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性精神病

目录

1 拼音

gǎn yìng xìng jīng shén bìng

2 英文参考

Induced psychosis

3 概述

感应性妄想性精神障碍即感应性精神病(induced psychosis),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并明显妨碍病人的社会功能,往往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长期相处密切接触的亲属或挚友中,如母女、姐妹、或夫妻和师生等。一般为两例患者,其精神症状极为相似,1例患者为原发者,另1例为被感应者,故Lasegue和Falret以“二联性精神病”(folie à deux)的名称首先作了报道(1877)。偶有报道可超过两例患者,称作三联性精神病(folie à trois)或四联性精神病(folie à quatre)等。感应性精神病为Lehman于1883年提出的(于清汉,1985)。

关于感应性精神病的分类学问题,国际上看法也不全一致。ICD-10分类中将感应性妄想性障碍列入“精神分裂症,分裂型(schizotypal)障碍及妄想性障碍”一大类。在CCMD-2-R中,接近ICD-10的分类,在“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一大类中,列出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一栏,感应性精神障碍为其中一条。还有的分类列入“非典型精神障碍”中。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病因不十分明确,相关发病因素有: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关系;文化和环境因素;患者病前个性特点和遗传素质。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临床主要特点为:①原发病例或感应者与继发病例或被感应者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故又称为二联性精神病。②“感应”或“分享”的主要精神病性症状是妄想,内容怪异。③原发病例的诊断多为精神分裂症,但也可以是偏执性障碍或有精神病性特征的心境障碍。④继发病例除妄想外,行为通常无明显异常或怪异,病情也不如原发病例严重。⑤当首先发病者的症状消失,或将受感应者与之分离后,则后者的妄想可以很快随之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治疗首先将患者与原发病例分开,即将双方隔离,转换环境,避免互相影响,防止妄想加剧,患者的妄想便可很快或逐渐消失。原发病例的治疗则视其诊断而定。有兴奋激动的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治疗,必要时采用电抽搐治疗。

原发者往往为慢性过程,病程有迁延趋势。被感应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6~12个月)。当原发者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亦可逐渐痊愈。若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被感应者症状可随之减轻或消失。总的来讲,预后良好,不遗留人格改变或精神衰退。

作为家属亲友须注意的是,不要过多看望而干扰他的休息;无须出于好心而提及事情的经过及看法;不要没完没了的开导;尽量避免与事件有关的人与患者接触,减少或避免对事件的联想。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让患者感悟和休息。若有寻死轻生、害人等危险意念,急送专科医生就诊或住院,至关重要。

4 疾病名称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5 英文名称

induced delusional disorder

6 别名

allopsychosis;感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障碍

7 分类

精神科 > 心因性精神障碍

8 ICD号

F24

9 流行病学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以女性较多见,现已少见。目前尚无详细的统计学资料。

10 病因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病因不十分明确,相关发病因素有: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关系;文化和环境因素;患者病前个性特点和遗传素质。

11 发病机制

11.1 关于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关系

大家公认,原发者和被感应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表现不寻常的密切人际关系,互相关怀,同情体贴,相亲相爱,甚至相依为命,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两例患者不仅有共同的生活体验背景,而且还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原发者多为年龄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有较好的智慧,并具有坚强的人格特征。被感应者则处于顺从和依赖的位置,因而易被感应引起共鸣,在其心目中,原发者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尊严。

11.2 文化和环境因素

被感应者的文化程度多偏低,两者共处的环境与外界交通阻隔且为偏僻地区,因之文化科普知识难以传人,有的还保留某些迷信观念。

11.3 病前个性特点

被感应者表现个性内向,具有脆弱性或易感素质,也可能有人格异常倾向。

11.4 遗传素质

总的来讲遗传成分不太明显。但某些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病例提示,被感应者的家属成员中可有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病史,约占1/3。

12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临床表现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是受精神病人感应而产生的精神病,以系统妄想为突出症状,并明显妨碍病人的社会功能。临床主要特点为:

①原发病例或感应者与继发病例或被感应者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如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或挚友(如母女、姐妹、夫妻、师生等)之间,偶尔可为主仆关系。故又称为二联性精神病。

②“感应”或“分享”的主要精神病性症状是妄想,内容怪异。当处于支配地位和有威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时,由于双方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受感应的一方接受其病态思想影响,二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内容,被感应者多为女性,文化程度低,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里,与外界少交往,具有顺从、依赖的人格特点。

③原发病例的诊断多为精神分裂症,但也可以是偏执性障碍或有精神病性特征的心境障碍。

④继发病例除妄想外,行为通常无明显异常或怪异,病情也不如原发病例严重。

⑤当首先发病者的症状消失,或将受感应者与之分离后,则后者的妄想可以很快随之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妄想常具有可能性,内容不荒谬,容易被人理解,谈吐也大致合乎逻辑,而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离奇;以被害多见,如被追踪、被监视等。也可见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或鬼神附体妄想。妄想较固定,且常支配患者的行为,并伴有相应的情绪流露。少数患者在妄想的背景上,可出现片断幻听,但很少见。偶尔可见有短时间的运动性兴奋、癔症样痉挛发作或异常行为。

感应性精神病不包括偶然、同时或先后发病,但彼此没有明显影响的病例。感应性精神病属于心因性精神障碍范畴,颇为少见。

13 实验室检查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其他病症的阳性结果。

14 辅助检查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目前尚无特异性辅助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其他病症,辅助实验室检查显示其他病症的阳性结果。

15 诊断

1.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患者,病前与具有妄想症状的一例原发患者长期生活,两者关系互为亲属或密友,且同情体贴,极易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2.临床症状以较系统的妄想为主,该人的妄想内容与患妄想者的患者的内容基本类似,并影响到社会功能。

3.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患者生活在相对隔绝或封闭的家庭环境中,与外界极少接触。患者对原发者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原发者处权威地位,患者具有驯服、依赖等人格特点。

4.病程多为慢性,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患者与原发者分开后,症状有缓解趋势。

5.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偶尔一位存在妄想症状的精神病人,可导致多个与之长期相处、关系密切的亲人发生类似病症。

16 鉴别诊断

16.1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本病多有前驱症状,妄想多不系统,内容荒诞离奇,且有泛化现象;思维和行动之间不协调。病程有迁延倾向,可残留人格缺损。

16.2 偏执性精神病

起病无任何诱因,妄想虽较系统但无原发者的影响,且内容距现实较远,预后欠佳。

16.3 癔症集体发作

可有原发者和继发者先后起病,但原发者不占优势位置,且患者之间相处环境不那么密切;临床症状极少有系统妄想。往往是意识障碍、痉挛发作、转换性症状等多样化表现。集体发作例数较多。病程短暂,有反复发作病程,对暗示治疗有较好效果。

16.4 物质滥用

在这些患者中有时可见类似感应性症状,但从物质滥用史中可作鉴别,系统妄想少见。

17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治疗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治疗首先将患者与原发病例分开,即将双方隔离,转换环境,避免互相影响,防止妄想加剧,患者的妄想便可很快或逐渐消失。原发病例的治疗则视其诊断而定。有兴奋激动的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治疗,必要时采用电抽搐治疗。

1.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开来,防止相互影响,症状可自行缓解。

2.若症状在1~2周内未见好转,针对妄想内容可选用适宜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不宜过大。

3.考虑到发病因素,对患者家庭成员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在环境方面也要适当安排,鼓励患者参加某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消除环境隔离状态。

18 预后

原发者往往为慢性过程,病程有迁延趋势。被感应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6~12个月)。当原发者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亦可逐渐痊愈。若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被感应者症状可随之减轻或消失。总的来讲,预后良好,不遗留人格改变或精神衰退。

19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的预防

作为家属亲友须注意的是,不要过多看望而干扰他的休息;无须出于好心而提及事情的经过及看法;不要没完没了的开导;尽量避免与事件有关的人与患者接触,减少或避免对事件的联想。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让患者感悟和休息。若有寻死轻生、害人等危险意念,急送专科医生就诊或住院,至关重要。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