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霍乱

目录

1 拼音

gàn huò luàn

2 英文参考

dry choler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干霍乱为病名[1]。俗称绞肠痧[2]、搅肠痧[2]、斑痧[2]、乌痧胀[2]。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2]。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2]。本病除内服药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2]。其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脘闷难忍[2]。由于饮食先伤脾胃,重感秽浊之气,邪阻中焦,升降之气窒塞,上下不通,故发为干霍乱,乃霍乱中之严重证候[2]

4 干霍乱的症状

卒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四肢厥冷。头汗出,脉象沉伏[2]

5 证候分析

暑令秽浊疫疠之气,壅遏中焦,气机窒塞,升降格拒,上下不通,故腹痛而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浊邪壅闭,热格于上,则烦躁闷乱。阳气不能宣通,复因腹部剧痛,故面色青惨而头汗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2]

6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

霍乱证型分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三类。寒、热霍乱,皆以吐泻交作为主证,但寒霍乱之吐泻较缓,以吐泻物不甚臭秽,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微弱为辨证特点;而热霍乱之吐泻较急,以呕吐如喷,吐泻物臭秽难闻,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脉象濡数为辨证特点;干霍乱,是以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烦躁闷乱为辨证特点。三类证型,各有特征,临床是不难分辨的。[2]

7 治法

辟秽解浊,利气宣壅[2]

8 干霍乱的方药治疗

玉枢丹[备注]玉枢丹(《是斋百一选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为主方。方中山慈姑、雄黄、五倍子辟秽解浊,麝香通窍开闭;续随子、大戟泻下逐邪。因邪气过盛,可先用烧盐方[备注]烧盐探吐法(《医方集解》):单用烧盐熟水调饮,以指探吐。探吐,一经吐出,不仅烦躁闷乱之症可减,而使下窍宣畅,二便自然通利,并可口服行军散[备注]行军散(《霍乱论》):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雄黄、火硝、金箔或红灵丹[备注]红灵丹(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朱砂、麝香、银硝、礞石、雄黄、硼砂、冰片一至三分,亦可以搐鼻取嚏,以辟秽解毒,通闭开窍。还可采用针刺十宣、委中出血以及刮痧等法,以通脉开窍,引邪外出;或用吴萸、青盐各两许,略研,炒热,用布裹之,熨脐下,以温通阳气。如汤药可进,而仍欲泻不出者,可用厚朴汤[备注]厚朴汤(《苏沈良方》):高良姜、厚朴、朴硝、大黄、槟榔、枳壳为主方。方中良姜、厚朴以温中破满;朴硝、大黄、槟榔、枳实以泻下通便。如吐泻畅通,病势已减者,可用藿香正气散以善其后。[2]

9 霍乱的预防

霍乱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属于时令疾病,其主要成因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内外合邪,壅滞中焦,引起脾胃功能紊乱。脾陷胃逆,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挥霍撩乱而为病。因此,预防本病,必须外避时邪,内慎饮食,真正作到起居谨慎,饮食卫生。使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2]

10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

《圣济总录·干霍乱门》:“干霍乱之状,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肠胃挟实,与冷气相搏,正气暴衰,神志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缓,则不可救。”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干霍乱,即俗云搅肠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

《医学心悟》卷三:“干霍乱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搅肠大痛,变在须臾。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或以陈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俗名搅肠痧、乌痧胀,皆此之类。此系秽气闭塞经隧,气滞血凝,脾土壅满,不能转输,失天地运行之常,则胀闭而危矣。”

《医宗己任篇·霍乱》:“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 ,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

11 关于霍乱

霍乱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俗称触恶。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3]。《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

1.指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伤寒溯源集·霍乱证治》:“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或为诸寒湿之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且尤于阴晴风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里之内,或阖境皆然,乃时行寒湿也。”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危重时宜中西两法结合抢救[3]

2.指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多因暑天感湿,或饮食失节所致[3]。《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饮食不节,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轻者止日吐利,重者挥霍扰乱,乃曰霍乱。”

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必须注意的是,古代由于缺乏病因鉴定方法,在“霍乱”病名之下,包括了以上两方面内容。可见于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嗜盐菌性胃肠炎等疾患,也可见于某些食物中毒。现代中医病名已逐步将霍乱限定于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3]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2-16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