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

目录

1 拼音

gé lín —bā lì zōng hé zhēng

2 英文参考

actue infectious polyradiculoneuritis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Guillain-Barre syndrome

Guillain-Barre’s syndr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疾病分类

儿科

4 疾病概述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迟发性过敏性自身免疫疾病。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为病症名。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本病神经系统病变范围弥散而广泛,主要是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颅神经,有时也侵犯脊膜、脊髓,甚至脑部。属祖国医学“痿证”“痹证”范畴。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或自体免疫反应有关。[1]

本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病前患者可以有感冒、流涕或腹泻等病史。1~2周后患者出现双手和/或双足的无力,并逐渐向双上肢及双下肢发展,同时可以伴有麻木感,病情严重时可以累及呼吸肌而导致呼吸困难,此时患者感到咳痰无力、气憋,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本病还常累及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出现面神经麻痹、说话声音嘶哑、饮水进食发呛;一部分患者有双手、双足的痛觉减退伴有肌肉疼痛。病情在1周内可以继续发展,4周后开始恢复。患者的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椎穿刺后脑脊液化验显示"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白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而细胞数在正常范围)。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有以下几点:①对症治疗。②支持疗法。③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激素也广泛应用于治疗本病,但副作用较多,应慎重使用。

5 疾病描述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当前我国和多数国家小儿最常见的急性周围神经病,该病以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程自限,大多会在数周内完全恢复,但严重者急性其可死于呼吸肌麻痹。

6 症状体征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居多。我国患儿常以空肠弯曲菌为前驱感染,故农村较城市多见,且夏秋季发病增多,病前可有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史。

1、运动障碍  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尤其下肢弛缓性瘫痪是本病的基本特征。两侧基本对称,以肢体近段货源段为主,或近、远段同时受累。瘫痪可能数天或数周内从下肢向上发展,但绝大多数的进行性加重不超过3—4周。最急者也可在起病24小时或稍长时间内出现严重肢体瘫痪,或/和呼吸肌麻痹,后者引起呼吸急促,声音低微和紫绀。

部分患者伴有对成活不对称颅神经麻痹,以核下性面瘫最常见,其次为外展等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当波及两侧后组颅神经(Ⅸ、Ⅹ、Ⅻ)时,患者呛咳、声音低哑、吞咽困难,口腔唾液积聚,很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并加重呼吸困难,危急生命。个别病理出现从上向下发展的瘫痪。

2、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症状相对轻微,很少有感觉缺失者,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痛和皮肤感觉过敏。由于惧怕牵拉神经根加重根痛,可有颈项强直,Kering征阳性。根痛和感觉过敏大多在数日内消失。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症状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多汗、便秘、不超过12—24小时的一过性尿潴留,血压轻度增高或心率紊乱等。

本病病程自限,肌肉瘫痪停止进展后数周内,大多数患儿肌力逐渐复原,3—6个月内完全恢复,但有10%—15%患儿遗留不同程度肌无力,1.7%—5%死于急性期呼吸肌麻痹。

7 疾病病因

GBS的病因虽不完全明了,但近年的相关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多数学者强调本病是一种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多种因素均能诱发本病,但以空肠弯曲菌等前驱感染为主要诱因。

1、感染因素  约2/3的GBS患者在前6周内有明显前驱感染史。病原体主要包括:

(1)空肠弯曲菌:是GBS最主要前驱感染病原体,在我国和日本、42%—76%的GBS患者血清中有该菌特异性抗体滴度增高,或有前该菌腹泻史。其中以Penner血清型O:19和O:41与本病发病关系最密切。已证实它们的菌体脂肪多数糖涎酸等终端结构,与周围神经表位的多种神经节苷脂如GM1、GD1a等存在类似分子结构,从而发生交叉免疫反应。该菌感染后,血清中同时被激发抗GM1、GD1a等抗神经节脂自身抗体,导致周围神经免疫性损伤。

(2)巨大一细胞病毒你占前驱感染第二位病原体,欧洲和北美地区多见,患者同时有抗该病毒特异性抗体和抗周围神经GM2抗体增高,致病机理也认为与两者某些抗原结构相互模拟有关。

(3)其他病原体:主席包括EB病毒、带状疱疹病毒、AIDS无和其他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等,致病机理与巨细胞病毒相似。

2、疫苗接种  仅少数GBS的发病与某种疫苗注射有关,主要是狂犬病毒疫苗(发生率1/1000)其他可能有麻疹疫苗、破伤风类霉素和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 发生率百万分之一)

3、免疫遗传因素 人群中虽经历相同病原体前驱感染,但仅有少数人发生GBS。从而推测存在遗传背景得个体,如特异的HLA表型携带者,受到外来刺激(如感染)后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破坏神经原纤维,导致本病的发生。

8 病理生理

周围神经束通常由十或数白根神经原纤维组成,其中大多数为有髓鞘原纤维。原纤维中心是骨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伸向远端的轴突,轴突外周紧裹由Schwann细胞胞膜同心圆似地围绕轴突旋转而形成的髓鞘。沿原纤维长轴,髓鞘被许多Ranvier结分割成长短相同的节段。相邻两个Ranvier结间的原纤维称结间段,每一结间短时记由一个Schwann而细胞的胞膜紧裹。

由于前驱感染中病原体种类差异和宿主免疫遗传因素影响,GBS患者周围神经可主要表现为髓鞘脱失、或轴索变形、或两者皆有。可主要损及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或同时损伤运动和感觉纤维,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临床和病理类型。当前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性炎症性脱髓性多发性神经炎(AIDP):在T细胞、补体和抗髓鞘抗体作用下,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原纤维同时受累,呈现多灶节段性髓鞘脱失,伴显著巨噬细胞核淋巴细胞浸润,轴色索先对完整。

(2)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结合免疫复合物(补体和特异性抗体)的巨噬细胞经Ranvier结?侵入运动神经原纤维的髓鞘和轴突间隙,共同对轴膜免疫性攻击,引起运动神经轴图瓦勒(Wallerian)样变性,病程初期髓鞘相对完整无损。

(3)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N):也是轴突Wallerian样变性为主,但同时波及运动和感觉神经原则纤维,病情大多严重,恢复缓慢。

(4)Miller—Fisher综合征(MFS):为GBS特征亚型,目前上缺点足够解病理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眼部肌肉麻痹和共济失调,无肢体瘫痪。患者血清抗GQ1b抗体增高,而支配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本体感觉通路和小脑神经元均富含此种神经节苷脂。

9 诊断检查

9.1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80%—90%的GBS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增高但白细胞计数和其他均正常,乃本病特征,然而,这种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一般要到起病后第2周才出现。

2、神经传导功能测试  以髓鞘脱失为病理改变者,如AIDP患者,主要呈现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延长和反应电位时程增宽,波幅减低不明显。

以轴索变性为主要病变者,如AMAN患者,主要呈现运动神经反应电位波幅显著减低,而AMASN则同时有运动和感觉神经电位波幅减低,传导速度基本正常。

9.2 诊断

凡具有急性或压急性起病的肢体软瘫、两侧基本对称,瘫痪进展不超过4周,起病时无发热、无传导束型感觉缺失和持续性尿潴留者,均应想到本病可能性,若证实脑脊液蛋白—稀薄分离和/或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即可确立本病诊断。

9.3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受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②肢体呈急性、对称性、进行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自下肢开始。③可同时侵及脑神经,严重时可侵及肋间肌、膈肌而导致呼吸无力或骤停。④早期可有肢体麻木、酸痛等感觉障碍。查体可有肌肉压痛,仅有轻微感觉减退。⑤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和相应的免疫功能异常。⑥肌电图检查可见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性征象及运动传导速度变慢。[1]

10 治疗方案

1、护理  本病虽缺少特效治疗,但病程自限,大多可望完全恢复,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护理措施,是顺利康复的关键。对瘫痪正在继续进展的患儿,原则都应住院观察。①保持呼吸道通常、勤翻身,防止坠积性肺炎或褥疮。②吞咽困难者要鼻饲,以防吸入性肺炎,③保证组两的水分、热量和电解质供应,④尽早对瘫痪肌群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恢复。

2、呼吸肌麻痹的抢救  呼吸肌麻痹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出现呼吸衰竭,或因咳嗽无力,及后组颅神经痹致咽喉分泌物积聚者,应及时作气管切或插管,比奥时使用呼吸机以保证有效通气或换气。

3、药物治疗  对病情进行性加重,尤其油壶系肌或后组颅神经麻痹者,可试用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400mg/(kg.d)连用5天。也有按2g/kg一次负荷剂量静脉滴注者,有效者24—48小时内可见麻痹不再进展,但也有不见效者,其总疗效与血浆置换相当。  多数专家认为皮质激素对本病治疗无效。

4.针灸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酌配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环跳、秩边、髀关、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解溪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亦可加用穴位注射。[1]

11 预后及预防

12 特别提示

1、对症治疗。最重要的是防止呼吸肌麻痹。重症患者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以机械呼吸机维持,并预防感染给以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这是减低病死率的关键。

2、支持疗法。加强营养,不能进食者要及早插鼻饲管,灌以牛奶、菜汤及高营养物质;还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运动以及步态训练,并配以针灸、按摩。

3、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较好,并且安全,副作用少,但是价格昂贵;激素也广泛应用于治疗本病,但副作用较多,应慎重使用。

[护理措施]

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1次,按摩局部骨隆突受压处,并注意翻身时避免推、拉、拖的动作,以免擦破皮肤。 睡气垫床,骨隆突处垫软枕或橡皮圈,以减轻局部受压。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出汗多时,及时擦洗,更换干净衣裤。 注意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每天热水泡脚,温水擦浴,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1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3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