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解毒丹

目录

1 拼音

gān lù jiě dú dān

2 概述

甘露解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其组成为飞滑石15g、淡黄芩10g、绵茵陈11g、石菖蒲6g、川贝母5g、木通5g、藿香4g、连翘4g、白蔻仁4g、薄荷4g、射干4g。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湿温时疫。

该方剂具有强大而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钩端螺旋体、伤寒杆菌等具有很强的抑杀作用,同时有具保肝利胆、抑制肠痉挛以及解热镇痛作用,所以对上述4种适应证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应注意木通不可应用太久,剂量不宜过大,以防引起中药性肾病。[1]

3 方名

甘露解毒丹

4 别名

普济解毒丹

5 组成

飞滑石15g、淡黄芩10g、绵茵陈11g、石菖蒲6g、川贝母5g、木通5g、藿香4g、连翘4g、白蔻仁4g、薄荷4g、射干4g。[2]

6 用法

生晒研末,每服9g,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2]

7 功用主治

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2]

8 方解

本方主治湿温、疫毒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则身热肢酸倦怠;热毒上攻,则咽颐肿痛而渴;热为湿遏,不得发越,则郁而为黄;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淋浊、泄泻。观其舌质不绛,舌苔或白或腻或黄,知邪仍在气分,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法。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3药为君,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诸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事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调畅,诸症自除。[2]

9 运用

[2]

1.此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剂,应用比较广泛。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以清泄湿热;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咽。

10 现代适应证

[2]

适应证:适用于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

10.1 肠伤寒

伤寒是由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传染病,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再经肠黏膜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初期菌血症,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组织中增殖后再次人血形成二次菌血症,然后经血流或胆道进入胆囊,再由胆囊排入肠道与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使淋巴结增生,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长期感染以及发热消耗,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损伤。主要病变在小肠,以回肠壁病变最重,淋巴滤泡肿胀,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严重者可穿孔,肝、肾、脾、骨髓也可浸润。伤寒内毒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腹泻、便血、贫血。白细胞减少时,可并发肝炎或心肌炎、肾炎、肺炎等。副伤寒与伤寒发病机理几乎相同,是由副伤寒杆菌感染所致,临床症状也较伤寒轻。

10.2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大多是由肝炎病毒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常见的有甲、乙、丙、丁、戊、己、庚7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但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也可感染。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是病毒直接损伤肝脏,但大多数认为是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二者共同作用导致肝细胞肿胀、坏死;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肝细胞肿胀压迫胆小管使胆小管内胆栓形成,肿胀的肝细胞还可压迫胆管使胆汁淤积,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及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均可引起黄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厌油腻、黄疸和肝脏肿大。

10.3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接触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钩体经皮肤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液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群,即为钩体败血症。之后钩体广泛侵入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毒素与器官组织相互作用以及多种细胞因子进行参与造成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功能紊乱。此时肝脏细胞变性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汁淤积;肾脏可出现间质水肿、肾小管退行性变,严重者出现肾小管缺血性坏死;肺部广泛点状出血,严重者呈肝样实变;脑细胞、骨髓等其他器官也出现相应病理改变;钩体病后期则主要是机体变态反应所致损伤。临床据侵犯器官部位、多少、程度、时间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分感染中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10.4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或细菌性炎症。胆道感染与胆石症互为因果关系,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胆囊管梗阻,胆囊肿大,压力升高,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进一步发展为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如果反复发作,胆囊中脓液进入胆管和胰腺管可引起胆囊炎或胰腺炎,也可引起胆囊穿孔,或穿破到十二指肠等器官形成胆囊胃肠道内瘘。

11 药理作用

[3]

11.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茵陈挥发油对石膏样毛癣菌等许多真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ECHO11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高浓度茵陈煎剂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茵陈煎剂及挥发油对猪蛔虫、人蛔虫也有麻痹作用。黄芩除对茵陈所抑制的绝大多数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钩端螺旋体、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副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还有抑杀作用;对流感病毒及HIV也有抑制作用;同时黄芩能消除耐药菌质粒,防止耐药菌产生,并有拮抗细菌内、外毒素作用。10%滑石可抑制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臣药石菖蒲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50%浓度时能杀死猪蛔虫。藿香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除对茵陈所抑制的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以及许兰黄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低浓度抑制之、高浓度杀灭之;藿香酮类物质还有抗病毒作用。白豆蔻能增强链霉素的抗结核杆菌作用,木通醇浸液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黄色毛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佐药射干乙醇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除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的作用外,对大部分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薄荷也具有十分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除对茵陈所抑制的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表皮葡萄球菌、支气管包特菌、黄细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结核杆菌、甲型链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青霉菌属、曲霉菌、小孢子菌属、喙孢属菌和壳球孢属等多种真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驱虫作用;薄荷煎剂对ECHO11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连翘也是一种十分广谱的抗菌中药,除对茵陈所抑制的大部分细菌较敏感外,对绿色链球菌、各种副伤寒杆菌、鼠疫杆菌、结核杆菌、奇异变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上述大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及滴虫也有抑制作用。贝母也有抗菌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各味中药均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中藿香、茵陈、黄芩、连翘、薄荷都能广谱抗病原微生物。

11.2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君药茵陈煎剂及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及黄酮成分能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样变及坏死程度,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性;茵陈煎剂可使肝细胞微粒体中的P450含量增加,具有诱导肝药酶的作用;茵陈还能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减少葡萄糖醛酸分解,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此外茵陈中还有锌、锰等微量元素,而锌参与200多种酶的合成,锌、锰能直接参与机体的核酸、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茵陈能有效地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促进肝细胞再生,茵陈煎剂、水提取物以及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其有效成分是茵陈香豆酸(A、B),6,7-二甲氧基香豆素、黄酮、色原酮等10多种成分,这些成分能收缩胆管、收缩胆囊,加速胆汁排泄,羟乙基苯乙酮还能增加胆汁中胆酸、胆固醇的分泌。黄芩的水提取物及黄芩素、黄芩苷类均有较广泛的利尿作用,这更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黄芩煎剂、黄芩素、黄芩苷均可促进胆汁排泄,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特别是对暴发型肝炎,预先口服黄芩有保护效果;黄芩茎叶总黄酮灌胃可增加肝匀浆中GSH-Px的活性,明显降低LPO的含量;千层纸素A、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等均能抑制氧化亚铁和抗坏血酸的混合物激活的肝脂质过氧化物作用,黄芩酮对NADPH-ADP引起的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臣药木通有强大的利尿作用,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佐药连翘能减轻肝细胞坏死、变性,促进肝糖元、核糖核酸合成。射干所含杧果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鸢尾苷有利尿作用,可进一步加强胆红素的排泄。薄荷注射液也能减轻肝细胞变性,降低ALT、AST;薄荷醇、薄荷酮均有利胆作用,其中薄荷醇口服可使胆汁排出量比未服药前增加4倍。

由此可见,该方剂能保护肝脏,促进胆汁排泄及胆红素代谢。

11.3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茵陈煎剂和醇浸剂对胃肠道有轻度兴奋作用,而水浸剂则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对回肠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明显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臣药石菖蒲煎剂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肠异常发酵,弛缓胃肠平滑肌痉挛,对氯化钡、乙酰胆碱、5-HT、组胺诱发的肠痉挛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藿香含挥发油可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白豆蔻煎剂可使胃黏膜血流量增加,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胃黏膜SOD,降低LPO,从而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佐药连翘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具有明显的镇吐作用。射干对胃溃疡有保护作用,对蓖麻油所致腹泻有抑制作用。贝母碱可对抗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所致肠管痉挛,与罂粟碱的解痉作用类似。薄荷及其有效成分均有解痉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对乙酰胆碱、组胺等所致回肠收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健胃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绝大部分药味能抑制肠痉挛,这对肠伤寒腹痛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11.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茵陈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同时拮抗细胞内Ca2+超载,减轻因Ca2+超载引起的细胞损伤。黄芩及黄芩苷、黄芩素均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明显降低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水肿,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抑制LPO生成。佐药连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佐药射干对炎症的早期及晚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所含1,4-苯醌是抗氧化剂和炎症抑制剂,其所含杧果苷也是有效的抗炎剂,对炎症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薄荷所含8种儿茶萘酚酸均是有效的抗炎剂,抑制3α-羟胆固醇脱氢酶,使氢化可的松生成增多,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11.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茵陈可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茵陈中的咖啡酸有提高白细胞数目的作用,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茵栀黄注射液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诱生干扰素;复方茵夏兰汤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T细胞ANAE活性,并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黄芩所含黄芩苷对巨噬细胞有双相调节作用,低剂量时可显著增强其功能,高剂量则抑制之,对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剂量时促进之,高剂量时则抑制之,并能增加脾脏单核细胞中cAMP含量,对红细胞免疫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在细胞免疫方面黄芩苷能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佐药连翘具有抗过敏作用。射干对白血病P388淋巴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

11.6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茵陈所含蒿属香豆素水悬剂具有明显降温作用,作用强弱与剂量呈正相关,降温幅度随剂量加大而延长,对伤寒杆菌苗致热也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同时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又有镇静、镇痛作用。黄芩及黄芩汤对伤寒菌苗所致发热有解热作用,且效果显著,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同时黄芩苷能缩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体积,使髓过氧化酶活性表达显著降低,抑制细胞钙离子超载。臣药石菖蒲煎剂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其提取物β-细辛脑对正常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脑电活动均有抑制作用,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同时β-细辛脑还有抗惊厥作用;石菖蒲挥发油及其所含β-细辛脑还有促进学习和记忆的功能。佐药连翘具有抑制呕吐中枢的作用。射干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能抑制体温升高。薄荷可抗头痛、神经痛,止痒;少量薄荷内服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通过末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具有发汗解热作用,同时薄荷油对神经肌肉有轻度箭毒样作用。

11.7 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茵陈水浸液、挥发油通过影响中枢而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蒿属香豆素可抑制交感神经、5-HT、组胺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方式与硝酸甘油相似;同时茵陈可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动脉粥样硬化。黄芩的多种制剂、多种给药途径均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血管,刺激血管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有关;黄芩所含多种黄酮还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凝作用,以及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同时黄芩还能通过抗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黄芩苷还具有利尿作用,从而可有力降低心脏前负荷。臣药石菖蒲所含β-细辛醚能扩张冠状动脉,拮抗乌头碱、肾上腺素和氧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同时有减慢心率的作用。关木通煎剂有强心作用,此作用与洋地黄类似,(0.5~2)g/kg煎剂可使兔血压先上升继而降低;关木通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可进一步降低心脏前负荷。连翘水提物连翘苷及连翘苷元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此作用与扩张血管、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有关;同时对内毒素休克连翘又有升压作用,保持血管张力而维持血压。川贝母碱可扩张外围血管,具有降血压作用。薄荷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对外周血管有一致的降压作用。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41.
  2. ^ [2]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38.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38-54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