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

目录

1 拼音

gēn gǔ hòu bù yí wèi jié gǔ shù

2 英文参考

posterior calcaneal displacement osteotomy

3 手术名称

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

4 别名

Koutsogiannis

5 分类

小儿外科/儿童足部畸形的手术/松弛性扁平足的手术

6 ICD编码

77.28

7 概述

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用于松弛性扁平足的手术治疗。 松弛性扁平足又称可屈性扁平足或柔韧性扁平足,其特点是在负重时足内侧纵弓消失,不负重时纵弓可恢复至正常位置。此外,还可有距骨头向足内侧和跖侧突出、前足在距舟和跟骰关节平面外展、足跟外翻和跟腱短缩等表现。

治疗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用足弓垫或穿着矫形鞋,加强足部肌肉锻炼等。只有少数松弛性扁平足须手术治疗。对于10岁以上儿童的松弛性扁平足,疼痛症状严重,功能障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方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应以缓解可引起功能障碍的疼痛为目的,并且只有在各种非手术治疗均无效后方可采用,不应仅为美容目的而做手术。手术方法很多,应依据病儿情况而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本节仅介绍较为常用的5种手术。对少数12岁以上年龄的松弛性扁平足,由于骨关节和软组织继发性改变而丧失其可屈性,形成固定性畸形或足部主要关节、韧带广泛严重松弛并伴有明显症状者,应行后足的稳定手术,即三关节融合术。

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的目的在于将跟骨后部移向内侧,以恢复正常的负重力线。

8 适应症

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适用于有足跟明显外翻的松弛性扁平足,足部有易疲劳或疼痛等症状,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9 术前准备

包括良好的足部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皮肤准备,骨刀、手钻、克氏针等骨科器械。

10 麻醉和体位

采用基础加硬脊膜外麻醉或基础加骶管麻醉或全麻。仰卧位,于大腿中部绑扎气囊止血带。

11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示意图见12.27.10.4-1,12.27.10.4-2。

12 手术步骤

12.1 1.切口及显露

做足跟外侧斜形切口,自跟腱外侧缘距足跟跖侧上方约6cm处开始,斜向前下方止于跟骨前部跖侧缘,该切口应刚好从腓骨肌腱的后缘经过。避免损伤腓骨肌腱、腓肠神经及其分支。必要时结扎小隐静脉。结扎腓动脉跟骨支,以减少术后出血。横行切开跟骨外侧面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剥离,显露位于距骨后方的跟骨上、下面。

12.2 2.截骨

先用直径约3mm粗钻头,在预定的跟骨截骨面处斜行钻几个穿透两侧骨皮质的孔道,其方向系从距骨后缘后方约1cm处的跟骨上开始,斜向远侧和跖侧,使钻头方向与侧位X线片的跟骨长轴呈20°~30°角。然后用骨刀沿钻孔的平面和方向截断跟骨后部。注意截骨时骨刀刚好凿透跟骨内侧骨皮质,不损伤内侧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和长屈肌腱。神经血管束系位于骨刀的前上方。

12.3 3.跟骨后部内移及固定

术者用一手稳住前足,另一手推跟骨后部向内侧移位,移位范围约为跟骨宽度的1/3~1/2,直至跟骨内侧缘与载距突在同一垂线上(图12.27.10.4-3)。用1~2枚克氏针越过截骨面做斜行或交叉固定,针尾在皮下。照足部正位和侧位X线片证实位置满意。

12.4 4.缝合

仔细止血,缝合切口,注意避免伤口皮缘过分张力。

13 术中注意要点

1.注意跟骨截骨平面和方向,以及跟骨后部向内侧移位的范围,使其恢复正常负重线,并有确实可靠的内固定。

2.注意避免损伤足部外侧的腓骨肌腱、腓肠神经及其分支和足内侧的神经血管束及长屈肌腱。

3.截骨前要结扎腓动脉跟骨支,缝合切口前要仔细止血、避免术后伤口出血。

14 术后处理

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术后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2周后拆换短腿管型石膏及拆线。6周后经X线片证实跟骨截骨部已愈合,即可开始扶拐练习负重行走,骨愈合牢固后去除固定的克氏针。

15 并发症

1.切口显露时可损伤腓骨肌腱或腓肠神经。

2.跟骨截骨时可损伤足内侧的神经血管束和长屈肌腱。

3.跟骨截骨内移不足未能恢复足后部的正常负重线。

4.切口缝合前未仔细止血,术后伤口出血或形成血肿。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