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副牛痘又称挤奶者结节,是因为接触患有假牛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患牛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挤奶员发病的潜伏期一般5天,长者2周。皮损几乎都发生于两手背、手指,少数前臂也有,一般右侧比左侧多,偶见于面部。皮损分布散在而不融合,数目1~20个不等。皮疹为红色扁平丘疹,1周内形成坚实、暗红色、轻微触痛的结节,一般约绿豆至黄豆大小,周围多有红晕。有的结节顶端有凹陷,其上可结痂。个别病例的晚期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样损害。病期4~6周不等,愈后不留瘢痕。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
2 疾病名称
副牛痘
3 英文名称
milker's nodules
4 副牛痘的别名
paravaccinia;挤奶者结节;挤奶员结节;假牛痘综合征;亚牛痘疹
5 分类
6 ICD号
B08.0
7 流行病学
在国内,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于1974年2月曾首次报道上海市郊某牧场本病的流行情况。此次流行先在牛群中发生,而后传染给挤奶员,先后历时2个月才被控制。
8 副牛痘的病因
副牛痘是来自乳牛乳房的一种病毒感染,乳牛对该病毒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病原体已从培养中分离出来,形态上和羊痘病毒相似。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呈圆柱形,末端凸出,核心为一致密的DNA,此病毒能在牛的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但与牛痘病毒不同,不能在猴或人的组织细胞中生长。根据上海华山医院对本病患者种牛痘全部获得阳性结果来看,本病和牛痘之间无交叉免疫。
9 发病机制
副牛痘在人群中的传播,显然是由于工作中和患病乳牛直接接触传染所致。从挤奶员中患病率(56%)来看,说明这种病毒在人群中比在牛群中的感染力(患病率83%)差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尚未发现。人是否经过挤奶传播本病尚不能肯定。
10 副牛痘的临床表现
挤奶员发病的潜伏期一般5天,长者2周。皮损几乎都发生于两手背、手指,少数前臂也有,一般右侧比左侧多,偶见于面部。皮损分布散在而不融合,数目1~20个不等。皮疹为红色扁平丘疹,1周内形成坚实、暗红色、轻微触痛的结节,一般约绿豆至黄豆大小,周围多有红晕。有的结节顶端有凹陷,其上可结痂。个别病例的晚期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样损害。病期4~6周不等,愈后不留瘢痕。除皮损外,部分患者可并发局部淋巴结炎,一般无其他全身症状。
11 实验室检查
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12 辅助检查
病理:表皮棘层内可形成多房性水疱。常见明显角化不全。于细胞质内,偶尔在细胞核内可发现病毒包涵体。真皮上部可出现肉芽肿反应。
13 副牛痘的诊断
根据患者职业史及其所在单位内乳牛及人群中发病情况,再结合皮损特点,不难诊断。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14 鉴别诊断
临床上副牛痘有时需与传染性软疣及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
15 副牛痘的治疗
副牛痘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
16 预后
副牛痘预后良好。病期4~6周不等,愈后不留瘢痕。
17 副牛痘的预防
发现可疑病牛,应立即隔离,并作相应的消毒及对症治疗。挤奶员如欲在病牛身上操作,可戴橡皮手套或采用机械化操作法,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病牛。
治疗副牛痘的中成药
- 四逆散
。臣药白芍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有抑...
- 银翘散
菌属等真菌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剂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孤儿病毒、流行性腮...
- 防风通圣散
作用。甘草则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牛痘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单...
- 六一散
蜂蜜可完全抑制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布氏杆菌、肺炎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蜂蜜...
- 紫雪
活HIV,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
- 更多治疗副牛痘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