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臑会 | ||
汉语拼音 | Naohui | ||
罗马拼音 | Naohui | ||
美国英译名 | Shoulder Meet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TE13 | |
日本 | 13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TR13 | |
富耶氏 | |||
德国 | 3E13 | ||
英国 | T13 | ||
美国 | TB13 |
臑会为经穴名(Nàohuì TE1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臑髎、臑交、膈窌。属手少阳三焦经[2]。臑会是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臑即上臂,会即交会,此穴在上臂经脉之交会之处,故名臑会[2]。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3 臑会穴的别名
膈窌(《针灸甲乙经》),臑髎(《针灸甲乙经》),臑交(《针灸大成》)。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臑会,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手阳明之络。
5 穴名解
臑即上臂,会即交会,此穴在上臂经脉之交会之处,故名臑会[2]。
臑,泛指肩下肘上。会,有会合、聚会之义。此穴在臑部,肩髎穴之下3寸,《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臑会……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按臑会之意,为三臑之会穴。如臂臑属手阳明,为手足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俞属手太阳,为手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会属手少阳,又为手足少阳及阳维之会,故治症广泛。[4]
6 特异性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
《针灸聚英》作手少阳、阳维之会,手阳明之络。
7 所属部位
上臂[5]
8 膈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臑会穴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6]。
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2]。
臑会穴位于肩髎与肘尖(尺骨鹰咀)连线上,肩髎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处[3]。
臑会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膈窌穴的取法
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2]。
前臂旋前,于肩头后侧肩髎直下3寸,与天井相直处取穴[7]。
10 膈窌穴穴位解剖
臑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肱深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及外侧头→桡神经→肱三头肌内侧头[2]。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肌支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并有中侧副动、静脉通过[3]。
11 膈窌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窌穴主治病证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及癫疾、目疾等[2]。
臑会穴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上肢麻痹等[3]。
臑会穴主治瘿气、瘰疬、上肢痹痛[8]。
臑会穴主治瘰疬,瘿气;目疾;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7]。
瘰疬瘿气,目疾,肩胛疼痛,腋下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1~1.5寸[7][8][3],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肩部[7],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方向放散[7]。
13.2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膈窌穴的配伍
臑会配天宗,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胛痛。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腠理气,臑会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痠重,腋急痛,肘难屈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项瘿气痛瘤,臂痛不能举,气肿痛。
《针灸大成》: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类经图翼》:主治肘臂气肿,酸痛无力不能举,项瘿气瘤,寒热,瘰疬。
16 参考资料
- ^ [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9.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8.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2.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4.
古籍中的膈窌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三焦经分寸歌
肘上一寸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消泺臂肘分肉端,臑会肩端前二寸,肩□臑上陷中看,天□肩井后一寸,天牖...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三焦经穴歌
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于天井清冷中,消泺臑会肩□穴,天□天牖经翳风,瘈脉颅息角耳门,和□上行...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三焦经循行歌
,清冷渊穴也,从清冷渊穴循臂臑外, 上肩消泺、臑会、肩□、天□穴,从天□穴而交出足少阳经之后,...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肩膊部
肩□ 臂臑(俱手阳明) 肩井(足少阳穴) 肩□ 臑会(俱手少阳穴)(见图三十二)%《医宗金鉴》清吴谦...
- 更多古籍中的膈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