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目录

1 拼音

fù pén zǐ

2 英文参考

fructus rubi, Rubus idaeus L.[朗道汉英字典]

raspberry[朗道汉英字典]

fructus rubi[朗道汉英字典]

Rubus idaeus L.[朗道汉英字典]

rubi,fruc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lmleaf raspberry frui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ubi fruc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uctus Rub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lmleaf raspberry frui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覆盆子

覆盆子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1]。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 的干燥果实[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ructus Rub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almleaf raspberry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种田泡、翁扭、牛奶母。

覆盆、乌藨子、小托盘[2]

7 来源

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 的干燥果实[2]

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或插田泡R. coreanus Miq.等的果实[2]

8 原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新枝略带蔓性,紫褐色,幼枝绿色,被白粉,有少数倒刺。叶互生,近圆形,掌状5裂,偶有7裂,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脉上被白色短柔毛;叶柄散生细刺,托叶线形。花单生于枝端叶腋;萼片5,卵形或长椭圆形,被灰白色柔毛;花瓣5,近圆形,白色;雄蕊多数,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红色,下垂,小核果密被淡黄白色短柔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向阳山坡、路边、林边及灌丛中。

9 产地

覆盆子主产浙江、福建、湖北等地[2]

覆盆子主产浙江、福建。

10 采收与初加工

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干燥。

11 生药性状

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高0.6~1.3cm,直径0.5~1.2c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宿萼棕褐色,下有果梗痕。小果易剥落,每个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侧有明显的网纹,腹部有突起的棱线。体轻,质硬。味微酸涩。

12 性味归经

覆盆子味甘、酸,性温;归肝、肾、膀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覆盆子味甘、酸,性平;入肾、肝经[2]

13 覆盆子的功效与主治

覆盆子具有益肾,固精,缩尿的功效,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阳痿早泄、遗精滑精。

覆盆子具有补肾,固精,缩尿的功效,治遗精,滑精,早泄,阳痿,尿频,遗尿,虚劳,目暗[2]

覆盆子为眼科常用补阳药,具有益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所致自暗不明,青盲雀目,不耐久视,神膏混浊,云雾移睛等。常与楮实子、女贞子、熟地黄、菟丝子等配用。

14 覆盆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6~12g[2]

15 覆盆子的化学成分

覆盆子含有机酸、糖类、逆没食子酸(ellagic acid)、B-谷甾醇等。

覆盆子含并没食子酸、β-谷甾醇、覆盆子酸、糖类及少量维生素C[2]

16 覆盆子的药理作用

覆盆子煎剂在试管中对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对动物还有雌激素样作用;亦具有延缓衰老作用[2]

17 覆盆子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覆盆子

Fupenzi

RUBI FRUCTUS

17.2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果实。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干燥。

17.3 性状

本品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高0.6~1.3cm,直径0.5~1.2c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宿萼棕褐色,下有果梗痕。小果易剥落,每个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侧有明显的网纹,腹部有突起的棱线。体轻,质硬。气微,味微酸涩。

17.4 鉴别

本品粉末棕黄色。非腺毛单细胞,长60~450μm,直径12~20μm,壁甚厚,木化,大多数具双螺纹,有的体部易脱落,足部残留而埋于表皮层,表面观圆多角形或长圆形,直径约至23μm,胞腔分枝,似石细胞状。草酸钙簇晶较多见,直径18~50μm。果皮纤维黄色,上下层纵横或斜向交错排列。

17.5 性味与归经

甘、酸,温。归肝、肾、膀胱经。

17.6 功能与主治

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

17.7 用法与用量

6~12g。

17.8 贮藏

置干燥处。

17.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