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术

目录

1 拼音

gōng gǔ wài kē gǔ zhé qiē kāi fù wèi shù

2 英文参考

open reduction of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of humerus

3 手术名称

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术

4 别名

open reduction of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5 分类

小儿外科/上肢骨折与脱位的手术

6 ICD编码

79.31

7 概述

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术用于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在肱骨远端骨骺损伤中发生率居第2位,多见于6岁左右儿童。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尤其是移位不明显的骨折,预后较差,主要是肘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丧失,这点较肱骨髁上骨折严重,因为骨折线通过关节面。分型方法有两种,①根据解剖位置分型,由Stimson首先提出,后来Milch做了改良。MilchⅠ型系骨折线从肱骨外髁上缘外侧开始,通过肱骨外髁二次骨化中心斜向内下方,到滑车外缘(即肱骨小头滑车凹),不影响肘关节的稳定;MilchⅡ型系骨折线较MilchⅠ型整体向内侧偏移,通过肱骨外髁二次骨化中心内缘,末端到达滑车顶,导致肘关节不稳定。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MilchⅡ型骨折。②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型,Ⅰ型为远折端没有移位,或移位<2mm,关节面连续性完好;Ⅱ型:骨折线完全通过关节面,移位>2mm;Ⅲ型:向外侧完全移位并向外下方翻转(图12.41.4-1,12.41.4-2)。

实用小儿外科学根据肱骨外髁骨折块移位程度分为4型(图12.41.4-3)。

局部解剖见示意图(图12.41.4-4,12.41.4-5)。

8 适应症

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术适用于:

1.不稳定的Ⅰ型肱骨外髁骨折。

2.有移位的Ⅱ型肱骨外髁骨折。

3.Ⅲ型肱骨外髁骨折。

9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

10 麻醉和体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患肢外展60°放在外展台上,于上臂近端上充气止血带。

11 手术步骤

11.1 1.切口

自肱骨外髁上方5cm开始向下经肱骨外髁到其远端2.5cm做一纵形切口,长7~10cm(图12.41.4-6)。

11.2 2.显露骨折端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在肱三头肌、肱桡肌间隙进入,注意勿损伤桡神经肌支。分离在桡侧伸腕肌与肘肌间隙,并纵行切开肘关节囊,显露骨折端,清除关节内积血,骨折远端与伸指、伸腕肌腱相连时不要剥离,游离的肱骨外髁骨折片不宜切除(图12.41.4-7)。

11.3 3.骨折复位及固定

于肘屈位将骨折复位并用巾钳固定,特别注意骨折旋转90°时,须将骨折远端的软骨面对准桡骨头关节面,然后用2枚克氏针从远端外侧近端内侧斜行穿针固定(图12.41.4-8)。

11.4 4.闭合切口

彻底止血,仔细缝合关节囊,并分层缝合皮肤切口(图12.41.4-9)。

12 术后处理

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术术后肘关节屈曲位用长臂石膏后托固定,术后3周拔除克氏针后改用长臂管形石膏固定2~3周,除去石膏后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

除了采用光面克氏针固定外,还可采用可吸收缝线或者螺丝钉将骨折固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将骨折解剖复位是获得良好愈合的前提。另外,尽早手术也是治疗的一个原则。因为一旦骨痂出现,骨折线便会变得模糊不清,给解剖复位带来困难,迫使术者不能不广泛剥离周围软组织,导致预后很差。缝线固定方法发生不愈合的几率较高,螺丝钉只能通过骨折端的干骺端部分将骨折固定(不能通过骺板),或者用于接近骺板闭合的青少年,或者用于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光面克氏针理想的进针点也是通过骨折的干骺端平行穿入2根克氏针将骨折固定。但光面克氏针是可以平行或交叉通过骺板固定骨折,而不发生术后骺板早闭。因而光面克氏针是目前被广为采用的固定方法。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