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评定

目录

1 拼音

gǎn jué píng dìng

2 概述

感觉分为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大类,其中躯体感觉是康复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根据感受器对于刺激的反应或感受器所在的部位不同,躯体感觉又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

3 操作名称

感觉评定

4 适应证

感觉评定适应证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如脑血管意外后、脊髓损伤或病变等。

2.周围神经病变  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

3.外伤  如切割伤、压砸伤、撕裂伤、烧伤等。

4.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  糖尿病、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

5 禁忌证

意识丧失者。

6 准备

大头针、棉签、试管、音叉、双脚规、各种小物品(如铅笔、小刀、橡皮)等。

7 方法

7.1 1.浅感觉检查

脊髓节段性感觉支配及其体表检查部位见表1。

(1)触觉检查:患者闭目,评定者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的皮肤,让患者回答有无一种轻痒的感觉或让患者数所触次数。检查四肢时,刺激的走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2)痛觉检查:患者闭目。评定者用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患者的皮肤,先在患者正常皮肤区域用针尖刺激数下,让患者感受正常刺激的感觉,然后让患者立即陈述具体的感受及部位并与健侧比较。对痛觉麻木的患者检查要从障碍部位向正常部位逐步移行,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部位向障碍部位逐渐移行。

(3)温度觉检查:患者闭目。评定者用盛有热水(40~45℃)及冷水(5~10℃)的试管交替接触患者的皮肤,让患者回答自己的感受(冷或热)。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s为宜。

多种疾病都有痛、温、触觉的丧失或减退,如脑血管意外后、脊髓损伤等。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雷诺病、束性脊髓病等常出现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7.2 2.深感觉(本体感觉)检查

(1)关节觉:关节觉是指对关节所处的角度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其中包括关节对被动运动的运动觉和位置觉,临床上通常将两者结合起来检查。

①位置觉:患者闭目,评定者将其肢体放置在某种位置上,让患者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或让另一侧肢体模仿出相同的角度。

②运动觉:患者闭目,评定者被动活动患者四肢,让患者说出肢体运动的方向。如评定者用示指或拇指轻持患者的手指或足趾两侧作被动伸或屈的动作(约5(左右),让患者闭目回答“向上”或“向下”。感觉不清楚时,可加大活动幅度或再查较大的关节。

(2)震动觉:评定者用128Hz的音叉柄端置于患者肢体的骨隆起处。检查时常选择的骨隆起部位有:胸骨、锁骨、肩峰、鹰嘴、尺桡骨茎突、腕关节、棘突、髂前上嵴、股骨粗隆、腓骨小头及内、外踝等。询问患者有无震动的感觉,并注意感受的时间。正常人有共鸣性震动感。

关节觉障碍见于脊髓后索病损;震动觉障碍见于脊髓后索损害。本体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协调障碍,即运动失调。由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运动失调以脊髓结核、多发性神经炎多见。

7.3 3.复合感觉检查

复合感觉是大脑皮质(顶叶)对各种感觉刺激整合的结果,因此,必须在深、浅感觉均正常的前题下,复合感觉检查才有意义。

(1)两点辨别觉检查:患者闭目,评定者用分开的两脚规刺激皮肤两点,若患者有两点感觉,再缩小两脚规的距离,直到患者感觉为一点为止,测出两点间最小的距离。

身体各部位对两点辨别感觉灵敏度不同,以舌尖、鼻端、手指最明显,四肢近端和躯干最差。正常上臂及大腿两点最小距离为75mm;背部为40~50mm;前胸40mm;手背、足背为30mm;手掌、足底为15~20mm;指尖最敏感,为3~6mm。

(2)图形觉:患者闭目,评定者用铅笔或火柴棒在其皮肤上写数字或画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询问患者能否辨别。

(3)实体觉检查:实体觉检查是测试手对实物的大小、形状、性质的识别能力。检查时患者闭目,评定者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放置于患者手中(如火柴盒、小刀、铅笔、橡皮、手表等)。让患者抚摩后,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大小及形状等。检查时应先测患侧。

触觉正常而两点分辨觉障碍见于额叶疾患;图形觉功能障碍见于脑皮质病变;实体觉功能障碍提示丘脑水平以上的病变。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和神经炎患者常有复合感觉障碍。

8 注意事项

1.检查感觉功能时,患者必须意识清晰。

2.如患者意识欠佳又必须检查时,则只粗略地观察患者对刺激引起的反应,以估计患者感觉功能的状态,如呻吟、面部出现痛苦表情或回缩受刺激的肢体。

3.检查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合作。

4.检查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

5.如有感觉障碍,应注意感觉障碍的类型和范围。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