揭示25-(0H)D3转化为1,25-(0H)2D3的过程受损。在治疗中也显示,如用维生素D和25-(0H)D3,则需较大药理剂量才能纠正低血钙,而生理剂量的l,25-(0H)2D3就能获得类似的反应。同样,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的高血磷对活性维生素D的产生也有毒性作用。但在该类疾患时由于血浆内的水平降低或PTH水平虽正常,但骨对其无反应,使骨细胞活性下降,极少有骨基质建造,故骨矿化缺陷不常见。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病人中,其中一型为肾反应骨无反应型,易误诊为骨质软化症。因该型骨细胞对PTH无反应,PTH不能动员骨盐溶解以维持正常血钙水平,低血钙导致继发甲旁亢,而肾小管对PTH有反应,使肾重吸收磷减少,丢失大量磷酸盐。结果病人有手足搐搦,低血钙、低血磷、尿钙不高、尿磷增多,但血碱性磷酸酶正常,PTH高值,X线片示骨密度正常或增高。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病人易患慢性真菌感染,此时常用的酮康唑可抑制1,25-(OH)2D3的合成,长期使用需要增加维生素D的剂量。

9.3.5 (5)遗传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

遗传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又称维生素D依赖型佝偻病Ⅱ型或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缺乏性佝偻病Ⅱ型。因临床特征和遗传特性与Ⅰ型类似,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型。后来发现该病人血中1,25在-(0H)2D3不但不低,反而显著增高;活性也正常,但不能发挥抗佝偻病作用。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疗效不佳,显示本病并非激素缺乏和激素本身的异常,而是靶器官对1,25-(0H)2D3的抵抗或称不敏感。病因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受体或受体后水平上存在着多种异常,遗传特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倾向。最近从这些病人取细胞培养研究显示其1,25-(0H)2D3受体的一系列功能缺陷,还有研究证实有的患者缺乏1,25-(0H)2D3受体或存在着受体联接1,25-(0H)2D3的缺陷,Hughes等报告在两个遗传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家族中的一个显示维生素D受体对DNA的结合异常,证实是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点突变所致患者多于生后一年内发病,也有延迟出现者。表现为进行性佝偻病骨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并且半数以上病人伴有先天性脱发症,因对维生素D激素不应,免疫功能受影响,易发生各种感染和皮肤真菌感染。生化指标同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并可有PTH增加,血25-(0H)D3正常或稍增,1,25-(0H)2D3显著增高,而24,25-(OH)2D3减少。

9.4 酸中毒

引起酸中毒的原因有很多,长期慢性酸中毒常见的原因有尿毒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如Debre-DeToni-Fanconi综合征、Lignac-Fanconi综合征、Love’s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主要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舍格伦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肾小管酸中毒时肾小管不能正常交换氢离子,碳酸盐丧失,引起低钠、低钾性酸中毒并伴有尿液碱化,可导致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

成年型范可尼综合征多为单克隆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症,有的病人可以骨质软化为首发表现而就诊。骨组织计量可见类骨质表面积、容量和宽度明显增加、矿化不良、矿化时间延长(可超过100天,正常人为19±1.O天)。低磷血症伴1,25-(OH)2D3下降,肾功能改变以尿毒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有继发性甲旁亢表现,但本病对钙、磷和维生素D的治疗反应敏感,少数病人可进展为慢性尿毒症,。

9.5 骨矿化部位的矿物质缺乏

在骨生长矿化和再建中,激素维生素D和PTH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作用是使机体保持一个正常钙、磷、镁浓度的矿化环境,维持骨充足的矿物质供应,以满足各方面需要和骨的健康生长、矿化和再建。如果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机体摄入钙、磷、镁等矿化物质不足或从肠、肾大量丢失,即使维生素D和PTH正常,也会出现骨代谢异常或矿化障碍,而导致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

9.5.1 (1)钙缺乏综合征

钙是构成骨骼最重要的矿物质元素,骨钙量占人体总钙量的99%。从胎儿骨生成到成年人骨再建,每天都要消耗一定量的钙,但在不同生理状态需要量不同。儿童平均每天需钙量为240~900mg,成人约为360~500mg,妊娠和哺乳期需钙量至少增加一倍。因此,一般说任何原因引起的钙摄人不足或肠钙、尿钙丢失过多都会影响到骨发育和再建,导致矿化不良。但由于机体自身调节,包括三大趋钙激素的调整,常可使血钙,特别是离子钙保持在正常低水平,以保证骨钙的供应,故在激素维生素D代谢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低血钙和严重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但在下述三种情况可出现伴高血浆水平1,25-(OH)2D3的钙缺乏性佝偻病。

①幸存很少的早产儿骨生长迅速,需钙量大大超过由肠道供给的钙,少数人认为是肠钙吸收对1,25-(OH)2D3无反应。

②佝偻病发生在生长迅速的青春期,而摄入饮食中的钙是低的(如非洲的Bantu儿童)。在这组患者中代偿性增加了血中PTH和1,25-(OH)2D3,使血钙保持正常。

③在低钙饮食摄入的同时,伴有高量氟的摄入(高氟区),可使血钙降低,出现部分性骨软化,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9.5.2 (2)慢性低磷血症

有学者提出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从生化特征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钙性佝偻病,以低血钙为特点,有的也可伴有低血磷;另一类为低磷性佝偻病,血钙正常或轻度减低,后者用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疗效不佳,有时需要大剂量的维生素D,故也称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由此可见,磷在代谢性骨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磷可促进骨基质合成和骨矿物质的沉积,促进骨形成。磷对骨调节也有影响,组织培养显示减少培养液中磷酸盐的浓度就会促进骨吸收,增加磷酸盐的浓度,则抑制骨吸收;磷酸盐的减少还会导致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磷酸盐的缺乏可患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但也有血磷低骨病变不明显者,因此,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也有维生素D活性缺陷。导致慢性低磷血症的原因很多:如X连锁家族性低磷血症和其他形式的先天性低磷血症、肾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和Wilson病、Lowe综合征等一些全身代谢性疾病,瘤源性骨质软化症及大量服用氢氧化化铝凝胶、血透时用低磷溶液或长期给予静脉营养,均可使大量磷丢失或摄入不足。低磷性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最重要特征是:低血磷显著,血钙正常或降低,并有明显的肌无力。有的患者骨病不明显,也可有严重的肌无力,使其活动受限。病人上肢无力抬高,不能梳理头发;下肢无力,下蹲后不能独立自行站起,步态蹒跚或呈鸭步,不能较长距离行走。磷缺乏严重还可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导致肌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的功能减退,产生厌食、呼吸功能减退、心动过速、游走性周身疼痛等。但应注意血磷的降低有时并不完全与骨病变的程度一致,在低血磷性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者,单纯补磷不给维生素D并不能有效地改善骨病变。

9.5.3 (3)X连锁家族性低磷血症

X连锁家族性低磷血症又称遗传性或家族性低血磷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VDRR)、X连锁家族性遗传性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这种先天性疾病多数是X性连锁显性遗传,有家族史,但也有散发形式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报道。病变主要是由于肾近端小管对磷的重吸收障碍和肠道对磷的吸收减少,导致血磷降低而引起佝偻病的骨改变。但肾和肠丢失磷机制不清,可能与膜的磷转运异常有关。有人认为肾和肠的磷运转蛋白可能受同一基因位点密码的控制,此基因的缺陷使磷运转蛋白异常,尿磷丢失过多,肠磷吸收减少,造成不易纠正的低血磷。最近Harriet等发现患该疾患的小鼠有染色体上的Hyp突变,肾近端小管刷状缘上高亲和力,低容量的Na-P共转运体(Na-P cotransport)及其mRNA明显减少。而Hyp位点的基因表达产物就可能调控Na-P的基因表达,降低其转录或增加转录产物的破坏,最终使Na-P减少,导致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还发现该病人血浆25-(0H)D3和iPTH均正常,而1,25-(OH)2D3浓度降低,故认为该病的原因可能还有肾1α-羟化酶的反应缺陷,钙三醇合成受损。发病年龄从出生后6个月到老年,表现程度可有很大差别。多数在儿童期间有明显表现,随着生长板的闭合,其症状可能缓解,但到老年常见症状复发。成年发病者较轻,或无症状,但有持续骨软化的组织学证据。男性骨病变程度多较重,部分女性患者可仅有低磷血症。典型表现为身材矮小,下肢弯曲畸形,骨龄延迟,可有肌无力和肌张力减低,佝偻病骨病变。本病遗传异质性是明显的,儿童可有颅骨融合,少数人有神经源性耳聋。X线征象特征基本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但一些X线征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可有骨矿含量增加的表现,尽管矿化是缺乏的,但大量类骨质聚集可导致硬化性紊乱。特别是中轴骨、骨盆多处钙化可累及腰、骶、尾椎韧带,在肌肉韧带附着处可有新骨形成。生化检查示血钙正常,尿磷增加,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无氨基酸尿。

9.5.4 (4)肾小管的损害严重的肾小管损害可导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

肾小管的损害严重的肾小管损害可导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它虽然也属肾性骨病的范畴,但又与肾小球性骨病(或称尿毒症性骨病)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它与肾功能衰竭的程度不平行,在肾功能良好的情况下,就可出现明显的骨病。生化特点也是伴有明显的低血磷、肾丢磷,而血钙正常或仅轻度降低,AKP增高。骨病变表现各异,严重患者从儿童期就可出现明显的佝偻病性骨病,轻度损害者到成年才表现骨软化,也可继发甲旁亢,出现明显的骨质脱钙、骨质疏松或纤维囊性骨炎、骨畸形及病理性骨折。其他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可有高氯性酸中毒、低血钾、肌无力和四肢软瘫,近曲小管功能障碍可伴有氨基酸尿、糖尿、磷酸尿和多尿,有的还可有高尿钙、肾结石和蛋白尿,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

造成肾小管损害的原因很多,有原发性肾小管本身的损害,如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机制为远曲小管、集合管主动泌H能力下降或近曲小管回吸收HC03-障碍。还有范可尼综合征,也是一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近曲小管,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出现氨基酸尿(伴有或不伴有胱氨酸尿)、糖尿、磷酸尿、尿酸和碳酸氢盐尿,在婴儿和儿童期发病可伴有全身性组织器官内的胱氨酸沉积,成人病例多无胱氨酸沉积。再者就是继发于各种原因如感染,重金属中毒,过期四环素、链脲佐霉素、甲酚等药物中毒;先天性全身代谢性缺陷(胱氨酸病、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症、肝肾性遗传酪氨酸尿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肝豆状核变性和眼脑肾综合征);免疫性疾病(淀粉样变、舍格伦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放射因素等,均可造成继发性肾小管功能损害,也可引起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损害造成骨病的机理,除以往认为的低血磷、酸中毒的影响外,目前还认为有1,25-(OH)2D3产物的减少和活性降低,而且骨病变可通过给予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钙三醇)来预防。一些单纯性肾小管酸中毒,骨病变也可通过给予足够的碳酸氢钠[5~15mmoL/(kg·d)],纠正血pH达到正常值来预防。该治疗也可预防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酸中毒引起的骨软化。

9.5.5 (5)肿瘤性骨软化佝偻佝偻病

肿瘤性骨软化佝偻佝偻病又称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瘤源性低血磷性骨软化佝偻佝偻病,临床特征与低磷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骨软骨软化类似。它是在1959年由Prader第一次报告的,有一例11岁女孩一年内出现严重的佝偻病和低血磷、高尿磷伴肋骨巨细胞瘤,切除肿瘤后佝偻病痊愈,迄今,已报道近百例。相关的肿瘤可发生在成人和儿童,可位于软组织或骨,最常见是中胚层组织的良性肿瘤。Nuovo等统计372例发现骨肿瘤占56.3%,一半位于长骨,其次是颅骨并包括下颌骨、鼻旁窦、筛窦骨肿瘤;43.05%为软组织肿瘤,多见于下肢,可位于皮肤。肿瘤多为良性,有血管瘤、血管肉瘤、纤维血管瘤、骨间充质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软骨瘤、巨细胞瘤、成骨细胞瘤和非瘤性疾病(纤维发育异常及恶性的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燕麦细胞癌等)。肿瘤多数较小,平均1~4cm,最小为0.5cm,最大可达15cm。临床特征是原来健康的儿童或成人发生进行的低血磷性佝偻病和骨软化,佝偻病和骨软化的放射学特征可能也是进展的。病人表现严重的肌无力,近端肌病,腰背部、胸部肋骨及足部疼痛,可出现骨盆、脊柱、四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血钙正常、血磷低、尿磷增多、PTH和降钙素正常、25-(0H)D3正常、1,25-(0H)2D3常降低、血碱性磷酸酶增加、尿HOP增加,还有报告有氨基酸尿、糖尿。佝偻病骨软骨软化和肿瘤表现可同时出现,也可相隔数年之久。佝偻病骨软骨软化表现可早于肿瘤发现l~13年,平均5年,故以往诊断的特发性、散发性的骨软化佝偻佝偻病,可能有部分病例即为肿瘤性骨软化佝偻佝偻病。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肿瘤释放一种因子或物质,直接作用于肾近曲小管,抑制磷的吸收,使血磷降低,尿磷增多。并发现肿瘤细胞的提取物可以直接抑制肾脏的lα-羟化酶的活性,而细胞内的cAMP并不升高,说明这种物质与PTH等不同,不少病例报告也证实有维生素D的异常和25-(OH)D3的减少。最近研究还显示这类肿瘤的提取物是一种肽类物质,非脂溶性,不耐热,可抗胰蛋白水解,分子量在8~25kD,它可以抑制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上Na-P共转运体重吸收磷,还可改变近端肾小管的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总之,对于临床许多肿瘤与佝偻病骨软骨软化发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诊断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佝偻病骨软化时应仔细寻找这种损害。

切除这些肿瘤,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不需治疗就可以痊愈。在未发现肿瘤时或恶性肿瘤不能切除时,就需同时补充磷和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剂量和方法同X连锁家族性低磷血症。

9.5.6 (6)镁缺乏综合征

镁与骨代谢关系密切,在骨组织的镁占人体内总镁量的60%~70%,动物实验可见镁缺乏时生长板障碍,骺板变窄,几乎无软骨细胞,骨小梁也近乎消失,基质蛋白、黏多糖丢失,骨胶原合成障碍。Smith等1972年研究发现,镁缺乏的未成熟大鼠胫骨近端有明显的骨矿含量减少和生长完全停止。1973年Nielsen研究认为,细胞外液镁的浓度可调节未成熟骨的钙化和非结晶盐向羟磷灰石的转化形成。镁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报道不一,在近期一项例数较多的研究中,近一半病人血l,25-(OH)2D3降低,多数有25-(0H)D3缺乏。所以镁在代谢骨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镁广泛存在于粮食、蔬菜中,加之肾脏尿镁的调节,当摄入镁减少时,尿镁可降至O.5mmol/d以下,粪镁也减少,因此一般不会造成低镁血症。导致低镁血症常常是先天的遗传性镁吸收不良或继发肾功能衰竭、胃肠道疾病及外科肠切除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在佝偻病骨软骨软化骨软化症中,有不少报道有血镁的明显减低,最低血清镁可为0.7mmol/L。近年也有报道镁依赖性抗维生素D佝偻佝偻病,1974年Reddy等报告2例,有佝偻病的典型表现及生化和X线特征,血镁浓度明显降低,分别为0.5mg%和0.74mg%,给予维生素D治疗2~3周无好转,给予口服MgCl 210mmoL/d,1~2月后病情明显好转。1975年Rwpado等报道一例12岁儿童原有多尿、高尿钙、肾结石,用磷酸纤维素钠和双氢克尿噻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低血钙(6.9mg/d1)、低血镁(0.25mmol/L),腕、踝部有明显的佝偻病体征。给予肌注镁剂一个月后,佝偻病体征消失,血钙、镁恢复正常,但更多的报道是低血钙或低血磷合并低镁血症,二者或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佝偻病骨软骨软化。低镁血症对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和单纯性镁缺乏性佝偻病骨软骨软化是否存在及其发病机制、组织学特征等还了解得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9.6 骨细胞和骨基质紊乱

骨骼的形成是一种有序复杂的过程,在新骨形成最早阶段的有机化期,是产生基质或类骨质期。基质或类骨质由多种糖蛋白、黏多糖和成骨细胞分泌的胶原组成。骨胶原是骨骼强度的基础,矿物质沉积的支架,主要含有高浓度的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形成胶原纤维后交互聚合出现交叉纹理,最终这些聚合部分相互连接,即为成熟过程。基质的矿化最初与胶原有关,矿化过程必须在类骨质成熟之后才开始。钙盐结晶沉积于胶原单位之间,矿化后期在胶原纤维之间的基质中形成晶体,钙以无定形磷酸钙和羟磷灰石形式沉淀于骨组织中,使骨骼变硬,因此骨的矿化不但与钙、磷、镁等无机矿物质的沉积有关,还与骨基质及产生胶原的成骨细胞有着密切的联系。骨基质和成骨细胞的紊乱必然会影响到骨矿化的速度和质量,导致骨质变软。

9.6.1 (1)磷酸酶过少症

磷酸酶过少症是一个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个别成年型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类似于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骨矿化缺陷,可累及全身骨骼。该病是1948年由Rathbun首先报告,以后世界许多地区都有此报道,其发生率大约是1/10万。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由于某种因素使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减少。在生理情况下,成骨细胞的胞质中合成和储存有大量的碱性磷酸酶,它是骨形成过程中所必需的催化剂。在新骨形成和骨重建时均有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它可催化焦磷酸盐或其他磷酸酯转变为无机磷酸盐,促进骨的矿化。此酶缺乏时骨基质不能完成正常钙化,焦磷酸盐等不能被转化而大量聚积,而后者又是矿化作用的强抑制剂。结果出现骨软化病变。最近有人已证实,严重病例有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点突变。该病与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缺陷引起的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区别在于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减低,而血、尿中焦磷酸盐和磷酸乙醇氨的浓度明显增加,尿羟脯氨酸减少,血钙正常或偏高,血磷正常,个别病人可有高钙血症。

病理组织学特点是骨基质生成正常,但不能正常钙化,类骨质增多,骨小梁外覆宽厚的类骨质层,骨骺端软骨板也缺乏钙化,无正常钙化线。临床表现变化很大,男女均有发病,可有典型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软化症表现。绝大多数是在婴儿或儿童期被发现,开始走路时间延迟,生长发育迟缓,肢体短小,易发生骨折、畸形。最严重的情况婴儿未满月时,许多部位的骨骼可完全没有骨化,有的出生时已经发生骨折,长骨就有弯曲畸形,有串珠肋、囟门扩大、颅骨钙化不全,有的多处骨折包括支持颅内和胸腔结构的多骨缺乏,通常在一年内夭亡。青年和成年发病者病情较轻,可表现为突发性佝偻病或病理性骨折,牙齿过早脱落,肢体发育落后而为侏儒,骨折不易愈合。少见的表现可有婴儿颅缝过早闭合,颅狭小致颅内压增高。儿童或成人出现高钙血症,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肾结石、肾钙质沉着,肾功能衰竭死亡。放射学表现除有佝偻病骨软骨软化表现外,可见短骨及骨骺上有多个穿凿状缺损,干骺端常发生骨折。还可见骨膜下新骨形成,椎旁区域附着于骨的肌腱、韧带有钙化。Seriver还报告一例非常类似于磷酸酶过少症的表现,但血碱性磷酸酶正常,称之为“假性磷酸酶过少症”。

9.6.2 (2)中轴性骨软化症和骨纤维生成不全症

中轴性骨软化症是一种罕见的疾患,1961年由Frame等首先报告,均发生在成年人,多是60岁以上,一般情况好,症状轻。主要病变部位在中轴骨,脊柱、骨盆和肋骨,受累区域的骨活检证实有骨软化,但生化检查均正常,维生素D治疗无反应。Nelson等报告了4个这样的病人,其中2例有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征,目前还不清楚这两个综合征的关系。

骨纤维生成不全症也是一种罕见的疾患,影像学显示对称性骨小梁宽度增粗,伴骨膜反应和软组织钙化,可类似Paget骨病。组织学检查证实有骨胶原纤维的结构紊乱,以致不能进行正常的矿化。在极光(polarized light)下,骨胶原纤维常见的双折射减弱或消失。该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症状可有严重骨痛、压痛和进行性活动障碍,血碱性磷酸酶是增高的,其他生化检查均正常。

9.6.3 (3)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

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是一组不同的紊乱,由Schmid描述的类型最常见。特征为原发于干骺端普遍对称性的软骨内成骨障碍,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较轻,在病程开始时一般健康是好的。儿童可表现为身材矮小、长骨弯曲、步态蹒跚、腰脊椎前凸。放射学特征非常类似于X连锁低血磷性佝偻病,但与此相比干骺端矿化有时还是好的,有时可显示骨密度增加,并有骨样突起,无假骨折征或继发甲旁亢。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可有自发治愈的倾向。

9.6.4 (4)低转换性骨软化症

低转换性骨软化症是一种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降低的疾病,病因与甲状旁腺激素缺乏(如甲状旁腺术后)和铝在骨内聚集有关。铝过多常发生在血液透析时透析液含铝过多、血浆交换疗法时铝污染和以水解酪蛋白进行肠道外营养及长期服用含铝抗酸药治疗的病人,铝过多可致铝在骨的矿化前沿聚集,干扰成骨细胞的活性。近年还发现铝对甲状旁腺的分泌可能有抑制作用。PTH减少也直接影响钙三醇的合成和骨细胞活性,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影响骨矿化,导致骨质软化症或成骨不全性骨症。铝中毒患者不能进行骨矿化,因此应禁服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及任何药理剂量的维生素D,否则可导致严重的高钙血症。铝过多所致骨软化的患者可表现骨痛、骨折和抑制甲状旁腺功能,也有发生高血钙的倾向。血铝测定不能作为铝过多的可靠指标。可进行骨活检或做去铁胺(desferrioxamine)静脉滴注试验。

9.6.5 (5)矿化抑制因子过多

①氟:是人体组织中正常的微量元素,也是牙齿和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物质。适量的氟化物有利于钙和磷形成骨盐沉积于骨骼,对骨骼形成和增强骨骼强度和硬度发挥作用。但长期大量的氟摄入可损害牙齿和骨骼,氟与钙结合成难以溶解的氟化钙,不易吸收,使血钙降低。氟可损害肾脏,使1α-羟化酶活性降低,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导致骨软化或骨质疏松。血钙降低又可继发甲旁亢,使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骨骼羟磷灰石中的0H-被F-所取代,形成氟磷灰石,其溶解度很小,还可导致骨软化加骨硬化;骨膜新生骨和骨赘形成;氟还可使骨细胞退行性改变,板状结构紊乱,软组织钙化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②二磷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类似物,但与焦磷酸盐不同的是不易被酶水解,而且吸收后迅速进入骨组织,吸附于羟磷灰石晶体表面,长期大量地应用可抑制羟磷灰石结晶和晶体的沉淀与吸收,阻滞骨组织矿化并可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动物试验显示它们还可抑制肾1α-羟化酶,使1,25-(0H)2D3合成减少。故可导致骨软化,增加骨折的发生。已有研究显示二磷酸盐抑制骨吸收作用和阻滞矿化与其侧链密切相关,所以近年通过改变侧链所产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二磷酸盐不但能增强骨吸收的抑制,而且即使大量应用亦不阻滞骨组织的矿化。

③钙缺乏:人体内99%的钙沉积在骨骼内,是体内最主要的骨盐成分。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足及肠道对钙的吸收不良均可引起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

9.7 重金属中毒

铅和镉等重金属对骨的代谢有明显影响,这些重金属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或通过损害肾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影响骨的代谢。一般血铅增高,骨的代谢转换率增加。在儿童,铅可干扰骨的发育而导致矮小症。铅和镉均为肾毒性重金属,阻滞肾1,25-(OH)2D3生成,导致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症。一般晚期肾衰病人肾组织中的铝、铬、镉和锶均增多,骨中的铬/钙、铝/钙、锌/钙、镁/钙和锶/钙比率增加,而血液透析伴骨质软化症患者以骨中的铝、铅、锶浓度增加较多见。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一种重金属元素的增多常伴上述数种元素的同时增加。而骨中铁、铝、镁和锶的含量与病人的年龄有关,与摄入的维生素D量和性别等无关。

铝中毒性骨质软化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铝过多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性的,除摄入过多(如长期应用大剂量含铝抗酸药)外,有时透析液中的铝含量过高,铝过多抑制骨的矿化(由于铝与枸橼酸形成的复合物在矿化前沿沉积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和骨折(包括脊柱压缩性骨折)。由于血钙、磷、ALP、PTH均正常,极易漏诊。确诊有赖于骨铝测定。晚近报道静脉注射去铁胺(deferoxamine)(2~6g/周,共20周)可获得一定疗效。

9.8 其他因素

其他少见原因,如纤维结构不良或神经纤维瘤病可并发骨质软化症。

10 发病机制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维生素D缺乏主要引起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样组织钙化不良,骨骼生长障碍。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内钙磷吸收减少,使血钙、血磷下降,血钙下降促使甲状旁腺分泌增加,后者有促进破骨细胞溶解骨盐作用,使旧骨脱钙,骨钙进入血中维持血钙接近正常。但甲状旁腺素可抑制肾小管磷的再吸收,以致尿磷增加,血磷降低,血液中钙磷乘积降低(<40),使体内骨骼成骨的过程钙化受阻,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造成骨骺端及骨膜下骨样组织堆积,引起佝偻病及骨软化病。如果甲状旁腺反应迟钝,骨钙不能很快游离到血中,则血钙下降。如血总钙下降到1.75~1.87mmol/L(7~7.5mg/dl),血游离钙低于0.88~1.0mol/L(3.5~4.0mg/dl)以下,出现手足搐搦低钙惊厥。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本文先将病因和发病机制用(图1,2)表示。

11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病理改变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的组织学改变十分类似。所不同的是佝偻病的病变部位在骺板上,而骨质软化症则在骨小梁和皮质骨。

佝偻病的主要改变为生长板的肥大细胞层增厚且未适当的钙化,但静止层及增殖层无改变。成熟层细胞的柱状排列消失,轴向厚度和宽度增加,先期钙化带未能发生矿化,从而使血管呈趋化性方向长入生长板。原始松质骨区钙化障碍,形成干骺端各种畸形。

骨质软化症的特点是骨样组织量多(不适当的矿物化基质),且覆盖在骨小梁表面及骨皮质的内衬。过量骨样组织堆积可达骨膜下,导致骨小梁变细,数量亦减少。在骨皮质,哈氏管变得不规整且形成大的管腔。骨样组织缝隙不仅是骨质软化症的特点,在其他高代谢转换的骨病中亦存在,但在骨质软化症中,其缝隙多且宽度增加,形成假性骨折或Looser’s区,此为骨质软化症的X线特征,因骨样组织局灶性堆积引起。

纤维性骨炎,此反映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可出现在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中(继发于低血钙水平)。

12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在发病机制上基本相同,但临床表现各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骨质软化症为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累及各器官。其临床表现与开始发病的年龄有关。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者临床表现较少,病情较轻,X线上的骨骼病变亦不甚明显。6个月以后发病者最易发生手足搐搦症,骨痛和骨变形。成年发病的骨质软化症主要见于生育期妇女和患有慢性肝、胆、胰、肾疾病者。

12.1 骨骼系统表现

骨质软化症的肌肉骨骼系统表现主要有骨痛、骨脱钙(部分病人骨密度正常、个别病人甚至增加)和假性骨折。约20%病人表现为骨质疏松样改变(骨密度下降,无Looser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样改变。肌肉病变亦很常见,如可表现为多发性肌炎或纤维性肌痛症(fibromyalgia)或其他表现,故临床上极易误诊。

12.1.1 (1)佝偻病的骨损害

颅骨大而方,前额突出。以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有压乒乓球样感觉。前囟闭合延迟,出牙迟缓。可见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和肋膈沟(郝氏胸)。腕踝部变粗膨大,出现所谓的佝偻病“手镯”或“脚镯”。下肢变形如“O”形或“X”形腿。

12.1.2 (2)骨质软化症的骨损害

往往先有腰痛,下肢乏力和疼痛,冬春较明显,夏秋较轻,多被误诊为腰肌劳损、关节炎或骨关节病等。如未予治疗,上述症状日渐加重,骨痛持续存在,并扩展到骨盆、胸肋以至全身。严重者四肢活动受限,行走困难,负重或活动时骨痛加剧,休息或卧床减轻,但肌无力始终较明显。常因跌撞,用力而发生骨盆、脊柱,肋骨等部位的病理性骨折。身长变矮、驼背、脊柱侧弯畸形,晚期则不能弯腰、翻身、梳头,甚至出现呼吸困难、颈缩短、头下沉、三叶状骨盆、髋膝屈曲性挛缩和剧烈骨痛。

此外,病人还可出现手足搐搦,并伴有手足或口唇麻木,继而面肌抽搐或手足僵直,但神志一般清醒。

骨质软化症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引起者多被原发病的症状所掩盖,不易早期诊断。误诊的情况极为常见。

12.2 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以佝偻病者较突出。早期有易激惹、烦躁、多汗、夜惊、食欲缺乏、枕部秃发,继而出现反应迟钝、智能低下、表情淡漠、发育迟缓、肌肉松弛、肌张力减退及腹部膨隆等。可发生手足搐搦症、感觉过敏或迟钝。血钙显著下降时可出现喉痉挛、窒息和全身性惊厥。佝偻病与骨质软化症患者常诉口唇或手足麻木,有时四肢有僵直感,这些症状可能与血钙轻度降低有关,借助激发试验可诱发手足搐搦或其他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表现(Chvostek征、Erb征或Trousseau征阳性)。

迟发型佝偻病者的下肢畸形突出,出现“O”形腿、“X”形腿及军刀腿和扁平足。身材矮小,可伴有轻度贫血和脾大。

佝偻病多见于幼儿,临床症状一般较明显,

13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并发症

除有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原发病表现(如腹泻、黄疸、肾衰与肝功能不全的症状等)外,由于胸廓畸形,胸腔狭小,常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肺心病。病人常合并蛋白质-热卡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发育障碍、侏儒症等。患者抵抗力低下,易患上感、肺炎或肺结核。多数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因血钙降低都不同程度伴有代偿性甲状旁腺功能增加,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继发性甲旁亢。佝偻病长骨骨干缺钙、软化因应力作用而弯曲,出现“O”形腿(膝内翻)、“X”形腿(膝外翻)及胫骨下部前倾,成军刀状畸形。严重佝偻病患者和婴幼儿佝偻病可因严重低血钙而出现手足搐搦,甚至可致全身惊厥、喉痉挛,发生窒息而死亡。骨质软化症可导致骨盆变小,因骨盆骨软化,不能有效地支撑脊柱,导致盆腔器官下移,引起骨盆狭窄。

14 实验室检查

14.1 生化改变

14.1.1 (1)血钙、磷

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由于病因和程度不同及有无继发甲旁亢,其血钙、磷可有以下六种变化:

①血钙降低、血磷正常或偏低,如轻度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

②血钙正常或偏低、血磷明显降低,如X连锁低磷血症,肾小管和肿瘤性骨软化症等。

③血钙、磷均明显减低,如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和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伴继发甲旁亢。

④血钙减低、血磷正常,如特发性甲旁减和肾性骨病(尿毒症性骨病)。

⑤血钙正常或增高、血磷正常,如家族性碱性磷酸酶过少症等。

⑥血钙、磷均正常,如中轴性骨质软化症和骨纤维不全症等。

14.1.2 (2)尿钙、磷

各种原因所致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尿钙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均有一突出的特征,就是24h尿钙明显减少,一般在50mg左右,有的甚至不能测出。少数骨细胞和骨质紊乱类的骨软化症,尿钙可正常或增高。尿磷变化多不一致,与磷摄入量和有无继发甲旁亢有关。

14.1.3 (3)血碱性磷酸酶(AKP)和尿羟脯氨酸(HOP)

绝大多数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血AKP和24h尿HOP都轻、中度升高,并常与骨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但在家族性碱性磷酸酶过少症是降低的,在干骺端发育不良和中轴性骨软化症等是正常的。

14.2 激素测定

14.2.1 (1)甲状旁腺激素

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患者虽绝大多数均有代偿性甲状旁腺功能增加,但一般用放免法测PTH均在正常范围内,少数患者伴明显的继发性甲旁亢时,可有PTH水平轻、中度升高。特发性甲状旁腺低下时,PTH是降低的。

14.2.2 (2)维生素D测定

维生素D的检查对于鉴别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病因和类型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测定血浆25-(OH)D3(正常值:国外7~50ng/m1,北京协和医院7~36ng/ml)和1,25-(OH)2D3(正常值:国外25~45pg/ml,北京协和医院21~62.4pg/m1)。一般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时,25-(OH)D3和1,25-(OH)2D3均下降;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和先天性或获得性肾1α-羟化酶活性降低所致佝偻病25-(0H)D3正常,而1,25-(OH)2D3水平减低;而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Ⅱ型,1,25-(OH)2D3水平是增高的。各种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表2)。

15 辅助检查

15.1 X线的征象

(1)佝偻病:主要病理改变发生在生长旺盛的区域,X线征象变化也主要在生长最快的干骺端,如股骨远侧、肱骨近端、胫骨和尺骨末端。早期变化是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不规则乃至消失,干骺端先是膨大增宽,外形不规则呈毛刷状,而后中心凹陷呈杯状。骨骺线增宽可是正常儿童的5~10倍。骨骺出现迟缓,外形小,边缘模糊。骨畸形可见膝内翻、膝外翻等,10岁以后膝部较腕部改变更明显。

(2)骨软化症:轻度者仅显示普遍性骨密度减低,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骨皮质变薄,密度减低呈绒毛状,腰椎呈双凹变。典型者可出现Looser带(Milkman假性骨折),它是骨软化症的一个X线特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宽约1~5mm的亮光带,横贯骨区或位于长骨凹面,不完全跨越骨长径,与骨皮质成直角。多发生在股骨颈、肋骨、尺骨和胫骨下端、肩胛下、髂骨翼及耻骨和坐骨支。这种假骨折的产生,目前多数人认为是由于反复的微骨折后反复重建但不能钙化形成的骨痂,部分也可能是由于动脉搏动或压力的结果。严重者也可出现长骨弯曲,骨盆外口畸形或呈三角形。

无论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均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甲旁亢。表现为花边状骨膜下骨吸收,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间隙加宽,指骨骨膜下骨吸收和指骨丛吸收,出现假性杵状指。成人骨质软化症还可见不典型的上囊状透亮区,而典型的骨囊肿少见。

15.2 双光子骨密度检查

典型的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不难诊断,而轻度的骨软化症早期诊断困难。双光子骨密度检查早期即可显示骨矿物质含量的减少及丢失的程度。缺点是它不能区分矿物质丢失的原因是骨矿化不良、骨质疏松或骨吸收增强,但确可作为骨软化治疗后恢复的评定指标,比X线检测更为准确。

15.3 骨计量学检查

骨计量学检查是四环素双标记后行体内骨活检,然后用组织形态学方法定量检测骨计量学参数的一种方法,是诊断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诊断不清而又高度怀疑的患者,可为诊断提供有说服力的形态学依据。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诊断依据有3点:①类骨质宽度增加。②矿化沉积速率(MAR)下降,矿化延迟时间(MTT)明显延长。③骨表面被类骨质覆盖的百分比增加。正常人类骨质完全矿化平均需10~12天,类骨质宽度7~15µm,类骨质覆盖骨小梁表面约12%,MAR为0.6~1.0µm/d,而骨软化症患者类骨质宽度和类骨质覆盖百分比显著增加,类骨质宽度超过20µm,覆盖骨表面可增加到20%,前文提到的骨转换率高的疾病(又称非软骨病性类骨质增多症)虽也有类骨质增多,但它们类骨质宽度正常或减少。在低骨转换率的骨质疏松,类骨质覆盖百分比明显减低。由于矿化不良,骨质软化症矿化前沿缩小和不规则,矿化成熟延迟,表现为四环素双标记线增厚、分布弥散、距离缩小以致融合。由于骨软化症骨小梁表面的类骨质表面延长,类骨质增宽,品红染料容易进入骨组织,骨小梁内可见到粉红色的片状染色,而在正常骨组织则很难见到。

用细胞计数的方法可了解到骨质软化症活跃的成骨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体大,呈立方状和柱状,提示这些细胞覆盖的类骨质是新近合成的,由于活性维生素D缺乏,钙吸收减少,导致新合成的类骨质迟迟不能被矿化。而Paget氏骨病的骨构筑和板层骨结构发生紊乱,某些方面与甲旁亢相近,局部破骨细胞生成过多,骨吸收增加。

16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诊断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并进行必要的筛选实验包括测定血钙、磷、镁、iPTH、ALP,24h尿钙及血清25-(0H)D3水平等。特殊检查包括骨X线、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髂嵴骨活检以及四环素标记骨活检等。

骨质软化症病人的病史包括饮食及营养史(接受日光照射的情况,具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状况,妊娠哺乳史和生长发育史,个人及家族患病史等)。长期的矿下作业缺乏日光照射,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容易患骨质软化症;多产、多育同时伴营养不良的妇女为骨质软化症的高危人群。个人病史中尤其要注意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肝、胰、胆管系统的疾病)史。

成人骨质软化症发病缓慢,常被误诊。对于无法解释的腰腿痛、肌无力、手足麻木等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骨骼X线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骨密度降低和假性骨折支持本病的诊断。实验室检测血25-(OH)D3、1,25-(0H)2D3以及骨组织学及组织计量学检查等都能早期发现本病。

对儿童佝偻病者,必须了解患儿的营养和哺乳、户外活动和日光照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母乳喂养必须配合相应的户外活动和日光照射,人工喂养的食物成分主要是牛奶,而牛奶的含磷量即便是稀释的情况下仍是母乳的数倍,高磷摄入是儿童佝偻病的促发因素。

在婴幼儿体查发现的囟门未闭,头发稀少,小儿的肋骨串珠、鸡胸、“O”形或“X”形腿及身材矮小等,尤其是伴有典型的X线表现时,诊断即可成立。

16.1 佝偻病

有下述临床表现应考虑佝偻病可能:

(1)发育迟缓,身高低于正常范围。

(2)儿童表情淡漠和易激怒,或好静,不愿活动,宁愿坐着,不愿站立和步行。

(3)坐位时,腹部膨大(佝偻病大腹)。

(4)年龄很小的儿童颅骨变软,方颅及前额突起及牙质缺损。

(5)胸壁肋软骨交界处呈串珠状,下位肋骨窿高低不平,成为Harrison沟,胸椎后突但进展性脊柱侧凸不多见。

(6)腕、踝、膝及肘关节明显膨大,下肢弓状畸形。有时可伴有骨折,少数可有股骨头骨骺滑脱。

佝偻病X线摄片呈现下述特点:①生长板的纵行及横行径增加,钙化不良,排列紊乱。②骺板的骨化中心边缘不定。③有骨质软化,弯曲畸形等。

16.2 骨质软化症

骨质软化症的阳性体征相对要少得多。患者常自诉易疲劳、发热和骨痛。骨痛为弥散性,难以定位,且可伴有骨的广泛压痛。对年龄较大者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可能系骨质软化症的最新发现。

16.3 X线摄片对确诊骨质软化症困难

因骨量减少也为非特异性。许多改变包括长骨、骨盆及脊柱和颅骨畸形与佝偻病相同。骨小梁总数减少,剩余的骨小梁呈现显著且变得粗糙。皮质骨区有透明区。可出现假性骨折,此类似应力骨折,但不同的是,此假性骨折可出现在非负重骨且可对称性存在。

16.4 血液生化检查

佝偻病、骨质软化病活动期血钙可正常或偏低、[正常2.2~2.7mmol/L(9~11mg/dl)];血磷降低[成人正常0.9~1.3mmol/L(2.8~4mg/dl)]、[儿童正常1.3~1.9mmol/L(4~6mg/dl)],钙磷乘积<30(正常40)。血碱性磷酸酶增高(正常15~30金氏单位),此法是诊断佝偻病常用的指标,但缺乏特异性,且受肝脏疾病影响较大。近年来提倡骨碱性磷酸酶测定,正常参考值为≤200µg/L。血清中碱性磷酸酶以骨碱性磷酸酶为主,为成骨细胞所分泌,当维生素D缺乏时该细胞活跃。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升高,升高程度与佝偻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佝偻病早期诊断敏感性高。血清25-(OH)D3[正常12~200nmol/L(5~80ng/ml)];血清1,25-(0H)2D3[正常40~160pmol/L(16~65pg/ml)]在活动早期已降低,对早期诊断更灵敏(但不同实验室所测定的值差异较大)。恢复期血液生化检查均恢复至正常。

16.5 X线骨骼检查特征

佝偻病早期仅表现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两边磨角消失,活动激期的典型改变为临时钙化带消失,骨骺软骨增宽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长骨骨干脱钙,骨质变薄,骨质明显稀疏,密度减低,骨小梁增粗、排列紊乱。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恢复期临时钙化带重现,渐趋整齐、致密、骨质密度增加。

骨软化病早期X线可无特殊变化,大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长骨皮质变薄,有些伴病理性骨折。严重者X线表现脊柱前后弯及侧弯,椎体严重脱钙萎缩,呈双凹型畸形,骨盆狭窄变形,假性骨折(亦称Looser带);可认为成人骨软化病X线改变的特征,为带状骨质脱钙,在X线片上出现长度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的透光带,透光带一般与骨表面垂直。这些透光带常为双侧性和对称性,尤以耻骨、坐骨、股骨颈、肋骨和肩胛腋缘处为典型。

骨矿物质含量目前成为研究骨代谢疾病的各种病理因素所致骨矿化异常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国内较普遍采用有单光子吸收法。用此法测定不同病期佝偻病骨矿含量,发现佝偻病初期和激期骨矿含量均下降,对佝偻病及骨软化病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17 鉴别诊断

佝偻病的骨骼系统改变如头大,前囟大、迟闭,生长发育缓慢应与呆小病,软骨营养不良等鉴别。呆小病有特殊面容,下部量特短,伴智力低下,血钙、磷正常,X线检查骨化中心出现迟缓,但钙化正常。软骨营养不良,四肢粗短,血钙磷正常,X线显示长骨短粗和弯曲,干骺端变宽呈喇叭状,但轮廓光整。

17.1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本病的骨骼X线表现为全身骨质疏松,纤维囊性骨炎、骨膜下骨吸收、牙硬板消失、病理性骨折和骨畸形等。早期轻型病人的全身骨脱钙与骨质软化症类似,但本病发生于长骨骨骺闭合前,虽血清ALP增高但有高血钙和高尿钙、亦无手足搐搦现象。

17.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病主要包括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其显著特征是单位体积的骨基质和矿物质呈比例性下降。骨密度降低、皮质变薄而其边缘清晰,骨小梁也清晰可见。一般骨质疏松症的血钙、血清ALP、磷正常,但尿钙高于正常而骨质软化症及佝偻病的尿钙则低于正常。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尿羟脯氨酸正常或偏高。

Luisetto用骨密度测定仪对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病人进行超声图像量化分析,通过Fourier分析发现骨质疏松的超声声速(2169/1895m/s)高于骨质软化症(1983/1748m/s),主频率相近(0.85/0.9MHz),骨质软化症的半峰振幅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症(0.52/0.37HMz)。

Klaushofer在研究骨质疏松和其他代谢性骨病的关系时将骨矿物质密度分布(BMDD)的生化指标引入骨质疏松、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质软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用结合定量散射电子显像(quantitative backscattered electron imaging)分析,可鉴别骨的微小病变,有助于鉴别各种代谢性骨病。

18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治疗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亦称维生素D缺乏性骨质软化症(佝偻病),因多种原因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内源性合成减少所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血钙轻度降低,iPTH相应增高,血清磷正常或轻度降低,血清25-(OH)D3减至同龄正常人的50%左右。②血清25-(OH)D3继续下降,血清钙浓度正常,升高的iPTH值稍有下降,血磷进一步下降,同时出现骨骼病变;③骨质软化症或佝偻病进展快,血25-(OH)D3下降明显。出现严重的低血钙,血磷降低和血清iPTH升高。

维生素D吸收不良,胃手术后的胃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胆胰疾患、食物中钙和磷摄入不足以及脂酸水解酶缺乏造成食物所含钙和磷的无法消化利用等均可导致本病。居住环境的恶化、婴幼儿食谱异常(钙磷比例失调)也是本病的致病原因。

维生素D缺乏性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病人的骨病可得到痊愈,生化指标可恢复正常。

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易并发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其临床特点为血清骨钙素降低(34%),骨形成功能低下。约半数的慢性肝病病人伴有肝性骨营养不良症(hepatic osteodystrophy)。大量的观测资料显示,肝性骨营养不良症骨吸收增加,骨吸收指标如游离胶原吡啶啉(Pyr)和游离胶原脱氧吡啶啉(D-Pyr)及羟脯氨酸升高,但骨形成指标(如骨钙素、Ⅰ型胶原前肽和骨源性ALP等)改变不明显。虽然肝功能严重障碍,但维生素D缺乏或作用障碍所致的病变不如骨吸收增加明显,故骨质软化症少见,一般以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为主。

18.1 钙剂

可直接补充钙剂,因为维生素D的药用效果是促使体内钙加速掺入骨组织,增加骨的钙化,而肠道内钙的水平急剧下降会导致血钙降低并加重手足搐搦。因此治疗时应首先补充钙剂,然后再补充维生素D或同时用药。钙剂必须长期服用,一般持续数个月或数年。成人每天补钙剂量应不低于1000mg,儿童也应该达到500~600mg。各种钙制剂的含钙量差异较大,其中人乳和牛奶的含钙量较高。严重低血钙并发手足搐搦者可静脉补钙,如10%葡萄糖酸酸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氟化物可明显增加骨密度,其作用机制未明,应用氟化物治疗后,骨组织中的IGF-1水平和骨转换率增加,但氟化物可降低骨的力学强度。

18.2 人工紫外线疗法和天然日光浴

天然日光浴是治疗骨质软化症的最经济和最有效方法。在日光的照射下,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增多。同时在理疗医师的指导下利用人工紫外线(波长240~315nm)疗法(用石英灯为紫外线源,可以不受地点、天气和季节的限制)治疗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其效果与天然日光浴相同。日光浴和紫外线照射疗法同样必须服用钙剂。

18.3 维生素D

应用维生素D治疗骨质软化症及其他代谢性骨病时,必须注意使用的剂量和疗程。成年人补充的维生素D即可预防骨质软化症的发生。但预防骨质疏松和治疗继发性甲旁亢的用量较大。全身性日光浴相当于补充250μg(10000U)/d的维生素D,为确保血25-(OH)D3浓度>100nmol/L,每天一般需要补充10μg(400U),但每天常规补充量不超过1000U(25μg)。

目前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鱼肝油、浓缩鱼肝油、维生素D2和D3及一些维生素D活性代谢物和维生素D衍生物,如25-(OH)D3、1α-(OH)D3、1,25-(0H)2D3、双氢速甾醇(DHT)。一般用母体维生素D制剂,即维生素D2或D3就足以有效,二者疗效相同。轻症可用鱼肝油或浓缩鱼肝油,较重的病人需直接肌注维生素D2或D3。除非病人有严重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或伴有严重低血钙,用活性维生素D约可较母体维生素D提前一个月见效。但双氢速甾醇治疗本病疗效较差,该药有类似PTH。作用,治疗甲旁低疗效更优。

维生素D制剂的主要成分是来自植物的维生素D2和来自动物的维生素D3,鱼肝油每毫升含D3100U而浓缩鱼肝油含D312000U/ml。通常的治疗剂量为鱼肝油5~10ml,3次/d,成人骨质软化症治疗剂量可增至15ml,但婴幼儿佝偻病应从1~2ml开始,最多不超过10ml。浓缩鱼肝油胶丸(1000U/丸) 3次/d,每次口服1~2丸;在需要应用大剂量维生素D2或D3时,每天服用12000U,2~3周为1疗程。也可以肌内注射(D240万U或D320万U),每月1次,1~2次为1疗程。应用较大剂量维生素D时,必须监测血钙、磷和维生素D水平,以防过量。开始使用维生素D数天后,血磷升高,但有的病人血清钙的水平有可能下降,应及时按成人1g/d的标准补钙。早期治疗禁忌补磷,以避免加重低钙血症。有人在开始治疗时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以避免抽搦。同时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血钙和尿钙水平。当尿钙达(男性)300mg(女性)250mg时提示已有高钙血症。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治疗及预防所用维生素D量(表3)。

18.3.1 (1)维生素D代谢缺陷肝脏25-(OH)D3生成减少

这一类佝偻病和骨软化症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另外每天给中等剂量的维生素D或口服25-(OH)D3就可治愈。但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显示有慢性维生素D耗尽,短期的维生素D无效,而需要较长时间的维生素D治疗。肝病患者用25-(OH)D3治疗更优,因它不用在肝脏羟化,易溶于水可更好地被吸收,较维生素D2或D3吸收时依赖胆盐更少。剂量:轻度者可从50µg/d开始,严重者1130~200µg/d口服,最高可用到300µg/d。预防每天口服20µg。早产儿维生素D需求比足月婴儿增加3~6倍,故治疗的维生素D剂量比推荐给正常儿童的剂量要大,每天4000U。

18.3.2 (2)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

用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和25-(0H)D3治疗无效,只有给大剂量维生素D(即一般治疗量的数倍到数十倍)症状才能减轻,而给生理剂量的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比母体维生素D剂量小100倍即可有效。但需终身用药,一旦中断服用,表现可再次出现,故称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疾病活动期需给母体维生素D4万~8万U/d或25-(0H)D375~150µg/d,维持量维生素D20万U/周或25-(OH)D350~70µg/d。如用1,25-(0H)2D3可给1.5~2.5µg/d,维持量0.75~1µg/d,也可用lα-(OH)D32~4µg/d。

18.3.3 (3)慢性肾脏疾患所致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肾性骨病)

处理时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者应早期给予磷结合剂氢氧化化铝凝胶,抑制高血磷,可预防和延缓肾性骨病的发生,也可使软组织钙化减少。给予普通的维生素D制剂疗效不好,应优选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0.25~2µg/d,也可用1α-(OH)D31~3µg/d,无条件时,给普通维生素D,则需大剂量使用。

18.3.4 (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如用母体维生素D,需大剂量,1万~40万U/d不等,应定期复查血、尿钙。注意常有血钙未完全达到正常就可出现高尿钙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减量,以防过高的尿钙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和肾钙化,噻嗪类衍生物可减少尿钙丢失。双氢速甾醇(DHT)因有类似PTH作用,用于本病治疗疗效明显,其油剂(又称ATl0)每天1~3ml,好转后改为0.5~1ml/d维持。也可用1α-(0H)D32~4µg/d,或1,25-(OH)2D30.5~2.5µg/d,在服用上述维生素D制剂的同时需补充钙剂,并注意降低血磷,可用氢氧化化铝凝胶。

18.3.5 (5)遗传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

治疗依照具体情况而定。①还有一定敏感性时,用比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Ⅰ型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有报道用极高剂量的母体维生素D 280万U/d或25-(OH)D35mg/d可能治愈某些病人,使骨病变和生物学指标正常。更严重的最好用高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l,25-(OH)2D317µg/d,治疗中允许病人保持较高浓度的1,25-(OH)2D3。②病人对任何形式、任何剂量维生素D无血钙反应,就需要给予高剂量口服或静脉钙剂。可每天或隔天一次静脉滴注元素钙500~1000mg加入500~1000ml等渗溶液中,滴注持续12h。最大剂量的元素钙有用到5g/d的报道,本病也有少数患者可自发性缓解。

18.3.6 (6)骨矿化部位的矿物质缺乏的钙缺乏综合征、慢性低磷血症

治疗应包括:①应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②最基础治疗是补充磷,一般分4~6次给予,婴儿0.75g/d,儿童1.5~2g/d,成人可用到3~4g/d。③补充磷可影响肠钙吸收,故应加强钙剂补充,一般给元素钙0.5~1g/d。④要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2或D31万~40万U/d或1,25-(OH)2D31~4µg/d及1α-(0H)D32~8µg/d,并注意个体差异,定期监测血尿钙、磷。

18.3.7 (7)骨矿化部位的矿物质缺乏的X连锁家族性低磷血症

治疗包括:①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可给维生素D,或D3  5万~15万U/d,但最好用活性维生素D,1,25-(OH)2D3从0.5~1µg/d开始逐渐增量,或1α-(0H)D32~4µg/d。②单纯服用维生素D常疗效不佳。虽然较大量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有可能使骨病变好转,但可引起高血钙、高尿钙,而且低磷血症可能持续存在。而维生素D、磷制剂联合治疗既减少维生素D用量,又能避免因单纯使用磷酸盐使血钙降低而继发甲旁亢,加重骨病变。每天可给予元素磷1~4g,分4次口服,至少使血磷维持在1mmol/L(3.1mg/dl)左右,空腹血磷达到完全正常不太可能。③有作者建议用维生素D、钙、磷同时治疗,可减少维生素D用量,又建议小剂量磷口服(1~2g/d),因大剂量磷有时不易耐受可致腹泻、胃炎和降低血钙。

18.3.8 (8)肾小管的损害

严重的肾小管损害导致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治疗包括:①有酸中毒者,最重要的是纠正酸中毒,可服用碳酸氢钠,儿童1~5g/d,成人为5~10g/d。有高氯酸血症则首选用枸橼酸溶液治疗,成分为枸橼酸钠98g、枸橼酸140g加水至l000ml。成人口服50~100ml/d,儿童为1~3ml/(kg·d)。该液每毫升含钠1mmol。如病人同时有低钾,可用复方枸橼酸溶液:枸橼酸钾100g、枸橼酸钠100g加水至1000ml,每毫升含钾、钠各1mmol,含HCO3-2mmol,每天60ml,分3次口服。碱剂常需终身服用。②如有低血钙,在口服碱性制剂前应及时补充钙剂,给予元素钙1g/d。③肾小管酸中毒者在纠正酸中毒后,骨病变仍无明显改善或痊愈,可给维生素D 1000~50000U/d。已有肾钙化、肾结石者不宜服用钙剂及维生素D。范可尼综合征者需较大量维生素D,儿童4000~10000U/d,成人2万~20万U/d或首选1,25-(0H)2D30.25~1g/d,也可用1α-(0H)2D3。注意定期复查血、尿钙,特别是尿钙,避免高尿钙进一步导致肾功能损害。低血磷明显者加服中性磷溶液,骨病一旦纠正可停用维生素D。

18.3.9 (9)镁缺乏综合征

佝偻病骨软骨软化伴有明显低镁血症,用维生素D、钙剂治疗不佳者,应及时补充镁剂。轻中度低血镁可给予口服补镁,葡萄糖酸镁10ml(含元素镁58.6mg),3次/d;或10%~25%硫酸镁10~20ml,1~3次/d,根据病人的耐受量,如不出现胃部症状、腹泻,则给予维持。重度低血镁可给肌注或静脉点滴镁剂60~100mg/d,分3次给予,3~4天后减量;也可用2%硫酸镁500ml静脉点滴,4~6h以上滴完。

18.3.10 (10)磷酸酶过少症还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

有报告大剂量口服中性磷溶液每天1.25~3.0g有一定疗效,X线示骨钙化有改善,血磷仅轻度升高。近年有人报告用氟化钠药物(氟离子40mg/d)可使血碱性磷酸酶增加,骨质病变有一定程度好转。

18.3.11 (11)低转换性骨软化症治疗包括

去除铝来源;静脉滴注去铁胺,以螯合铝并能去除组织内铝,剂量每周1~2g,持续数月。

18.3.12 (12)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

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可有自发治愈的倾向。用维生素D治疗无效,应注意与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代谢缺陷性佝偻病区别,以免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导致维生素D中毒。

18.4 食物疗法

食用动物肝脏、蛋黄、奶油、人造黄油等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对于营养不良性骨质软化症及小儿佝偻病具有治疗和预防疗效。

18.5 吸收不良引起的骨质软化症

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脂肪肝、胆瘘、胰腺炎等,其他与上相同。

18.6 预防用维生素D

婴儿剂量400~1200U,或冬春季5万~10万U/月,共6个月;5岁前幼儿每年冬春季1500U/d,共6个月;老年人400~800U/d,明显缺乏者1000~2000U/d;妊娠及哺乳期1000~2000U/d,共3个月。

18.7 维生素D代谢障碍性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

维生素D代谢障碍性骨质软化症(佝偻病)是因为某些先天或继发性原因致维生素D不能羟化成活性代谢物,从而引起钙、磷的代谢紊乱。包括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Ⅱ型、抗癫痫药物所致的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及肿瘤引起的骨质软化症等。

18.7.1 (1)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Ⅰ型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Ⅰ型又称为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缺乏性佝偻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似:低血钙、低血磷、高ALP、血PTH增高,伴有氨基酸尿等。手足搐搦和骨X线有明显改变,矿化不良,畸形和病理性骨折,恒牙釉质生长不良。47Ca测定发现本病患者肠钙吸收明显低于正常,同时通过钙平衡试验进一步证实肠钙吸收不良是本病的直接原因。而造成肠钙吸收不良的原因是维生素D不能转换成活化代谢物25-(OH)D3和1,25-(OH)2D3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主要用维生素D或α-骨化醇(1α,25-(OH)2D3)治疗。维生素D使用的剂量较常用量高100~300倍,开始的用量应低(甚至可低于常规用量)。缓慢增加并随时观察其治疗效果直到完全康复为止。初始剂量的维生素D2和D3可以用1000U/(kg·d),(成人为5万~6万U),6~8周后检查生化变化和骨X线检查,根据血清钙、磷、ALP、尿钙、羟脯氨酸等指标的变化适当增加治疗剂量。无变化时增加25%,有效时增加10%。长期大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应维持终生,不能随意停药。骨化三醇(25-(OH)D3)的剂量为200~900μg/(kg·d),但剂量过大会出现高血钙症。α-骨化醇(1α,25-(OH)2D3),治疗剂量较小,效果好;-α骨化醇(1α,25-(OH)2D3的剂量一般为0.25~3.0μg/d。

18.7.2 (2)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Ⅱ型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依赖性佝偻病Ⅱ型为成人佝偻病,主要症状为全身骨痛,X线显示弥漫性骨矿化不是,血25-(OH)D3正常,而1,25-(OH)2D3过高。本病的遗传类型不明,需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4000U/d)治疗,并终身用药。

18.7.3 (3)抗癫痫药物所致的骨质软化症及佝偻病

在长期接受癫痫治疗的儿童中有低钙血症者达23%~30%。抗癫痫药可诱导肝微粒体混合氧化酶系统,同时抑制了活性代谢物的生成,其结果是活性代谢物下降而造成钙吸收不良。Leutgeb等报道长期用锂盐治疗精神病时,锂可积蓄于甲状腺、甲状旁腺和骨组织中,除直接损害骨的代谢,引起骨质软化症外.还可诱发原发性甲旁亢及周围神经病变。

该病的诊断依据是病人有长期应用抗癫痫剂或相关镇定剂病史。

病人在继续使用药物的同时应该给予维生素D治疗并注意监测血、尿钙水平,直到症状改善及X线所见的骨质病变痊愈。维生素D剂量一般为4000~40000U/d。

18.7.4 (4)肿瘤引起的骨质软化症

肿瘤引起的骨质软化症(佝偻病)是指肿瘤直接诱发的骨质软化症或佝偻病,不包括肿瘤所致的消化不良或腹泻引起的低血磷性骨质软化症。Parder在1959年报道首例病例时,认为是肿瘤本身能产生一种“致佝偻病物质”,并产生抗维生素D和增高尿磷的作用。Nuovo则通过分析肿瘤的病理改变时发现本病患者所患的肿瘤为中胚层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以骨肿瘤居多(56.3%),软组织肿瘤次之(43.05%),其中血管瘤所致者约占30%。异位甲状旁腺腺瘤和黏液性软骨肉瘤亦可导致骨质软化症。电镜检查时并未发现肿瘤外的其他内分泌物质。肿瘤相关性骨质软化症的发病机制未明。其生化改变与X-性链低磷血症性佝偻病相同。肿瘤相关性骨质软化症的特点是肾磷重吸收障碍和血清1,25-(OH)2D3下降,切除肿瘤后病变逆转,代谢异常得到纠正,这说明其病因是由于肿瘤可分泌一种体液性因子,抑制肾小管磷的重吸收和1,25-(OH)2D3的生成。Nelson等提出一种假说,认为不论是肿瘤相关性还是X-性链低磷血症性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均与PHEX基因的缺陷有关。当用常规方法无法发现肿瘤病灶时。可用骨和软组织的MRI检查寻找,由于引起骨质软化症的肿瘤主要来源于骨和软组织,故MRI较其他影像学方法(如CT)具有更多优越性。

肿瘤相关性骨质软化症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人,但亦可见于儿童,其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相同,故凡本病患者均必须接受骨和软组织肿瘤的有关检查,早期发现或排除肿瘤相关性骨质软化症可能。

治疗主要是及时切除肿瘤,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可自然痊愈。少数病人因肿瘤复发而再次发生骨质软化症。在无法切除肿瘤或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用1,25-(OH)2D3和无机磷治疗。肿瘤切除后,如长期治疗仍效果不佳,要注意甲状旁腺腺瘤发生的可能。肿瘤相关性骨质软化症的治疗较为困难,当口服磷酸盐效果不佳或因副作用多无法耐受时,可用输注泵持续输入磷酸盐,并加用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用化疗药物异磷酰胺、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或多柔比星(阿霉素)等治疗骨肉瘤等肿瘤时也常伴发Fanconi综合征和骨质软化症。

18.8 低磷性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

低磷性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外显率不同,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见于青年人及成年人,主要表现为骨痛、乏力、骨折等,但无下肢畸形表现;另一种主要见于儿童,肾丢失磷明显,伴下肢畸形,部分病人在进入青春期发育后肾失磷现象自行好转。

在成年型维生素D抵抗性低磷血症性骨质软化症(AVDRR)中进行PHEX基因突变筛选时发现:PHEX基因第16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Leupro)的患者,临床上呈典型X-性链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表现。

Tyynism等报道,在芬兰的低磷血症病人中,全部X-性链遗传性低磷血症和93%的散发性低磷血症患者有PHEX基因的突变(18种),除包括以前报道的突变类型外,并发现第16号外显子上游新的多态性(46bp)和第1号外显子(R20X)的突变(R20X为突变热点)类型,但有2个家族无PHEX基因突变。Kelleher等报道。电势把闸性氯通道(voltage gated chloride channel,CLCN5)的错义突变(Ser 244 keu)引起X-性链性肾功能衰竭。但无X-性链隐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表现。病人表现为高钙血症、肾石病、蛋白尿(低分子量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肾功能衰竭。而以前报道的CLCN5的Ser 244 Leu错义突变可引起X-性链隐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其表现型差异的原因未明,可能与环境因素、饮食或尚未明确的修饰基因的作用有关。

低磷性骨质软化症(佝偻病)是指因磷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代谢性骨病。其特点是血磷持续而明显降低,血钙正常,血ALP轻度或中度增高,肌无力明显。骨骼疼痛,骨骼畸形。活动障碍,同时有尿磷排出增多,儿童身材发育矮小,成人身高缩短。骨X线显示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并有假骨折出现。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和磷剂。通常是大剂量维生素D2(4万U~数10万U),但加入中性磷酸盐后可减少维生素D2的剂量,也可以使骨病痊愈。单用磷酸盐制剂可提高血磷水平。平均每4小时口服中性磷酸盐(磷酸氢二钠73.1g 磷酸二氢钾6.4g加水至1000ml),按病人体重,血磷水平和骨骼病变服用。服用过程应注意防止发生血钙降低,同时磷酸盐会产生病人口感不适和腹泻等副作用。长期使用磷酸盐可导致iPTH升高,骨质软化症加重时需配合维生素D2治疗。

18.9 Fanconi综合征

Fanconi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疾病。肾近端小管的功能异常可能和酶缺陷有关。本病大体上有3种类型:①近曲小管:Faneoni(范可尼)综合征有磷酸盐、葡萄糖、氨基酸重吸收障碍,尿磷酸盐增多,糖尿及氨基酸尿;②近曲及远曲小管Fanconi综合征,除上述障碍外还有水吸收障碍;引起酸碱平衡紊乱、高氯性酸中毒和脱水;③小儿型范可尼综合征,其病症和上述类型相同,同时软组织(结膜、角膜、肝、脾、淋巴结、肾实质等)有胱氨酸结晶沉淀,预后不良,多在10岁内死于肾功能衰竭。成人的预后较好。

成人Fanconi综合征可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有毒物质损害肾小管所致。内在性因子有多发性骨髓瘤中本周蛋白,胱氨酸以及肝豆状核变性的铜都会对肾小管产生毒害;外来有毒因子有铅、汞、铀和过期变质的四环素等。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治疗主要包括:①维生素D210万U/d;②中性磷;③合并酸中毒时应用枸橼酸合剂或碳酸氢钠。继发性者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8.10 肾衰竭所致骨病与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衰竭透析患者伴肾性骨病的治疗原则与一般肾性骨病基本相同。首先必须确定骨病的类型(见前述),如为非铝中毒性骨病,主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如为非铝中毒性无动力性骨病(ABD),要停用维生素D、降低透析液中的钙浓度,诱发低钙血症以促进PTH分泌,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和高磷血症,但要避免引起高钙血症,如存在继发性甲旁亢(血PTH高于正常值的2~4倍),单用碳酸氢钠不能纠正高磷血症。存在高钙血症时,也要降低透析液中的钙浓度,可用二磷酸盐、降钙素等抑制PTH的分泌。如在纠正高磷血症后血钙仍降低,可试用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1α-(OH)D3)(1μg/次,2~3次/周)。如PTH持续升高达400μg/L以上。高钙血症伴高磷血症无法用药物纠正时,应考虑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如无法耐受手术,可用维生素D行甲状旁腺结节内注射(在超声指导下进行)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多为继发性,少数为遗传性,可由近曲小管、远曲小管或近、远曲小管联合病变引起。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导致血磷下降,尿磷增高。形成维生素D依赖性的骨质软化症或佝偻病。远曲小管的病变导致酸碱平衡紊乱,造成肾小管酸中毒,远、近曲小管的联合病变可引起范可尼综合征。后者同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继发性者可因不同的疾病(肾盂肾炎、慢性活动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高球蛋白血症等)、重金属中毒(铅、汞、镉、锂等)、药物中毒(磺胺、过期四环素、两性霉素等)引起。

对于成人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首先可应用枸橼酸钠溶液纠正酸中毒(20ml/d,3次/d),口服磷酸钠40ml,每8小时1次,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18.11 注意事项

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密切观察给药后症状、生化指标和骨X线的改变。有效时治疗后数天就可表现肌力增加,骨痛减轻,7~10天血钙、磷上升和AKP下降,2~3周可有骨X线的改善,如没有这些变化应考虑诊断的正确性或还存在着其他因素,骨骼修复常需2~4个月。②在用药最初几天,可有短暂的血钙、尿钙降低和AKP升高。这并不标志治疗无效,而是维生素D促进钙离子进入骨中,加强了钙化作用的结果。补以充足的钙可使血钙较快恢复和预防手足搐搦的发生。③因维生素D2或D3可在体内脂肪贮存,所以在给药不合作或不适宜的情况下,可间断肌注维生素D 20~40U,一般1~2次,至少间隔一个月给就够了。因个体敏感性不同,这种给药方法还有高血钙危险性。新生儿、婴儿因没有较多的脂肪贮存,不宜用这种治疗方法。④对于有急性手足搐搦症状患者可用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但不推荐做维持治疗。阿法骨化骨化骨化醇半衰期很短,不能在体内贮存,也不能调节刺激体内维生素D代谢内源性产物的产生。⑤应强调不管用何种维生素D制剂,均应定期检查血、尿钙情况。母体维生素D在体内蓄积时问较长,通常停药3~6个月作用才完全消失。持续大量使用,如每天超过2万U,时间超过一个月,就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1α-(0H)D3或1,25-(OH)2D3虽半衰期短,但作用强,升高血钙快。开始大剂量治疗至少应每周查1次,长期治疗至少1个月应检查1次。24h尿钙排泄男性大于300mg、女性大于250mg就为高钙尿症,它常先于高钙血症发生,是维生素D过量的最早表现。

19 预后

维生素D缺乏性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一般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20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预防

骨质软化症及佝偻病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预防可能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其中包括健康教育,提出正确的膳食建议,儿童及高危人群应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可达到防治的目的。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每年秋天注射10万U的麦角骨化醇能促使其血浆25-(OH)D3水平上升并维持近1年。在预防中还应该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善。

1.我国由于还未广泛使用钙和维生素D的强化食品,膳食中钙和维生素D含量普遍较低,加之我国北部地区冬季较长,日照时间短,3岁以下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较多,而较年长儿童的亚临床型维生素D缺乏和妊娠、哺乳期骨质软化症也时有发生,因此对于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症与佝偻病的预防是非常必要和须持久进行的。据我国人群钙摄入量调查,绝大多数人在营养标准的80%以下,儿童有的仅为20%~50%,所以适量地补充钙剂对婴幼儿和妊娠末期、哺乳期、绝经后妇女及吸收功能不良的老年人也是必要的。儿童补钙应20~30mg/(kg·d),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500mg/d,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补钙500~1000mg/d。长期服用钙者,间断服用更为合理,因为已证实,高钙可增加铝的净吸收率,对老年人尤为不利,它可促使脑软化和骨质疏松的发生,高钙吸收长时间,还会发生代偿性肠钙的净吸收率下降,故服钙剂2个月,可间断1个月。每次补充钙剂定额应分为550mg剂量或更小些来分次服用,这样钙的净吸收率会更高些。对少数儿童长期应用钙剂时,会有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甚至伴贫血,这时不必强调常规钙剂的供给,应给高钙饮食。

2.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防止畸形:采用支具保护,矫正及防止畸形加重。对下肢畸形可采用支具或截骨术治疗。

3.计划生育和科学哺乳是防止妇女骨质软化症和儿童佝偻病的重要方法。

21 相关药品

胶原、赖氨酸、降钙素、胆酸、水溶性维生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巴比妥、乙酰唑胺、格鲁米特、氧、碳酸钙、酮康唑、阿法骨化醇、氢氧化铝、胱氨酸、四环素、甲酚、碳酸氢钠、去铁胺、双氢速甾醇、枸橼酸钠、枸橼酸钾、葡萄糖、硫酸镁、氟化钠、氯化钙、葡萄糖酸钙

22 相关检查

维生素D、赖氨酸、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尿钙、尿羟脯氨酸、羟脯氨酸、脯氨酸、尿磷、胱氨酸、尿镁、血清镁、血清碱性磷酸酶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