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mucosa necrotica recurrens periadenitis)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以复发性、疼痛性溃疡为主,愈后留有明显瘢痕为特点。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多见于儿童、年轻人。病因和发病机制同复发性口疮,为其中严重而顽固的1型。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初发为粟粒大小,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具有疼痛的红色小结节。数天后结节增大、变硬、溃烂,形成干性坏死,坏死脱落后呈现火山口样溃疡,愈后形成瘢痕。溃疡数目一般为1个亦有2~3个者。
西药疗法采用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减少复发。亦可给抗生素,碘胺类及皮质类固醇药物,以控制病情蔓延,缩短病程。局部外用类固醇软膏,0.5%金霉素甘甘油等。激光或X线照射治疗。长期不愈的溃疡或疑有癌变时,可手术切除,切除后应送病检。
中医治疗法,宜清热解毒,方用解毒清热汤加减。慢性复发病人宜在上述处方加用补气养血药物,或用扶正消毒饮治疗。
一般经1~2周即可治愈,但易复发。需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4 疾病名称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
5 英文名称
mucosa necrotic recurrent periadenitis
6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别名
7 分类
皮肤科 > 黏膜病
8 ICD号
K12.1
9 流行病学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多见于儿童、年轻人。
10 病因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病因同复发性口疮,为其中严重而顽固的1型。
11 发病机制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发病机制同复发性口疮,为其中严重而顽固的1型。
12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临床表现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多见于儿童、年轻人,有口腔溃疡复发史的患者。初发为粟粒大小,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具有疼痛的红色小结节。数天后结节增大变硬,溃烂,形成干性坏死,坏死脱落后呈现火山口样溃疡,愈后形成瘢痕。溃疡数目一般为1个亦有2~3个者。一般经1~2周即可治愈,但易复发。
13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似复发性口疮,为非特异性溃疡,炎症反应明显,早期真皮内围绕小唾液腺小叶及导管有多数淋巴细胞浸润,以多形核细胞为主,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血管未见改变。
14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
15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治疗
西药疗法: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减少复发。亦可给抗生素,碘胺类及皮质类固醇药物,以控制病情蔓延,缩短病程。局部外用类固醇软膏,0.5%金霉素甘甘油等。
激光或X线照射治疗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长期不愈的溃疡或疑有癌变时,可手术切除,切除后应送病检。
中医治疗:法宜清热解毒,方用解毒清热汤加减。慢性复发病人宜在上述处方加用补气养血药物,或用扶正消毒饮治疗。
16 预后
一般经1~2周即可治愈,但易复发。愈后留有明显瘢痕。
17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18 相关药品
人血丙种球蛋白、金霉素、甘油
19 相关检查
浆细胞
治疗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中成药
- 四逆散
致,后者常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产生或对胃黏膜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 桂附地黄丸
道上皮损伤与脱落,纤毛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致坏死;③气道壁增厚,黏膜水肿,胶原蛋白沉着;④气道黏...
- 越鞠丸
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坏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肠道瘀...
- 参苓白术散
肌梗死范围缩小;人参可扩张冠状动脉,脑、眼动脉及周围血管,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升血压,大剂量...
- 枳实导滞丸
,平均为4个疗程。治愈的40例,经随访2年以上,均未见复发。在服用枳实导滞丸时,未配用其他辅助药物。...
- 更多治疗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的中成药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相关药物
- 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
- 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原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
- 更多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