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耳咽管阻塞手术

目录

1 手术名称

功能性咽鼓管阻塞手术

2 别名

功能性欧氏管阻塞手术;功能性耳咽管阻塞手术

3 分类

耳鼻喉科/中耳手术/非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的手术/咽鼓管成形术

4 ICD编码

20.8 03

5 概述

功能性咽鼓管阻塞治疗方法较多,常采用暂时解除中耳负压的对症疗法。Misurya(1976)提出腭帆张肌缩短术,以增强肌张力,恢复咽鼓管开放功能。

6 咽鼓管解剖

咽鼓管又名欧氏管(Auditory eustachian tube)(图9.2.3.4.3-0-1,9.2.3.4.3-0-2),咽鼓管自鼓室前壁相当于鼓膜前上象限,向内、向下并向前通至鼻咽部的侧壁。全长约35~39mm,由骨部与软骨部构成。骨部为近鼓室段,占全管长的1/3;软骨部为近鼻咽端,占全管长的2/3,由3~4片槽样纤维软骨构成,前外侧的软骨板较短,后内侧的较长,其下方及外侧面大部无软骨,以纤维结缔组织膜而围成裂隙状管型,经常处于闭合状态(图9.2.3.4.3-0-3)。

咽鼓管的鼓室端开口称鼓口或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方,鼓膜张肌半管之下,颈内动脉管前外方(图9.2.3.4.3-0-4)。

鼻咽端的开口称咽口,位于鼻咽外侧壁(图9.2.3.4.3-0-5)。

自鼓室口向前、向内、向下达咽口,管与水平面约成40°角,与矢状面约成45°角。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0~2.5cm。骨部最宽处为鼓室口(图9.2.3.4.3-0-6)。其呈漏斗状,内径约4.5mm,越向内越窄;至骨与软骨部相交处最窄,称为狭部(图9.2.3.4.3-0-7),内径约1.0~2.0mm。从峡部向内又逐渐增宽,达咽口(呈三角或椭圆形)处最宽,长约9.0mm。

在咽鼓管软骨部,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附着于后唇,有腭帆张肌附着于咽口处的前唇(图9.2.3.4.3-0-8),故当呵欠或做吞咽等动作时,此三肌收缩,使咽口开放,借以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两面压力的平衡。

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管腔相对比较大,峡部较宽,不成弓形弯曲而似一直线,与水平面成10°角,近于水平,故鼻与咽部炎症极易经此管侵入鼓室(图9.2.3.4.3-0-9)。

岩大浅神经沟在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骨部内侧,并互相平行,是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骨部位置的标志;咽鼓管居于颈内动脉管前外方,咽鼓管狭窄与棘孔、卵圆孔、颈内动脉外口邻近。棘孔在峡口外下方,卵圆孔在峡口的前下方,颈内动脉管在峡口后外方。腭帆张肌、腭帆提肌是寻找咽鼓管峡部的标志,蝶骨棘是棘孔后外方的突起,易触摸到,与咽鼓管峡部邻近,也可作为寻找咽鼓管峡部的重要标志。蝶骨棘在咽鼓管骨部狭口的后下方。

由于咽鼓管的解剖部位关系复杂,特别当咽鼓管骨部完全阻塞后,施行咽鼓管成形术极为困难。做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术,咽鼓管功能正常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7 适应症

功能性咽鼓管阻塞手术适用于:

1.咽鼓管软骨段功能性阻塞,反复鼓室积液,保守治疗无效。

2.鼻咽部检查咽鼓管咽口无异常,Valsalva通气法见咽鼓管不通或微通,饮水加压法咽鼓管均通畅,声导抗测试为鼓室B型曲线,纯音测听骨气导间距20~30dB。

8 禁忌症

1.鼻、鼻旁窦及鼻咽部急性炎症未愈者暂缓手术。

2.鼓室有急性炎症者。

3.饮水加压法不通,疑有机械性阻塞者。

4.全身性慢性病,抵抗力差者。

9 麻醉和体位

可用局麻或全麻,前者只用于成年人。

取仰卧垂头位,用Davis开口器张口,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和腭大孔神经阻滞麻醉。

10 手术步骤

1.于翼钩尖端外侧做1.5~2.0cm垂直切口,或于此钩外前方做弧形切口。

2.分离黏膜下腺体组织,暴露翼钩,沿此钩向深部及内、外侧钝性分离,直至露出腭帆张肌肌腱,并沿肌腱向内外方向各游离0.5cm。

3.用3-0尼龙线或丝线,在翼钩两侧穿过腭帆张肌肌腱,予以结扎,使肌腱包绕翼钩周围,肌腱的长度可缩短0.4~0.5cm,肌腱纵向紧张度增高,牵拉咽鼓管咽口前下唇,使其开放(图9.2.3.4.3-1)。

4.缝合黏膜切口。

11 术中注意要点

1.切开或剥离时勿损伤腭大神经、腭小神经及血管,必要时行血管结扎。

2.腭帆张肌过度缩短会引起自听过强,可予放松矫正结扎线。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