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刚柔
刚柔 ①刚强与柔弱。阳性刚,阴性柔,故代指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难经·十难》:“五脏各有刚柔邪。”《灵枢·本神》:“节阴阳而调刚柔。” ②刚柔二干。即刚干、柔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张景岳注:“十干五运,分属阴阳。
- 运用刚柔辨证法治疗心身疾病——访赵志付教授
中医心身医学20多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令赵主任遗憾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运用于中医心身医学时并不是非常恰当。于是在2000年,赵教授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刚柔辨证的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课题。5年来,他撰写了数篇科研论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赵主任强调说,随着经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竞争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五]刺法论第六十五篇
篇中大旨,论六气升降不前,不迁正,不退位,及化运刚柔失守,民病疫疫,帝谋诸岐伯,欲预救生灵,详其刺治之法,以除民病,故曰《刺法论》。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六气以次主岁,有升有降,若升降不前,则气交有变,变则暴郁而为民病。帝欲详明刺治,以救生灵故问。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巨闻夫子言,即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
- 赵志付:心身疾病和亚健康的刚柔辨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作者简介 赵志付,1984级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建立了心身疾病和亚健康的刚柔辨证体系,是中医心身医学和亚健康状态的开拓者之一。 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医人,有责任继承中医学的理论,吸收当代最新的自然科学和
- 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赵志付教授对中医心身疾病以肝为中心,创立了两纲、四型、十六证的刚柔辨证论治体系,用于指导临床疗效显著。为了探讨赵志付的用药规律,我们特选择2008年1月到2010年4月共209例烦躁病人之初诊方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能够总结赵教授治疗烦躁证之用药规律。 材料和方法 我们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在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所有采用中药治疗的烦躁症患者。所有
- 赵志付治疗心身疾病经验-刚柔辨治循环系统心身疾病
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心因性晕厥等。赵志付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以《内经》“心身合一论、“天人合一论为基石,创造了以“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为治则的中医刚柔辨证理论,用于诊疗现代社会新出现的心身疾病。现将心得分享于下。 心身合参刚柔相济 循环系统疾病之中,冠心病与心脏神经官能症都是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赵志付在诊疗这类疾病时,采用结合考虑患者心理和身
- 《类经》:[二十八卷运气类]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素问·遗篇刺法论》附∶导引法)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壬也。阴干气柔,乙丁己辛癸也。故曰刚柔二干。)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根,致病之本也。逃门,即治之之法。)假令甲子刚柔失守,(甲与己合,皆土运也。子午则少阴司天,凡少阴司天,必阳明在泉,阳明属卯酉,而配于土运
- 赵志付治疗心身疾病经验--刚柔辨治失眠验案举隅
困扰着临床医生,而中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且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从阴阳失调的角度把握和认识本病,辨证论治,标本兼治,且治愈后不易反弹,因此受到病人的欢迎。笔者在临床跟随赵志付教授临证,观其以刚柔辨证理论指导失眠的治疗,收效较好。 刚柔辨治失眠的经验 刚柔辨证理论是赵志付在继承其导师欧阳琦教授和董建华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基础,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当今社
- 刚柔辨证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身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赵志付教授认为,在传统的疾病谱中,消化系统疾病多属心身疾病,以刚柔辨证理论指导其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笔者跟随导师临证,获益匪浅,现将导师刚柔辨证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刚柔辨证执简驭繁 赵志付认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属心身疾病,因其发生、发展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 《针灸素难要旨》:[卷一难经]九、阴阳井荥木金相生不同
氏曰∶十二经起于井穴,阴井为木,故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俞土,阴俞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合水。阳井为金,故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俞木,阳俞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金者,乙之刚也;阴井乙木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滑氏曰∶刚柔者,乙庚之相配也。十干所以自乙庚而言者,盖诸脏腑穴,皆始于井
- 刚柔辨治抑郁症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临床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主,依据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益气养血等治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赵志付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一套刚柔辨证论治抑郁症新方法,收到显著疗效。 辨识刚型人与柔型人 素体阳刚之人七情过极易出现肝疏泄太过的阳亢阴虚的肝旺证候。刚证的实证可见肝气上逆化火,进而生痰成瘀的证候;虚证可见实证日久热邪伤阴导致阴
- 刚柔相济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
刚柔为万物生成的二元,即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正如《周易上经·噬嗑卦》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1]刚柔既济,则生克制化有序,从而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发展。这种相互关系,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诸多方面,尤其在中药配伍中应用更为突出,本文列举其在十种配伍方法中的应用。1滋阴解表法素体阴血亏虚,而复感风热者,因其阴虚血少,汗源不足,邪不易解,且热邪又易
-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下]五十七、司气失守刺
帝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
-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治伤寒阴阳刚柔痉病诸方
夫伤寒痉病之状。身热足寒。头项强直。恶寒头面热摇头。卒口噤。背脊反张是也。此由肺寒。治伤寒阴痉。节筋急硬。阳痉即易瘥。阴痉即难瘥。宜羌活散方。羌活(一两)黄松木节(一两锉)茯神(一两)石膏(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王不留行(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当归(半两锉微炒)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二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汗出治伤寒阴痉。颈项强直。四肢拘急。疼痛。
- 刚柔结合出奇“材”
你或许没有想过将坚硬的金属或半导体与柔软的有机物或生物产品结合起来会是何种情景,不过美国科学家可以告诉你的是,他们获得了自然界从没有见过的混合材料,而这些混合材料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将具有惊人的应用前景。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综合纳米研究所(INSI)的科学家完成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在2010年4月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新成员、生物学家史蒂文·勒恩荷特作为主要作者,与同
- 刚柔辨证治抑郁症
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须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且“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阳无阴附,故40至60之间发病较多。 赵志付主任医师运用刚柔辨证论治的方法,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泻不及而致柔证者,用刚法以疏肝,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说:“用辛补之,用酸泻之。本组病例均采用刚柔辨证治疗,疗程短,见效快
- 刚柔辨证心脏神经症
心脏病,同时患者又要具有心悸、胸痛、胸闷等自觉症状;二是具有全身性的神经官能症和植物神经失调的表现,如焦虑、紧张、情绪低落、压抑、多汗、头晕、乏力、失眠、心烦易怒等。 赵志付将心脏神经官能症分为刚证和柔证两类。认为刚证多见于性情阳刚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激动、语声洪亮、行动快捷之人。刚证的证候分为虚实两种,即心悸、胸痛、心烦易怒、失眠、面红、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的心肝火旺证,以及心悸胸痛、头晕头痛、
-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易经·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第二,中国道家提出长生久视,肉体长生,精神永存;中国道教丹道提出性命双修,代表人物有隋朝道祖苏玄朗,宋代道祖张伯端,明朝道祖王重阳。对此,笔者认为性命双修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中
- 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藏六府,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明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命
- 刚柔辨证论治心身疾病赵志付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
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识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指出:“人之有声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对人体心理生理的解释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特点,笔者将其归为中医的“刚柔心身论”。 关于病因的认识,《内经》的正即内因、邪即外因学说与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致,包括了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
- 《类经图翼》:[卷四经络(二)]井荥阴阳配合五行刚柔
于至阴为井金,胆出于窍阴为井金,胃出于厉兑为井金,三焦出于关冲为井金,小肠出于少泽为井金,大肠出于商阳为井金,此六腑之井皆始于金也。此灵枢发各经金木之理,而未悉五行生合之义;及六十四难经乃始分析五行刚柔,而滑伯仁又详注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土,阴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合水,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木,阳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也。又如阴井乙木,阳井庚金,是乙与庚合也;阴荥丁火,阳荥壬水,是
- 《针灸逢源》:[卷一灵枢经文]灵枢寿天刚柔篇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阴病在阴分)刺阴之荥输。(如手太阴经鱼际大渊也)病在阳之阳者。(阳病在阳分)刺阳之合(如手阳明经曲池也)病在阳之阴者。(阳病在阴分。)刺阴之经。(如手太阴经经渠。其气正盛。即阴中之阳也)病在
- 《内经评文》:[卷二]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
-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伤寒门]伤寒阴阳刚柔
(附论)夫伤寒病之状。身热足寒。颈项强直。恶寒。头面热。摇头。猝口噤。背脊反张是也。此而不恶寒。为柔。诊其脉沉细。此为也。又论云。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其状令人摇头。发热。颈项强急。腰身反张。或螈口噤。但谓之刚者。特以其无汗而反恶寒也。柔之状。摇头。发热。颈项强急。腰身反张。或螈口噤。与刚同。然谓之柔者。特以其自汗。不恶寒故也。之谓之痉者。盖痉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又云。伤寒螈。何以明之。螈
- 《松峰说疫》:[卷之六·运气六气详注]阴阳刚柔对冲化为六气
(风火暑湿燥寒也)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卯酉阳明燥金在泉阴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阴辰戌太阳寒水在泉阳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阳巳亥厥阴风木在泉阴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阴子午少阴君火在泉阳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阳丑未太阴湿土在泉阴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阴寅申少阳相火在泉阳《松峰说疫》清刘松峰公元1644年—1911年
- 《普济方·针灸》:[卷五针灸门]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内行注穴
十经血气。皆出于井入于合。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矣。或曰。脉有十二经。又因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荣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三焦经关冲(阳井)。液门(荣)。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合处。注
- 《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朱丹溪谓∶前人以刚、柔二痉分属风湿者,非也,当以虚实分之。刚痉属外感,宜栝蒌桂枝葛根汤及承气汤之类;柔痉属内伤,宜四物、八物、补中益气之类。愚按∶此明暗参半之论也。刚柔二痉,皆属于实,其虚痉乃别一证,不得以柔痉当之。盖有风寒之痉,有湿热之痉,有产后之痉,有热病之痉。风寒之痉,是风寒凝滞津液,筋脉不能濡润舒缓,寒性收引,故拘急也。湿热之痉者,即《内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痉短,小筋弛长,痉短为拘,弛长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此章论人秉天地阴阳而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刚柔。阴阳之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玉师曰。强弱短长。即如四时有寒暑。昼夜有长短。盖人与万物。皆禀此天地阴阳之形气。与时相应。故各有刚柔长短之不同。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
- 《灵枢识》:[卷一]寿夭刚柔篇第六
少师甲乙作岐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甲乙作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据下文甲乙非是。张云。刚、柔、强、弱、短、长。无非阴阳之化。然曰阴曰阳。人皆知之。至若阴中复有阴。阳中复有阳。则人所不知也。故当详审阴阳。则刺得其方矣。得病所始张云。谓知其或始于阴。或始于阳。故刺之有理也。谨度病端张云。谓察其风因木化。热因火化。湿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与时相应也。故曰病在阴之阴者(止)刺络脉张云。阴之阴者。阴病在
- 《类经》:[二十八卷运气类]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素问·遗篇本病论》)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天地二甲子,言刚正于上,则柔合于下,柔正于上,则刚合于下,如上甲则下己,上己则下甲,故曰二甲子,凡十干十二支上下相合,经纬皆然。)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应司天而不司天,应在泉而不在泉,是未得正位之司也。四时失其节气,则大疫必至矣。)注《玄珠密语》
- 《玉机微义》:[卷三十九门]论伤寒刚柔二
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名曰刚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按活人云太阳经先因伤风又感寒湿而致然也古人谓之又作痉痉者强直也古人以强直为外证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状为异耳察其有汗无汗以分刚柔二无汗葛根汤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蒌汤主之刚胸满口噤脚挛急咬齿当行大承气汤愚谓刚柔并属太阳至于项强口噤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
- 刚柔辨治抑郁症
刚柔辨证论治抑郁症新方法,收到显著疗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抑郁症是西医病名,是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对生活丧失兴趣,自我评价过低等精神症状,以及易疲劳、失眠、食欲下降、性欲减退、头痛、咽喉不适、胸闷、心慌、腹胀、大便不调等躯体症状。在许多中医古籍中可以看到有关此病症状的记载,为现代中医治
- 《伤寒论纲目》:[卷五]痉
筋无所荣。邪得以袭之。故仲景原痉病之由。而曰太阳病果寒多。本宜发汗。太多则血伤。不能荣筋而成痉也。古人以强直为痉。外症与伤寒相类。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为异耳。仲景既以无汗有汗。分辨刚柔。此则以脉沉细为辨。谓太阳病发热。是表中风矣。复加以湿。缠绵经中。内挟寒气。今筋脉抽急而项背强直。脉反沉细。沉细者寒湿用事。邪欲侵阴之象也。于是项背强直。故名痉。痉脉本伏。弦细则元气惫。即难治。中风
- 《类经图翼》:[卷一运气(上)]阴阳体象
之生者先天,数之成者后天;无声无臭者先天,有体有象者后天。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阴阳分而天地立,是为体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由两仪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程子曰∶四象者,阴阳刚柔也。阴阳生天,刚柔生地。朱子曰∶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邵子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二]刺法论(中)
阴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外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四分动气至而出之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人气通乎天地也气交有变前后余退可天元刺其余源始终可平也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天运如虚可以法刺可除之也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是谓根究天地之灾必有遐危逃生之门户假令甲子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虽得交
- 《针灸逢源》:[卷三群书汇粹]井荥阴阳配合五行刚柔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金。胆出于窍阴为井金。胃出于厉兑为井金。三焦出于关冲为井金。小肠出于少泽为井金。大肠出于商阳为井金。此六腑之井皆始于金也。此灵枢发各经金木之理。而未具五行生合之义。及难经乃始分析五行刚柔。而滑伯仁又详注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土。阴土生阴经金。阴经金生阴合水。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木。阳木生阳经火。阳经火生阳合土也又如阴井乙木。阳井庚金。是乙与庚合也。阴荥丁火。阳荥壬水。是丁与壬
- 运用刚柔辨证治疗焦虑
因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赵志付提倡“先治其心,后治其身,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建议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有氧运动(走路比较合宜),改变认知行为,转变急躁的性格。在药物治疗上,赵志付提倡柔肝以抑制其疏泄,泻肝以清心安神,疏肝以调畅情志,滋阴以缓心肝阳亢,助阳以补脾虚,达到寒热平调、阴阳相济的平衡状态。不能见肝之疏泄失职就用柴胡,因肝疏泄失职有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之分。对于肝疏泄太过的肝
- 王文中:胆的系统功能态初探
三、保持最佳生态的机制 《内经》一书有着宇宙全息观和生态系统观的丰富内涵,书中反复阐明,自然与社会环境和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为了保持最佳生态,处在“天地气交”之中的人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刚柔适中的反应。《灵兰秘典论》在说明“十二官”的相互关系和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言即此意。官,功能也;中正,最佳状态也。“中正”一词源于《周易》。书中阐明,阴阳二象在
- 《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卷一医易]医易义
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
- 《难经正义》:[卷一]十难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脏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一脉十变,谓一脏一脉,其变有十也。五邪者,五脏
- 《丹台玉案》:[卷之二HT症门]门
活人云。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大抵之为病。因风湿二气袭于太阳之经。亦有轻重之分。其风胜气者为刚。风性刚急故也。湿气胜者为柔。湿性柔和故也。外有诸虚之候。表虚不能任风寒。亦能成。是以或产后。或金疮。或跌仆扑伤。痈疽溃脓之后。一切去血过多之证。皆能成此疾也。是乃虚为本。而风为标耳。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侯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丹溪云。此症甚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恐反燥其余。血
- 浅谈相反相成法的配伍运用
亦有敛散同用之义。因此病情,仅用发散,有正气随邪气外脱之险,专事补益,亦有敛住邪气之弊。故扶正祛邪、敛散并用,能正胜邪却,营卫调和。 4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的药物配伍,分两个内容:(1)温阳药与补阴药合用,可调补阴阳;(2)运用辛香苦燥的刚燥药时配伍适当的阴柔药。因大辛温热之药,固然可以温阳散寒,辛香温燥固然可流通气机,但易耗散气阴,产生流弊,故《济生方》补益门中说:“凡人有虚损之病,乃早为之补
- 病端
病端 指疾病的发生和经过。《灵枢·寿夭刚柔》:“谨度病端,与时相应。”作者:
-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同伤寒十二证]痉证
痉证反张摇头噤,项强拘急转侧难,身热足寒面目赤,须审刚柔治法全。【注】风湿寒之邪合而为痉,其证则背反张,摇头口噤,项强拘急,转侧艰难,身热足寒,面目赤色也。须审刚柔治之可痊也。风湿盛者则有汗,为柔痉。风寒盛者则无汗,为刚痉。均以小续命汤主之。刚痉去附子,柔痉去麻黄。表实者去参、附,加羌活、独活。里实者去参、附,加芒硝、大黄。甚者则以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此治痉之大略也,详在痉门。《伤寒心法要诀
- 《难经集注》:卷之五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庾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丁曰。经言刚柔者。谓阴井木。阳井金。庚金为刚。乙木为柔。阴荥火。阳荥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阴俞土。阳俞木。甲木为刚。己土为柔。阴经金。阳经
- 赵志付治疗心身疾病经验--辨治神经性耳鸣验案
发展,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出现,在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下,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人群越来越多,中医心身医学也就应运而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赵志付教授首次提出运用“刚柔辨证理论辨治心身疾病,这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更有所侧重,有所突破,且在指导临床应用上更加实用有效。笔者有幸跟随赵老临床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其中一则运用“刚柔辨证理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验案整理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十全大补汤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生地三钱白上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四君四物,加黄、肉桂,是刚柔复法。盖脾为柔脏,制以四君刚药,恐过刚损柔,乃复黄是谓法天柔互《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 十难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作者:扁鹊
- 姹女黄芽章第二十六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物为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连,三五不交,刚柔离分。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火动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使其然也。资使统正,不可复改。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秉乎胞胎,受炁之初,非徒生时,著而见之,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父母教令使然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