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

目录

1 拼音

gān jú

2 英文参考

a camomile[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甘菊

甘菊为中药名,出自《抱朴子》,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菊花的别名[1]

3.1 别名

滁菊、杭菊、甘菊[2]

3.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2]。主产安徽、浙江、河南[2]

3.3 性味归经

甘、苦,凉[2]。入肺、肝经[2]

3.4 功能主治

功在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2]。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昏,眩晕,目赤,高血压病,疔疮,肿毒[2]

3.5 用法用量

煎服:6~15g[2]。或泡茶,或入丸、散[2]。外用:捣敷,或煎汤洗[2]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含龙脑,还有樟脑、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等[2]。另含菊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刺槐苷、芹菜素及其鼠李糖苷、百里香酚、胆碱、水苏碱等[2]

3.7 药理作用

菊花制剂对离体兔心、在位狗心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对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疗效[2]。浸膏可使小鼠毛细血管抵抗力增强[2]。菊花能抗氧化,延缓衰老;对大鼠血清胆固醇升高有改善作用;还可抗诱变[2]。菊花尚有中枢镇静和解热作用[2]。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痢疾、变形、伤寒及大肠等杆菌有抑制作用[2]。菊花还能抗病毒,抑制疟原虫[2]

4 《中华本草》·甘菊

4.1 拼音名

Gān Jú

4.2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甘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crinia discoidea (Ledeb.) Poljak.[Pyrethrum discoideum Ledeb.]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4.3 原形态

小甘菊 二年生或多所生草本,高5-20cm。茎直立或斜生,被灰白色绵毛。叶柄长,基部扩大;叶片矩圆形或卵形,长3-4cm,宽1-1.5cm,羽状深裂,裂片2-5对,每个裂片又2-5浅裂或深裂,先端小裂片卵形或宽条形,先端钝或渐尖,全部叶片被灰白色绵毛至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长4-16cm的梗上;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或几无毛;总苞片3-4层,草质,外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边缘几无膜质,内层总苞片短于外层的一倍半,条状矩圆形,边缘宽膜质;花托明显凸出,锥状球形;花黄色,全部筒状,具5齿裂。瘦果长1.8-2.2mm,无毛,具5条从肋,先端具长约1mm的膜质小冠,小冠,小冠5浅裂。花、果期4-9月。

4.4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多砾石的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新疆及西藏等地。

4.5 性状

性状鉴别 主根细。茎自基部分枝,被白色绵毛。叶灰绿色,叶片长圆形或卵形,长2-4cm,宽1-1.5cm,二回羽状深裂,先端裂片卵形至宽线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叶柄长,基部扩大。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至几无毛;总苞片草质;花托凸起,锥状球形;花黄棕色,气香,味微苦、涩。

4.6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4.7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主湿热黄疸

4.8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4g。

4.9 摘录

《中华本草》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