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头痛

目录

1 拼音

gān yáng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liver ya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肝阳头痛为病证名[1]。属内伤头痛。即头痛·肝阳上亢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liver yang[2]) 。指肝阳上扰,以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2]。常见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眼原性头痛等疾患[2]

4 肝阳头痛的病因病机

肝阳上扰所致的头痛[2]。《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

5 肝阳头痛的症状

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3][3]

《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

6 证候分析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盛之象。[3]

7 肝阳头痛的治疗

7.1 治法

平肝潜阳[3]

7.2 肝阳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3]。《医醇賸义·诸痛》:“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息风火。”用羚羊角汤、龙胆泻肝汤等方[3]

可用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另再加入牡蛎、龙骨加强重镇潜阳之功。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若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治宜清肝泄火,上方可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等。[3]

7.3 肝阳头痛的针灸治疗

7.3.1 方一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方义:旨在平肝。

随证配穴:胁痛、口苦-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2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7.3.2 方二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4]。肝阳上亢者加太冲、三阴交[4]

7.3.3 方三

[5]

治法:平肝降逆,熄风止痛。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悬颅、颔厌、风池、太冲、丘墟、阿是穴。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肝阳上亢,多挟少阳风热循经上犯,因而头痛多偏于额角。故近部取悬颅、颔厌、风池、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气,有清热、熄风、镇痛的作用。远部取太冲、丘墟,以平肝潜阳。

7.4 肝阳头痛的推拿治疗

[6]

选穴:印堂、上星、神庭、阳白、风池、肩井、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上星、神庭穴,往返5~6遍。按揉阳白穴,2~3分钟。用拿法轻拿风池、肩井穴各1分钟。用指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每穴约1分钟。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胆经循行部位交替操作,各操作20次。

7.5 肝阳头痛的艾灸治疗

[7]

选穴:头维、太溪、太冲、涌泉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时可保健施灸。

8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7][8])为病证名[9]。亦称头疼[9]。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9]。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9]。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9]。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9]。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9]。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9]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9]

详见头痛条。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8-20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0.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94.
  6. ^ [6]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