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新霉素软膏

目录

1 拼音

fù fāng xīn méi sù ruǎn gāo

2 英文参考

Compound Neomycin Ointment

3 复方新霉素软膏药典标准

3.1 品名

3.1.1 中文名

复方新霉素软膏

3.1.2 汉语拼音

Fufang Xinmeisu Ruangao

3.1.3 英文名

Compound Neomycin Ointment

3.2 含量或效价规定

本品含硫酸新霉素(按新霉素计算)与杆菌肽均应为标示量的90%~120%。

3.3 处方

硫酸新霉素200万单位、杆菌肽25万单位、液状石蜡适量、凡士林适量制成1000g

3.4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色的油膏。

3.5 鉴别

取本品约1g,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振摇,使基质溶解后,用水2ml提取,分取水层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新霉素标准品和杆菌肽标准品适量,分别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000单位和125单位的溶液,作为标准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醇-乙酸乙酯-丙酮-8.8%醋酸铵溶液(25:15:10:40)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1%茚三酮的正丁醇-吡啶(99:1)溶液,于105℃加热约5分钟,至出现斑点。供试品溶液应显两个主斑点的位置与颜色应分别与新霉素标准品溶液及杆菌肽标准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与颜色相同。

3.6 检查

应符合软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Ⅰ F)。

3.7 含量测定

3.7.1 新霉素

取本品约2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50ml,振摇,使基质溶解后,用含3%氯化钠的磷酸盐缓冲液(pH 7.8)提取4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置100ml量瓶中,加上述缓冲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A)测定。测定时,制备新霉素标准品溶液,需按处方比例加入杆菌肽标准品。

3.7.2 杆菌肽

取本品约2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50ml,振摇,使基质溶解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H 6.0)提取4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置100ml量瓶中,加上述缓冲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A)测定。

3.8 类别

抗生素类药。

3.9 贮藏

遮光,密闭,在阴凉处保存。

3.10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复方新霉素软膏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化学药品

4.2 药品名称

复方新霉素软膏

4.3 药品汉语拼音

Fufang Xinmeisu Ruangao

4.4 药品英文名称

Compound Neomycin Ointment

4.5 复方新霉素软膏的成份

复方新霉素软膏为复方制剂,每克含新霉素2000单位、杆菌肽250单位。辅料为:

4.6 性状

复方新霉素软膏为淡黄色至黄色的油膏。

4.7 作用类别

复方新霉素软膏为皮肤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

4.8 复方新霉素软膏的药理作用

复方新霉素软膏所含新霉素和杆菌肽为两种抗生素,对多数革兰阴性菌、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在完整皮肤吸收很少。

4.9 复方新霉素软膏的适应症/功能主治

用于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及小面积烧伤、溃疡面的感染。

4.10 复方新霉素软膏的用法用量

局部外用。取复方新霉素软膏适量,涂于患处,一日2~3次。

4.11 复方新霉素软膏的禁忌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4.12 复方新霉素软膏的不良反应

可见刺激性反应,偶见皮疹、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复方新霉素软膏在烧伤面、肉芽组织和表皮剥脱的创面很易吸收,因此,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免吸收中毒,尤其是当患者肾功减退或与肾毒性或耳毒性药物合用时。

2.使用不宜超过1周,如未见好转,应咨询医师。

3.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4.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

5.对复方新霉素软膏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复方新霉素软膏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请将复方新霉素软膏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复方新霉素软膏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1.避免与肾毒性或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合用。

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