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

目录

1 拼音

fǔ shè

2 英文参考

Fǔshè SP13[中国针灸学词典]

fǔsh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府舍
汉语拼音Fushe
罗马拼音Fushe
美国英译名Prefecture House
各国代号中国SP13
日本13
法国莫兰特氏RP13
富耶氏
德国MP13
英国Sp13
美国Sp13

府舍为经穴名(Fǔshè SP13)[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府舍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府指脏腑,舍指宅舍,穴位深处是脏腑,故名府舍[1]。主治腹痛,疝气,结聚,积聚,霍乱,髀中急痛,厥逆,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痞块,腹胀,霍乱吐泻,月经不调,肠炎,睾丸炎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府舍,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阴维、足厥阴之会。

5 特异性

府舍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6 穴名解

府指脏腑,舍指宅舍,穴位深处是脏腑,故名府舍[1]

府,有聚会之义。舍,意指居住之所。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三脉从此上下入腹络肝脾,结心肺,《针灸甲乙经》有:“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此脉上下入腹络胸。”犹如内府元气储藏之宅,在腹结穴下3寸,为脾气聚居之处所,故名府舍。[2]

7 所属部位

腹部[3]

8 府舍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4][5]

府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5]

府舍位于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上0.7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6]

另说府舍“在腹结下二寸”(《针灸大成》);“在大横下三寸”(《医学入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府舍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府舍穴的位置

府舍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府舍穴的位置(肌肉)

府舍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府舍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冲门上0.7寸,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府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6][7]

快速取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动脉搏动处,其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府舍穴[8]

10 府舍穴穴位解剖

府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分布着髂腹股沟神经。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旋髂浅动、静脉。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由上外方向内下方走行。腹腔内,穴位对应器官有盲肠与阑尾(右侧),乙状结肠(左侧)。所以,不可由腹膜下筋膜再穿腹膜壁层深进。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8]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本干经过[8]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8]

11 府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府舍有健脾理气,散结止痛的作用。

府舍有调气、理肠、散结的作用[8]

府舍有调中,温经,活血作用。本穴与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命名同义,取上下相应也。中府为胸气之府,府舍为腹气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结之收,而佐以冲门、气冲之放,亦即往复升沉之道也。其所治为疝、痹、积聚等症。[8]

12 府舍穴主治病证

府舍穴主治腹痛,疝气,结聚,积聚,霍乱,髀中急痛,厥逆,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痞块,腹胀,霍乱吐泻,月经不调,肠炎,睾丸炎等。

府舍穴主治腹痛、疝气、结聚[8]

府舍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8]

现代多用府舍治疗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等[8]

府舍主治腹痛,积聚,痞块,疝气等[8]

府舍穴主治腹痛,腹胀,霍乱吐泻;疝气;月经不调[8]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脾肿大,便秘;

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附件炎,睾丸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直刺0.5~1寸[8]

直刺0.8~1.2寸[8]

一般直刺1.0~1.5寸[8][8],局部有酸胀感[8],可扩散至外阴部[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府舍穴的配伍

府舍配气冲、箕门,治疝气[8]

府舍配关元、阴陵泉、三阴交,治子宫脱垂[8]

15 特效按摩

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府舍穴1~3分钟,可治便秘、下腹疼痛、腹胀等病症[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疝瘕,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府舍主之。厥逆霍乱,府舍主之。

《针灸大成》:主疝瘕,髀中急疼,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厥气霍乱。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6.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1-202.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