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丸

目录

1 拼音

fú liáng wán

2 概述

伏梁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之伏梁丸

3.1 处方

茯苓、厚朴(姜汁炙)、人参、枳壳(麸炒)、白术、半夏(汤洗七次)、三棱(煨)各等分[1]

茯苓 厚朴(姜汁制,炒)人参 枳壳(麸炒,去瓤)白术 半夏(汤洗七次)三棱(慢火煨熟,乘热温治)各等分

3.2 制法

上药为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1]

上药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之伏梁丸主治伏梁[1]。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脉沉而芤[1]

3.4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二服;或作散,酒调服[1]

每服2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一日二服。或作散,酒调服。

3.5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4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方之伏梁丸

4.1 处方

洋参、于术、枳壳、制半夏。

4.2 功能主治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方之伏梁丸主治心之积在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4.3 用法用量

醋泛为丸服。

4.4 摘录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

5 《普济方》卷一七○引《指南方》之伏梁丸

5.1 处方

青皮(白马尿浸3日,令软透,切)3两,巴豆15个(去皮,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羌活半两。

5.2 制法

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5.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七○引《指南方》之伏梁丸主治伏梁,脉大而散,时一结。

5.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米饮送下。未知,加至20丸。

5.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七○引《指南方》

6 《东垣试效方》卷二方之伏梁丸

6.1 组成

黄连(去须)1两半,厚朴(去皮、姜制)半两,人参(去芦)5钱,黄芩(刮黄色)3钱,桂(去皮)1钱,干姜(炮)半钱,巴豆霜5分,川乌头(炮制,去皮)半钱,红豆3分,菖蒲半钱,茯神(去皮木)1钱,丹参(炒)1钱。

6.2 制备方法

上药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东垣试效方》卷二方之伏梁丸主治心之积,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之烦心。

6.4 用法用量

初服2丸,每日加1丸,2日加2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2丸加服,食远淡黄连汤送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6.5 运用

秋、冬加厚朴半两,通前称1两;减黄连半两,即1两;黄芩全不用。

7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方之伏梁丸

7.1 组成

洋参、于术、枳壳、制半夏。

7.2 功能主治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方之伏梁丸主治心之积在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7.3 用法用量

醋泛为丸服。

8 《外科精义》卷下引《养生必用》方之伏梁丸

8.1 组成

厚朴(生姜汁制)1两,茯苓1两,枳壳(麸炒,去瓤)1两,白术1两,荆三棱1两(炮),半夏1两(汤洗7次),人参1两。

8.2 功能主治

《外科精义》卷下引《养生必用》方之伏梁丸主治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

8.3 附注

《三因》本方用法: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送下,一日二次;或作散,酒调服。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