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漆

目录

1 拼音

gān qī

2 英文参考

lacca sinica exsiccata[朗道汉英字典]

true lacquertree dried lacqu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esina Toxicodendr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lacqu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干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干漆又名漆渣、渣底、漆脚、漆底、漆宰、黑干漆、续命筒。为漆树科植物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Barkl. 的树脂经加工的干燥品[2]。本品为漆树科植物漆树树脂加工后的干燥品。其化学成分干漆是生漆中的漆酚在虫漆酶的作用下,经空气氧化而生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杀虫之功效[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esina Toxicodend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dried lacqu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漆渣、漆脚[3]

7 来源及产地

漆树科植物漆树Toxicodendron vemicifluum (Stokes) F.A. Barkl.树脂的干燥品[3]

8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入肝、脾经[3]

9 功能主治

破瘀,消积,杀虫。治妇女经闭,癥瘕,瘀血疼痛,风湿寒痹,虫积腹痛[3]

10 用法用量

内服:炒至烟尽后入丸、散用,一次量0.09~0.15g[3]

11 使用注意

体虚胃弱、漆过敏患者及孕妇均忌服。未干燥的漆液称生漆,其毒更烈,一般不用[3]

12 化学成分

生漆含漆酚(Urushiol)约80%及少量氢化漆酚、虫漆酶和树胶等。漆酚在虫漆酶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氧变成黑色树脂状物质,则为干漆[3]

13 药理作用

干漆可解痉。干漆小剂量强心,大剂量抑制心脏,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干漆炭可止血。漆酚可引起漆性皮炎。漆酚急性毒性表现为中枢神经损害[3]

14 干漆中毒

干漆的化学成分干漆是生漆中的漆酚在虫漆酶的作用下,经空气氧化而生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杀虫之功效[3]

干漆炮制不当内服、过敏体质或皮肤直接接触生漆可发生中毒。

14.1 不良反应机制

漆树酸钠对家兔致死量为6.67mg/kg。本品内服入丸散常用量0.06~1.08,不入煎剂。漆树的根茎叶和未成熟果实均含有毒树脂,常引起中毒及漆性皮炎。其所含的酚类为有毒成分,0.001mg的纯漆酚对生漆敏感者可引起皮炎,氢化漆酚0.1mg可引起皮炎。炮制不当内服、过敏体质或皮肤直接接触生漆可发生中毒。[3]

14.2 临床表现

过敏者皮肤接触可出现红肿、痒痛、丘疹或疱疹,肛门、会阴部皮肤亦可发生丘疹,奇痒。误服者可产生口腔炎、溃疡、流涎、呕吐、腹泻等,严重者产生中毒性肾病。[3]

14.3 治疗

干漆中毒的治疗要点为[4]

1.出现接触性皮炎,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阿司咪唑等,必要时也可给予糖皮质激素。

2.适量补液,给予5%葡萄糖液500ml加入维生素C 2.5g静滴。

3.其他:对症治疗。

15 干漆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干漆

Ganqi

TOXICODENDRI RESINA

15.2 来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F.A. Barkl.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一般收集盛漆器具底留下的漆渣,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黑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有蜂窝状细小孔洞或呈颗粒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具特殊臭气。

15.4 鉴别

(1)取本品一小块,置瓷蒸发皿中,点火即燃烧,产生罴烟并发出强烈漆臭。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醇l0ml,置热水浴中加热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I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墨绿色。

15.5 干漆饮片

15.5.1 炮制

取干漆,置火上烧枯;或砸成小块,置锅中炒至焦枯黑烟尽,取出,放凉。

15.5.2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脾经。

15.5.3 功能与主治

破瘀通经,消积杀虫。用于瘀血经闭,瘸瘕积聚,虫积腹痛。

15.5.4 用法与用量

2~5g。

15.5.5 注意

孕妇及对漆过敏者禁用。

15.5.6 贮藏

密闭保存,防火。

15.6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9.
  4. ^ [4]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6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