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干豆豉 (最后修订于2011/1/7 21:58:34)[共71字]
摘要:干豆豉是指豆豉经制作完成后,再行干燥的产品,一般含水量低于30%,用时以水稀释,为量常用的品种,多用于炒菜,或制炸酱等。著名的有四川太和豆豉。......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附方
防己术归泽苓草(各七分)〔历节〕乌头汤麻黄(六钱)黄白芍(各三钱)炙草(一钱)川乌头(一枚)水煎。〔温散〕防风天麻汤归芎羌防荆芷天麻草乌白附子滑石甘草〔清凉〕犀角散犀角羚羊角前胡黄芩栀子大黄升麻射干豆豉研末。〔血燥〕四物汤地芍归芎〔留饮〕半夏芩术汤苍术(二钱)白术(一钱半)半夏南星黄芩香附(各一钱)陈皮赤苓(各五分)威灵仙甘草(各三分)〔去痰〕导痰汤见一卷中风。〔风湿〕灵仙除痛饮麻黄赤芍(各一钱
- 栀子豆豉汤
栀子(五钱)、淡豆豉(五钱)服后得吐为快。作者:唐宗海
- 豆豉灸
豆豉灸 针灸学名词。系灸法之一。即豉饼灸。见该条。作者:
- 豆豉法
豆豉法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淡豆豉煎为浓汁,频频喂服,适宜于胎禀怯弱,体质不强而有胎毒内蕴的婴儿。作者:
- 豆豉粉治疗口腔炎
用引起霉菌生长所致,治疗尤感棘手。口腔炎《内经》称作“口糜”,巢氏《诸病源候论》列有“鹅口候”条文:“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笔者受《本草纲目》引《圣书方》以焦豉末,治口舌生疮、含一宿即瘥之记载;和《葛氏方》以豆豉煮服治舌上出血之启发,乃以豆豉研末外治口腔炎,疗效满意。对小儿尤佳,试用于霉菌性口腔炎,亦有显著疗效。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作者:颜德馨
- 淡豆豉
径0.5~0.7cm。 表面黑色,皱缩不平。 质柔软,断面棕黑色。 气香,味微甘。鉴别 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 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烘约10分钟,显紫红色。制法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
- 豆豉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试纸(美国Janson&Janson公司)。SN-682型放射免疫r计数器,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1.2豆豉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称取1.0kg永川豆豉,搅碎,加入3L水,68℃水浴浸提12h,滤干后再加入3L水,浸提12h,将所得浸提液混合减压浓缩得棕黑色浓缩液。浓缩液加入等体积15%三氯醋酸(TCA)。振荡12h,使蛋白质与TCA作用生成凝胶物,3000r/min离心20min去沉淀,将上
- 《医宗金鉴》:[卷五初生门]豆豉法
怯弱之儿豆豉法,宣发胎毒功最良儿生冬月亦宜此,煎取浓汁当乳尝。[注]淡豆豉,轻腐宣发之药也。凡怯弱之儿,或值冬月欲解胎毒者,只将此药煎为浓汁,与儿三五口,其毒自开矣。%初生门《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本草经解》:[卷四谷菜部]【豆豉】
气寒。味苦。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豆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当其初伤太阳也。太阳经行于头。而本寒标热。故必头痛寒热。豆豉气寒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涌之
- 《医方考》:[卷四伤食门第二十九]淡豆豉
凡食煎炙面食,肥甘椒辣等物,令人焦烦消渴者,宜以淡豆豉一物煎汤主之。盖万物归于腐,又曰腐胜焦,淡豉原经造,而质已腐,则能腐化诸味矣,故称其良。《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医方考》:[卷四消渴门第三十五]淡豆豉
喜食肥甘焦炙,令人消渴者,此物宜用。盖以豆豉由于造,味苦而气腐,苦能胜热,腐能胜焦故耳。《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炮炙大法》:[米谷部]淡豆豉
(出江西者良黑豆性乎作豉则温既经蒸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
- 《本草备要》:[谷菜部]淡豆豉
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能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盗汗,炒香渍酒服。《肘后》∶合葱白煎,名葱豉汤,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酒病)。造淡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匀,蒿复,候上黄衣,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浓盖,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气,瓮收用。《本草备要》清·公元1644-1911年汪昂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七]造淡豆豉法
大黑豆不拘多少,甑蒸香熟为度,取出摊置笊篮中,乘温热放在无风处,四围上下用黄荆叶或青穣紧护之,数日取开,豆上生黄衣已遍,取出晒一日。次日温水洗过,或用紫苏叶切碎和之,烈日曝十分干,瓷器收贮密封。《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外科理例》:[附方]豆豉饼
治疮疡肿硬不溃。及溃而不敛。并一切顽疮恶疮。用江西豆豉为末。唾津和作饼如钱大三文。置患处。又艾壮于饼上灸之。饼干再用唾津和作疮大。用漱口水调作饼覆患处。以艾铺饼上烧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虽不全消。其毒顿减。甚有奇功。不可忽之。《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机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太阴肺]淡豆豉
苦寒,发汗解肌,泄肺除热,下气调中,炒熟又能止汗。《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便读》:[谷部谷类]豆豉
性味则甘苦微温。两行肺胃。主治凡风寒时疫。专赖宣疏。能发汗以解肌。可吐邪而化腐。(豆豉用黑豆蒸熏而成。虽诸家本草言性寒者多。然既经蒸熏。则味甘者变苦。其性岂有寒冷之理。入肺胃。行上焦。有宜发升散之力。故凡一切时温温疟等证。内有伏邪表里不解者。均可用之。所谓在表者汗而发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须知豆豉能化胸中陈腐之气。则解表宣里之力。自可知矣。)《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乘雅半偈》:[第八帙]大豆豉
】主寒热,伤寒头痛,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核】曰∶诸大豆皆可造豉,以黑大豆者入药。有咸豉、淡豉两种,入药只宜淡豉。其法∶六月内,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淘净,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俟微温,即以蒿覆之。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即取曝干。筛簸极净,再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即置瓮中,筑极实,干桑叶覆盖,浓三寸许,泥封瓮口,勿令泄气,晒七日,取出曝一时,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六]淡豆豉二百十二
甘,苦,寒,无毒。调中下气,除烦止呕。发伤寒之表症,除时疾之肌热。身热头痛,同葱白水煎服之。(验方第一)血痢不止,同大蒜丸服。(第二。)《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简要方》:[卷之四谷部]淡豆豉
主治发汗。解表。除烦。下气。伤寒头痛伤寒无汗伤寒余毒。时疾热病。骨蒸小便。此药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涌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炒熟则止汗。葱豉汤。葱白虎口。豉一升。水三升煎一升。顿服。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再不汗加麻黄三两。治伤寒无汗。乌犀散。淡豉十文。大蒜(煨)二枚。同捣丸梧子大。香菜煎汤服二十丸。日二次治脏毒下血。又方。豉葱白各半升。水二升煮至一升。顿服。治中酒成病。《本草简要方》现代张宗祥公
- 《女科秘旨》:[卷四热病]青黛豆豉汤
栀子黄芩升麻(各一钱)青黛(七分)淡豆豉(四十九粒)生地(二钱)杏仁(十粒)石膏(一钱五分)葱白七寸。热病。骨节疼痛。不急治。则胎落。《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外科全生集》:[卷三诸药法制及药性]白豆豉
解砒毒,除痰咳,同生砒为丸,疗冷哮。《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公元1740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制药门]制淡豆豉法
黑大豆(一斗)水浸一宿淘净。蒸热摊匀。蒿草盖面。候上起黄衣。取出用净水拌之。干湿火气《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仁术便览》:[卷四解诸毒]【造豆豉方】
用大青黄豆一斗,煮熟控干。用细面十斤,拌二次匀了,放透风净房内,扫地下。铺麦秸四指浓,上铺席,将豆摊席上;一指浓,发七日,将豆阴干,或晒干听用。豆在伏日造,收合。豉在立秋后,方可造。白盐(七斤)生姜(七斤)杏仁(净,八斤,去皮)净花椒(半斤,拣去黑子,合口)鲜瓜丁(二十八斤,切片)大茴香(六两)小茴香(一斤,炒)官桂(六两)陈皮(半斤)紫苏叶(四两)薄荷叶(四两)甘草(半斤)草果仁(十五个)砂仁
- 《本草述钩元》:[卷十四谷部]淡豆豉
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者入药。有盐淡二种。惟江右淡者治病。造淡豉法。六月内。大豆二三斗。淘净。水浸一夜。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服覆。每三日下看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盖。浓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矣。味苦甘而涩。气微温。(非苦温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时气恶毒也
- 《得配本草》:[卷五谷部]淡豆豉
得醋良。苦,寒。入手太阴经。调中下气,发汗解肌。治伤寒温疟,时行热病,寒热头痛,烦躁满闷,发斑呕逆,懊不眠,及血痢腹痛。得薤白,治痢疾。配葱白煎,发汗。(肘后用代麻黄汤。)配生栀子,探吐烦闷。佐杏仁,开膈气。伤寒时症,宜下不宜汗者禁用。怪症∶肉出如锥、痛痒非常、不能饮食、此血壅也。若不速治,溃脓不已,服豆豉汤则愈。外用赤葱皮烧灰淋洗之。《得配本草》清严西亭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思辨录》:[卷二]淡豆豉
淡豉别录苦寒。李氏谓∶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故能升能散。窃谓仲圣用作吐剂,亦取与栀子一温一寒,一升一降,当以性温而升为是。别录主烦躁,而仲圣止以治烦不以治躁。若烦而兼躁,有阳经有阴经∶阳经则用大青龙汤、大承气汤,阴经则用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皆无用淡豉者。盖阳经之烦躁,宜表宜下;阴经之烦躁,宜亟回其阳。淡豉何能胜任。别录以主烦躁许之,殊有可商。烦有虚有实∶虚者正虚邪入而未集,故心中懊
- 《本草撮要》:[卷五五谷部]【淡豆豉】
味苦寒。入手太阴经。功专泄肺清热。下气调中。得葱则发汗。得山栀则吐。得盐亦吐。得酒治风。得薤治痢。得蒜止血。炒熟又能止汗。若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及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者。均须忌服。《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从新》:[卷十二谷部]淡豆豉
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酒病。)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造豉法、用黑豆。六月间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芦席上。微温。蒿覆五六日后。黄衣遍满为度。不可太过。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筑实瓮中。桑叶浓盖三寸。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是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吴仪洛
- 《祖剂》:[卷之一葱豉汤]葛根豆豉汤
用葛根(四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豉(一升)更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取汗为瘥一生葛根汁(一二升)服亦佳《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淡豆豉
【气味】苦寒无毒。阴中之阴也。【主治】伤寒头痛。懊不眠。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下气调中。兼时疾瘟毒。发呕逆。盖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而发汗。得盐而能吐。得酒而治风。得薤而治痢。得蒜而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也。《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大豆豉
三升,煮薤熟,纳豉更煮,色黑去豉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王氏《博济》)。血痢如刺∶《药性论》曰∶以豉一升,水渍相淹,煎两沸,绞汁顿服。不瘥再作。赤白重下∶葛氏∶用豆豉熬小焦,捣服一合,日三。或炒焦,以水浸汁服,亦验。《外台》∶用豉心(炒为末)一升,分四服,酒下,入口即断也。脏毒下血∶乌犀散∶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煨)。同捣丸梧子大。煎香菜汤服二十丸,日二服,安乃
- 《药性切用》:[卷之四下谷部]淡豆豉
性味甘平,入肺肾而解肌发汗;泄热和中,为伤寒、温疫、斑疹发散专药。即细黑罨成豉用。《药性切用》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七]江西淡豆豉法
六月六日用黑豆水浸一宿,蒸熟摊席上,以簸扁盖之。三日一看,黄衣遍,晒干,簸去其黄衣,再用水拌得所,入瓶内筑实,桑叶塞口,泥封口。日中晒七日,开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瓶内,如此七次再蒸,映去火气仍入瓶筑实,泥封则成矣。桑白皮(二寸半)、土瓜根(三寸)、大枣(七枚)同研为细膏,早起化汤洗面及手,大去皱纹。又法以黑豆煮烂,捞起铺楼板上,三寸浓,干草密盖二七干尽起黄衣,揭去草取豆饼,干七日然后用。六月六日五
- 《炮炙全书》:[卷第二造酿之属]淡豆豉
苦、涩、甘,寒。豆豉有咸淡二种,惟淡者治病。造淡豉法,用黑豆一斗,六月间水浸一宿,沥干,蒸熟,摊芦席上,候微温蒿覆五六日,候晒七日。又以水拌入《炮炙全书》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一谷部]豆豉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伤寒头痛寒热,恶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按∶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向弗治耶。《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
- 《神农本草经读》:[本草附录《别录》、《唐本草》、……]豆豉
气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燥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别录》)《神农本草经读》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括要》:[卷上]口苦咽干、口干舌干
(咽通六经口为脾窍舌为心苗津为肾液俱属热而无寒也惟误汗误下及虚人久病者方与温经耳有因汗下者有不因汗下者或和或解或微汗或微下或急下当考兼见之症而为施治也)太阳咽干。不可发汗。(津液竭也)脉浮自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本桂枝附子症。反与桂枝汤攻表。便厥。咽干。烦躁。吐逆。(甘草干姜汤)吐下后不解。表里俱热。恶风。大渴。舌干而烦。(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干。
- 《温病条辨》方剂新用举隅
咽中如有炙脔”之记载,言其属痰气交阻所致,主以半夏厚朴汤。如阴虚火旺,气火偏亢之人,觉半夏厚朴汤性偏温,有助火动阴之嫌,常取宣痹汤加减治疗。宣痹汤(《温病条辨•焦篇》)由射干、豆豉、枇杷叶、通草、郁金组成,属苦辛通法,为吴氏治“太阳温病,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之方,药味轻宣,旨在舒展肺气之膹郁。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通,而体内郁遏之病邪,咸能自
- 《医方考》:[卷一伤寒门第二]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三枚)栀子(十四枚)豆豉(一升)大黄(一两)伤寒新瘥后,食复者,此方主之。伤寒新瘥,胃气未复,内伤饮食,其热复至,名曰食复。枳实、大黄,能夺胃中之食;栀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热。《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医方考》:[卷四五疸门第三十四]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五枚)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豆豉(一升)发黄,身热,腹痛,右关脉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酒疸同。发黄,身热,少火郁也。腹痛,右关脉滑,水谷积也。故用枳实、大黄攻其水谷之积。栀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又曰∶栀子、豆豉,仲景尝用之以吐懊;枳实、大黄,仲景尝用之以下胃实。故酒疸欲吐《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话说栀子豉汤
如果当年我遇上善用经方者,以栀子豉汤治疗,或许就不会忍受退学的苦恼,而是也会像这位小朋友一样,照常上学。 栀子和豆豉,虽然两味药非常便宜,又很常见,但它们清心除烦的效力却不应忽视。 患者,男,13岁,学生。2004年秋,外感发热,经输液治疗1周,体温正常,心烦头晕,周身不适,时发呕吐,不能上学,舌薄尖齐如刀切,色红无苔,脉数。 处以百合地黄汤合栀子豉汤:百合10克,生地30克,栀子10克,豆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补肾第八]干地黄丸
治五劳七伤六极,脏腑虚弱,饮食不下,颜色黧黯,八风所伤,补虚益气,进食资颜色长阳方。地黄茯苓天雄(各七分)蛇床子(六分)桂心麦冬(各五分)远志苁蓉杜仲甘草(各十分)五味子(四分)阿胶枣肉(各八分)上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常服弥佳。治虚劳不起,囊下痒,汗出,小便淋沥,茎中数痛,尿时赤黄,甚者失精,剧苦溺血,目视KTKT,见风泪出,茎中冷,精气衰,两膝肿不能久立,起则目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二妇科心镜(上)]干血气痨候
凡妇人室女,月经暂来忽去,迟早无期,此则痨瘵之渐机也。智者不可以其近浅而忽之。其始由于失期,其终遂至闭绝。午后发热,咳嗽吐红,或干咳嗽,或咳痰饮,烦躁不宁,不能平睡。二便不利,六脉细数,此皆不可救之证也。今见室女十五六步以上者,天癸初至数月半年,或至或断,忽然不通,发热咳嗽,饮食无味,速用调理养血和脾,庶可获愈。今医不察,竟用破血通经辛热之药,及耗气血,益火伤脾,遂无痊日。此证盖起于脾脏,思虑感
- 《医门补要》:[卷中]干香港脚
足胫不肿而痛,蜷缩枯细,乃热甚伤血,为干香港脚,宜凉血清燥汤。(方见后。)《医门补要》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二妇科心镜(上)]干血气痨候
嗽,烦躁头眩,渐成痨证者,此药主之。陈皮白术当归生地黄沙参麦门冬(各一钱)牡丹皮地骨皮(各八分)桔梗柴胡梢(各五分)谷芽(一钱)甘草(四分)上水煎,加莲子、姜、枣。痰中见血加侧柏枝煎,早晚服。烦躁口干者加炒山栀,倍麦门冬。胁下胀疼加青皮、川芎。胸膈满闷加黄连,姜炒枳实,去麦冬、地骨。夜出盗汗加黄连、黄,去柴胡、桔梗。大便闭结加桃仁,倍当归。咳嗽不已加栝蒌、阿胶。头眩、头痛加天麻、川芎。小水不利加
- 《理虚元鉴》:[卷上]干咳嗽论
干咳者,有声无痰,病因精血不足,水不济火,火气炎上,真阴燔灼,肺脏KT涩而咳也。丹捷。午后咳,阴虚也;黄昏咳,火气上感于肺也。《理虚元鉴》明汪绮石公元1368-1644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痈疽第二]干地黄丸
凡壮热人能长服之,终身不患痈疽,令人肥悦耐劳苦方。干地黄(五两)芍药甘草桂心黄黄芩远志(各二两)石斛当归大黄(各三上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又方治虚热消疮疖方。干地黄(四两)大黄(六两)芍药王不留行茯苓甘草远志麦门冬人参升麻黄芩(各三两)桂心(六两)上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久服令人肥健。一方有枳实三两(《外台》无甘草、远志、麦门冬、
- 《孙真人海上方》:干湿癣
头面若生干湿癣,半生半与明矾,酒调涂上登时愈,管取皮肤日下痊。《孙真人海上方》唐孙思邈公元618-907年
- 《外治寿世方》:[卷二唇]唇干裂痛
桃仁捣烂。和猪油调涂即愈。《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44-1911年
- 《外治寿世方》:[卷一咳嗽]干咳嗽
火郁也。姜汁和蜜擦背佳。胸膈胀满。咳嗽不安。宫粉香油入铁器内。熬数滚离火。用头发一团蘸粉。擦胸膈数次劳嗽。火嗽。久嗽。干嗽。食积嗽。酒嗽。用青黛栝蒌贝母研末。和白蜜为丸。擦之《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44-1911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