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

目录

1 拼音

fù hóng xì bāo tǐ bìng

2 英文参考

eperythrozoonosis

3 概述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附红细胞体(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从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体,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体病。我国于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中查到此病原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体病的存在。

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方式尚不清,可能存在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经媒介昆虫传播等。人类可能对附红体普遍易感,但常呈地区性分布,在畜牧业地区人群中附红体的感染率相当高,但均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并不多见,有生理变化(如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附红体毒力较低,致病性不强,进入人体后,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免疫下降或某些应激状态,才表现出发病过程,目前尚无人体病理资料。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诊断为附红体病者多见于重度感染,常发生在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贫血、腹泻及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黄疸。

畜牧业地区出现原发疾病不能解释的发热、黄疸、贫血、皮肤瘙痒、脱发及淋巴结肿大等,要考虑合并附红细胞体病的可能,及时作血液涂片检查,找到附红体为确诊。附红细胞体病应与疟疾、巴通体病等相鉴别。明确诊断后,及时选用四环素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抗病原治疗,青霉素及链霉素无效。

对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目前对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环节尚不清楚,故无良好预防手段。

4 疾病名称

附红细胞体病

5 英文名称

eperythrozoonosis

6 别名

血虫体病

7 分类

感染内科 > 支原体感染

8 ICD号

A49.3

9 流行病学

附红体在各种脊椎动物中寄生,包括一些啮齿类、鸟类、禽类、反刍动物、猪等血中专性寄生,也可在人体中寄生。这些宿主既是被感染者,又是传染源。其传播方式尚不清,可能存在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经媒介昆虫传播等。被疑为媒介昆虫有鳞虱、蚊、吸血蝇、蠓等。人类可能对附红体普遍易感,但常呈地区性分布,在畜牧业地区,其感染率可高达87%。

附红体感染人畜分布很广,迄今已有美国、南非、阿尔及利亚、肯尼亚、伊朗、法国、挪威、英国、芬兰、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荷兰、马达加斯加、葡萄牙、尼日利亚、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印度、以色列、朝鲜、新西兰、埃及和中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报告。我国曾对9省区16个地区的人群作附红体调查表明,人群平均感染率为53%,与性别、年龄及职业无明显关系。发现有生理变化(如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据调查在家畜中虽然一年四季均可被附红体感染,但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以5~8月份为其感染高峰。

10 病因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环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图1)。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较小,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较大,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附红体既有原虫特点,又有立克次体的特征,长期以来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采用DNA测序、PCR扩增和16 SrRNA序列分析认为应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个种:①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②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山羊及鹿类中;③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④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⑤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11 发病机制

附红体进入人体后,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免疫下降或某些应激状态,才表现出发病过程。这说明附红体毒力较低,致病性不强。

通过电镜观察,附红体主要寄生在成熟红细胞表面,不进入细胞内,少量游离在血浆中。其寄生机制尚不清,但发现大型的附红体上有纤丝,借助此纤丝与红细胞相接触、结合,然后扒嵌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膜上可能存在与纤丝相结合的受体(图2)。从电镜下见到寄生附红体的红细胞表面出现皱褶、突起,个别可见膜表面形成洞。由于红细胞膜发生改变,其上的凹陷与洞易致血浆成分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又从活体标本中观察到被寄生的红细胞,其可塑性、变形性功能消失,在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时也易被破坏而溶血。上述两点主要机制说明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既存在血管内溶血,又存在血管外溶血。还有认为溶血可能与红细胞膜结构改变,或隐蔽性抗原的暴露等诱导产生IgM自体抗体,即第Ⅱ型变态反应有关。

目前尚无人体病理资料。

12 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表现

畜牧地区人群中附红体感染率相当高,但均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诊断为附红体病者多见于重度感染(有60%以上红细胞被寄生),常发生在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2.贫血: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委靡等症状。

3.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

4.其他:尚有皮肤瘙痒,肝脾肿大,腹泻(小儿多见),脱发等。

13 附红细胞体病的并发症

附红细胞体病严重者可出现黄疸。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象

血红蛋白低,网织红细胞高于正常,红细胞脆性试验及糖水试验均阳性。白细胞一般正常,但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14.2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是确诊附红细胞体病主要依据。

(1)鲜血压片法:取1滴待检新鲜血样,滴加在载物玻片上,加1滴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抗凝液,混匀后加盖玻片,用普通显微镜下检查。在400~600倍镜下找到附红体后,观察其形态及大小。可见附红体呈现闪光形小体,在血浆中转动或翻滚,每当靠近红细胞时就停止运动。

(2)涂片染色检查:取1滴鲜血于玻片上,制成薄血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加盖玻片用400~600倍镜检。姬姆萨液将附红体染成紫褐色,瑞氏液将其染成紫红色。找到附红体后转到油镜头(约1600倍)观察其形态、排列及大小,并可进行计数。一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l~67个附红体不等。在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上皆可查到附红体。两者比例约为1∶1~1∶2。

附红体感染度:100个红细胞中有30个以下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轻度感染;有30~60个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中度感染;有60个以上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重度感染。

14.3 血液生化检查

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糖及血镁均较低,常有肝功能异常。

15 其他辅助检查

肝、脾超声检查异常。

16 诊断

畜牧业地区出现原发疾病不能解释的发热、黄疸、贫血、皮肤瘙痒、脱发及淋巴结肿大等,要考虑合并附红细胞体病的可能,及时作血液涂片检查,找到附红体为确诊。

17 鉴别诊断

附红细胞体病应与疟疾、巴通体病等相鉴别。

通过微生物血片检查,附红体属与疟原虫一般较易鉴别。而附红体属与血巴通体属两者很难区分,只能凭两者血片中形态及在血浆中与红细胞上存在比例加以鉴别,前者常呈环状,在血浆及红细胞上皆有分布;后者罕见环状,寄生在血浆中,极少在红细胞上。

18 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

明确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后,及时选用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或氨基糖苷类(庆大霉霉素、阿米卡星)抗生素进行抗病原治疗。其中以多西环素(200mg/d,分2次口服)或阿米卡星(0.4g~0.8 g/d)据报道对人附红体病疗效较佳,一般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治疗,7 天为一疗程。青霉素及链霉素对附红细胞体病无效。

19 预后

早期治疗附红细胞体病,一般预后良好。

20 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

目前对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环节尚不清楚,故无良好预防手段。

21 相关药品

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青霉素、链霉素

22 相关检查

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