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CT检查技术

目录

1 拼音

gān zāng CTjiǎn chá jì shù

2 操作名称

肝脏CT检查技术

3 适应证

肝脏CT检查技术适用于:

1.肝脏良、恶性肿瘤  肝癌、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

2.肝脏囊性占位病变  肝囊肿、多囊肝、包虫病。

3.肝脏炎性占位病变  肝脓肿、肝结核。

4.肝外伤。

5.肝硬化。

6.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8.肝先天异常。

9.其他  炎症、寄生虫病、弥漫性病变。

4 禁忌证

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含碘对比剂过敏。

5 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3.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检查前禁食4~6h。

4.检查前1h口服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液或水500~800ml,临上机前再服300ml,使造影剂充盈胃、中上腹部小肠。

5.如肠道内残留大量硫酸钡应在钡剂排尽后再做CT检查。

6.训练患者平静呼吸下屏气。

7.去除检查部位金属异物。

6 方法

1.做好检查前准备。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下缘。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扫描机架0°。

⑥扫描野(FOV):体部范围。

⑦扫描层厚:5~10mm。

⑧扫描间隔:5~10mm。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肝脏一般均需增强扫描。

①团注法非动态扫描:常用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mgI/ml)100ml,注完后从膈顶向肝下缘扫描。此法应用普遍。

②团注法动态扫描:注射开始后15~20s行连续快速扫描。可分两种:进床式动态扫描和同层动态扫描。前者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肝脏,层厚10mm,层距10mm,以发现病灶为目的。后者是在病灶内同一层面作快速连续扫描,以观察病灶的增强特点为目的,以利定性。

③血管造影CT:这是将CT与血管造影相结合、对肝脏小病灶检出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之一。可分两种:动脉造影CT和门脉造影CT。前者特异性略高于后者,而后者敏感性略高于前者。

A.动脉造影CT: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肝固有动脉内。把患者移到CT检查床上。常用30%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动脉,注射速度1~2ml/s,每次注射10~15ml,注射开始后第5s行动态扫描。每4层为一组,然后停顿10s,让患者呼吸。按此方法进行第2、3组扫描,直至全肝扫描结束,造影剂总量50~70ml。

B.门脉造影CT: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置于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内。常用60%造影剂通过导管团注法注入动脉内,注射开始后20~25s(相当于门静脉期)行动态扫描,扫描方法同动脉造影CT,造影剂总量150~170ml。

C.延迟CT:此方法有助于提高肝脏病灶检出率。静脉内注射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型造影剂(300mgI/ml)150~180ml,约4~6h后行全肝常规扫描。

④碘脂造影剂增强CT:此方法可提高肝脏病灶检出率。根据不同给药途径选择不同造影剂。A.静脉法:EOE-13,剂量0.25~0.3ml/kg,用5%葡萄糖盐水100ml稀释,静脉缓慢滴注20~60min后行全肝常规扫描。B.动脉法:碘化油经肝动脉注入后5~7d行全肝常规扫描。

(3)螺旋扫描:此方法可提高肝脏病灶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层厚5~8mm,层距4mm,螺距1.0。团注法注射开始后30s行动脉期螺旋扫描,60s行门脉期螺旋扫描。扫描时嘱患者在平静呼吸下屏气。

3.摄片要求

(1)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平扫以及增强图像。

(2)图像显示采用软组织窗,窗位L30~60HU,窗宽W200~400HU。

(3)测量病灶层面CT值及大小,必要时测量病灶层面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

7 注意事项

1.检查前1周内不服重金属药物,如1周内曾进行过胃肠道钡餐造影者,则于检查前先行腹部透视,确认腹腔内无钡剂残留。

2.应注意扫描检查以外部位的防护屏蔽。

3.增强扫描后,病人应留观15min左右,以观察有无迟发过敏反应。

4.由扫描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并签名。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