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复方大承气汤 (最后修订于2009/12/4 21:31:02)[共111字]
摘要:处方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功能主治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摘录《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妇科术后肠梗阻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治疗妇科术后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西医常规保守治疗,并予复方大承气汤口服。结果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结论复方大承气汤治疗妇科术后肠梗阻,可提高治愈率,避免再次手术。【关键词】复方大承气汤;术后肠梗阻肠梗阻是妇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笔者2004~2007年共治疗2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复方大承气汤配合电针治疗植物粪石性肠梗阻48例
者均符合肠梗阻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常规应用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温肥皂水灌肠,预防感染及其他对症治疗。2.2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内注入及电针治疗。复方大承气汤的制备及用法:大黄15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15g(冲),炒莱菔子25g,党参15g,黄芪30g,砂仁15g,大腹皮9g,丹参15g,桃仁10
- 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肠梗阻的护理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肠结、关格范畴。自2000年6月我科将复方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应用于肠梗阻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护理工作中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患者,男48例,女20例,年龄9~86岁,平均年龄37岁。痊愈58例,占85.3%,好转10例,占14.7%。治疗采用我院制剂室生产的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每日灌肠2次,每次100ml。2护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1例报告及治疗体会
我院于1991年5月~2005年5月运用复方大承气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1例,有效率达87.6%,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方法及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1例病人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2岁。均有腹部手术史,最短者术后6天,最长者术后31年。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排便、排气停止典型肠梗阻症状,肠蠕动功能亢进及闻及气过水声,无休克及腹膜
- 中西医结合 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3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支持疗法、抗生素等治疗,必要时中转手术。结果临床治愈42例,治愈率79.2%;无效11例,无效率20.8%。结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疗法复方大承气汤急症笔者自1994年9月~2003年10月以“复方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治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将9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中医护理:病情评估、情志护理、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入胃管80ml,2次/d,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200ml,2次/d。按摩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内关、合谷等穴位,腹部热敷,饮食护理。西医护理:体位、胃肠减压、补液、抗菌药的应用等。结果98例接受中西医治疗的患者中治愈82例,好转10例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4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46例(pdf)[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急性肠梗阻4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与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临床治愈35例,总有效率为91.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肠梗阻比单纯西医治疗有很大优势,但治疗中出现手术指征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关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研究比较
及抗厌氧菌药物预防感染治疗,治疗期间如病人体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不高,无明显腹膜炎体征时,可不用抗生素;(6)适当应用利尿剂。 1.3.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电针治疗、TDP腹部照射及中药灌肠治疗,复方大承气汤的制备及用法:大黄15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15g(冲),炒莱菔子25g,党参15g,黄芪30g,砂仁15g,大腹
-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3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支持疗法、抗生素等治疗,必要时中转手术。结果临床治愈42例,治愈率79.2%;无效11例,无效率20.8%。结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疗法复方大承气汤急症【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06-8106(2004)01-0
- 通里攻下法的临床应用
苦寒通降,泻泄荡实的同时,配合理气散结之品,以泄热去积,推陈致新,使泻下之力倍增,而成攻下里实之峻剂,以应阳明下行之顺,用治燥实内结,闭塞气机,肠腑不通的病理变化。药选大黄、芒硝及厚朴、枳实等,复方大承气汤等是其例。 2.配合养阴生津:阳明热实内结,易耗津灼液,劫夺真阴为虞,故阳明病的治疗,当以顾护阴津为第一要义。常泻下与育阴并举,藉以达到急下燥结,救津存阴之目的。常用药如大黄、芒硝及生地黄、麦
-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治疗方法本组多以脂肪乳剂、新鲜血浆、白蛋白、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经静脉输入,必要时应用利尿剂。在禁食、充分胃肠减压,待腹痛缓解后行清洁灌肠。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以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方法,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以粗胃管插入肛门40cm以上,臀部垫高,缓慢注入或滴入,每日1~2剂。充分胃肠减压,待胃液清晰后,用生大黄20~30g,煎汁约100ml,过滤后经胃管注入并夹管2~3h,每日1剂。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护理
90%患者经保守治疗缓解,10%又经再次手术治愈。 1.2方法 1.2.1西医治疗 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1.2.2中医治疗 应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和灌肠。处方组成:川朴15g,枳实12g,炒莱菔子45g,桃仁12g,赤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9~15g(冲)。大承气汤的治疗原则是通里攻下,行气活血。方中大黄、芒硝攻结通
- 不完全性肠梗阻26例保守治疗及护理体会
为入院前1日晚进食辛辣食物。 1.2临床表现26例患者均腹胀、腹痛,其中无排气排便20例,有少量排便、无排气1例,呕吐5例。 2治疗方法 26例患者均行禁食、胃肠减压,肥皂液灌肠,石蜡油和复方大承气汤交替鼻饲管灌注;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者施用抗菌药,同时口服西沙比利等。 3结果 3.1梗阻解除指征自觉腹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排气排便通畅,腹胀明显减轻或消失,高调肠鸣音消失,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肠梗阻35例疗效观察
多变,病情发展快,有时诊断比较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是老年性肠梗阻,有时就诊较晚,临床症状与疾病不符,加至高龄不宜或不愿手术,带来治疗上的困难。在无其他有效疗法的情况下,笔者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老年性肠梗阻35例,经临床观察,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病因:粘连性肠梗阻10例,占28.57%;堵塞性肠梗阻9例,占25.71%;肿瘤8例,占22
- 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
顾我院2002~2007年收治26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先经保守治疗,24例经持续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复方大承气汤(加减)经胃管灌注或保留灌肠;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治愈。2例再次手术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1天。结论术后炎性肠梗阻首先应采用保守治疗,多数能达到治愈,但保守治疗过程中疑有肠绞窄
- 中西医结合 治疗急性胰腺炎(附32例报告)
,胃肠减压。甲氰咪胍0.8g,静滴,1次/d;善得定0.1mg,皮下注射,3次/d;抗生素选择广谱及针对厌氧菌的药物。补充葡萄糖液、氨基酸等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2.2中医治疗以复方大承气汤为主:大黄、厚朴、炒莱菔子、枳壳、桃仁、赤芍、芒硝,水煎200ml,经胃管分3~4次/d经胃管注入。病情好转后给予活血、补气养血为主的中药口服。常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附32例报告)
,胃肠减压。甲氰咪胍0.8g,静滴,1次/d;善得定0.1mg,皮下注射,3次/d;抗生素选择广谱及针对厌氧菌的药物。补充葡萄糖液、氨基酸等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2.2中医治疗以复方大承气汤为主:大黄、厚朴、炒莱菔子、枳壳、桃仁、赤芍、芒硝,水煎200ml,经胃管分3~4次/d经胃管注入。病情好转后给予活血、补气养血为主的中药口服。常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38例
洛赛克40mg2次/d静推;施他宁6mg静脉24h维持(疗程5~7天);选用广谱及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并予补充葡萄糖液、氨基酸等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以复方大承气汤为主:大黄30g,厚朴10g,炒莱菔子10g,枳壳10g,桃仁20g,赤芍10g,芒硝20g,水煎200ml,经胃管分3~4次/d注入。如病情好转不明显,再以此汤剂灌肠,3~4次/d,病情好转后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160例临床观察
有反复发作史44例;进院时有休克体征16例;做腹部穿刺96例(获血性腹水26例,澄清淡黄色腹水25例);就诊时间最短2h,最长10天。 1.2治疗方法保守治疗122例,常规禁食、补液、胃内灌注复方大承气汤,每次200~300ml,每天1次;低温盐水灌肠每天1次,每次200~2000ml;解痉抗炎等治疗。手术治疗38例,手术时间:进院后即行急症手术18例,保守治疗24h手术6例,48h手术7例,7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107例体会
。支持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2.1一般疗法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和灌注中药,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2中药疗法依据辨证,以通里攻下、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攻补兼施为治则,选用甘遂通解汤、复方大承气汤、粘连缓解汤三个方剂加减:(1)甘遂通解汤:通用于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治法:攻水逐饮,活血化瘀。组成:甘遂末1g(冲服),桃仁9g,赤芍15g,生牛膝9g,川朴15~30g,大黄3~6g
- 胃癌根治术后残胃排空障碍28例分析
残胃蠕动极弱,均有钡剂潴留。1.5方法行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同时连续3~5d静滴地塞米松,每日10mg。经胃管高渗温盐水洗胃后,注入中药旋复花代赭石汤加减或复方大承气汤每日2次,每次100~150ml,口服吗丁啉10~20mg,每日3次,至患者开始觉有饥饿感,肠鸣音活跃,肛门排气增多,胃肠进出量已不足50ml,开始进食流质,未再呕吐,后改进半流食、软食、普食无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诊治体会
用保守治疗:(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至肠梗阻症状消失;(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3)联合应用抗生素;(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5)腹胀减轻后可向胃管注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150~200ml,夹管20~30min,每日2次。结果:48例中无1例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全部治愈。肠梗阻症状于治疗后3~6天开始缓解,治疗后6~20天症状消退,平均14天症状完全消退。 2讨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6例
结肠明显扩张伴多个大液平l6例,腹腔穿刺抽得黄色液体l8例。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支持治疗[1]。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采用通里攻下、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之法。方剂组成:厚朴15g,炒莱菔子30g,枳实15g,桃仁gg,赤芍15g,大黄l5g(后下),芒硝15g(冲服)。用法:上述方剂煎汤300ml,抽出胃内容物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肠梗阻120例
质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支持;适当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其中应用TPN(全胃肠外营养)治疗41例,时间6~34d];奥曲肽O.1mg,每8h皮下注射;地塞米松5mg,每8h静脉注射,1周后停药;辅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厚朴、枳实、桃仁、赤芍、炒莱菔子、大黄、芒硝等)经胃管灌人,每日1剂。严密观察病情,若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出现腹膜炎征象,应及时中转手术。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18例,行急症开腹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后肠麻痹
为用”〖1〗肠麻痹属中医“肠结”范围,由于创伤后气血紊乱,或瘀血内留、阻滞气机、腑气不通所致〖2〗。中药治疗根据不同辨证分别选药,对年轻体质好,伤情不重,属肠腑热结,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法,用复方大承气汤或归芍汤。对外伤或手术后耗伤气血,造成亏虚,根据病情,酌予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用桃仁承气汤加减。体质弱,年龄大,属体虚肠结,用润下法或攻补兼施法,可用植物油类或增液承气汤加减。 复方
- 肠梗阻保守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附32例报告)
塞露40ml低压灌肠。 1.3.2抑酸包括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1.3.3抗感染治疗静脉使用主要针对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1.3.4中药治疗复方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20g,芒硝(冲服)20g,川厚朴15g,枳壳15g,炒莱菔子15g,枳实10g,桃仁9g,赤芍15g,100~150ml胃管注入,夹管1~2h,每日2次;小茴香250g炒热
- 急性出血性肠炎24例治疗分析
,其措施为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为主,据病情辅佐给予禁食、胃肠减压以至抗生素的应用。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用药,多行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行气化瘀。对腹痛、腹胀梗阻者,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对腹膜炎、腹泻便血者,给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应用方剂不能用单方,注意标本兼顾,如出血者可加用田七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肠炎,我们还缺乏经验。由于临床病例数量少,对该疗法是否降低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5例临床分析
肌注,禁用度冷丁,给予抗生素。对于有绞窄性肠梗阻表现者立即手术探查。1.2.2中药治疗对于疼痛轻、梗阻时间短、病人年龄、体质好、以腹胀为主者尽量抽空梗阻近端积液。先给予石蜡油100ml,然后给予复方大承气汤1剂,胃管注入(闭管2h),辅以肥皂水500ml灌肠。方剂组成:川厚朴30g,莱菔子30g,枳壳9g,大黄15g(后下),芒硝9g,桃仁9g,赤芍15g。对于疼痛重、梗阻时间长、相对体质弱者一般
- 78例外科患者空肠营养管应用体会
发现瘘后行开腹手术,放置腹腔引流,在吻合口下方20cm处置空肠营养管。营养管应插入空肠至少20cm,浆肌层包埋5cm,腹壁出口处腹膜与肠壁缝合固定3针。在术后48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首先滴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疏通肠道,然后滴入糖水、牛奶、脂肪乳剂及百普素,开始每天给予200ml,若无腹痛及腹胀,逐渐增加至每天2500ml,其能量配比为蛋白质15%~20%、糖40%~50%、脂肪20%~40%,并适
- 第七节 肠梗阻的急救
肌肉注射,必要时6小时后重复1次注射。④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可以吸出肠内液体和气体,降低肠腔压力,一种用单腔胃管,一种用双腔m-a管,排除细菌和毒素。⑤中医治疗对肠梗阻有一定辅助疗效,如复方大承气汤、蛔虫承气汤等。⑥针刺或手导引中脘(见图49)、天枢(见图47)、足三里(见图40)、合谷(见图46)、关元、气海(见图51)等穴位。图51 2.无论哪种类型肠梗阻,速送医院抢治为上策,特别是
- 甘草的运用规律及探讨
,行气开郁、降气化痰之半夏厚朴汤,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的良附丸,疏肝清热、理气止痛的金44子散,行气散寒治疗疝痛的导气汤等均无甘草。甘缓不利于下,故治急腹症以攻下为主时可暂不用甘草,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承气汤、清胰汤等。因急腹症多为气血瘀闭之患,其治疗应“以通为用,故甘缓能降低攻下的疗效。甘缓不利于通行,故在理血剂中用于通络行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均不用甘草。因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12例诊治体会
膨隆,无肠形及蠕动波,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高调肠鸣音。腹部X线片示全腹散在液平并肠腔积液,无局部肠管充气;超声提示肠腔积液积气,盆腔少量积液。 1.3治疗方法在一般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经胃管灌注或保留灌肠,日2次。中药基本方为:厚朴15g,枳壳15g,桃仁10g,赤芍15g,大黄20g(后下),芒硝15g(冲服)日1剂,加水400ml煎至200ml,分两次胃管内注入,
- 粘连性小肠梗阻
ml。7治疗7.1非手术治疗(1)禁食、胃肠减压(鼻胃管);(2)补液(水、电解质);(3)抗生素;(4)氢离子阻滞剂;(5)生长激素抑制素;(6)补足营养,包括输血浆、氨基酸;(7)中医中药:复方大承气汤、针刺足三里。7.2手术治疗7.2.1目的去除病因处理病变肠段,恢复肠管通畅。7.2.2术式粘连松解;切除坏死肠段;短路手术;小肠造口术;腹腔引流术;小肠折叠排列术。7.2.3合并症伤口感染、腹
-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进展
术治疗为首选方法。其方法有:①禁食、胃肠减压;②应用抗生素,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类等;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降低肠梗阻死亡率的关键措施;④中药治疗,通常方剂有复方大承气汤、甘遂通结汤和五仁汤加减;⑤高渗性溶液,口服泛影葡胺能明显缩短肠梗阻缓解及住院时间;⑥润滑性油剂,经胃管注入石蜡油或豆油等,使其内容物逐渐通过狭窄梗阻处,缓解梗阻;⑦营养支持治疗;⑧止痛治疗,对
- 肠粘连松解术
成锐角,术后引起再梗阻。 [术后处理] 1.为使肠蠕动及早恢复,术后需要尽早活动,常翻身。在腹胀时,可因势利导,给予电针强刺激足三里、支沟;或用新斯的明0.25~0.5mg,双足三里封闭;也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灌肠。 2.若病人一般情况差,有低蛋白等,则术后要给输新鲜血液或血浆,禁食期间要静脉点滴足量的葡萄糖,给予维生素C等。同时还要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余同肠套叠复位术。作者:自动采集
- 粘连性肠梗阻112例诊治体会
9例。手术病例中行粘连松解术42例,肠切除19例,肠短路吻合术13例。1.2治疗方法1.2.1一般治疗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菌消炎等。1.2.2非手术治疗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和粘连松解汤)灌肠为主。1.2.3手术治疗粘连松解术,短路吻合术,肠切除术。1.3治疗结果除25例急症手术外,余87例均先行非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愈38例,有49例需中转手术治疗。1例癌性粘连病
- 急性心肌梗死31例救治体会
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形成便秘,在排便时如用力不当易使心脏氧耗增加,导致心脏骤停,所以要设法保持1~2天排便1次,如有便秘可给缓泻剂或开塞露。笔者体会以中药番泻叶为好。如番泻叶无效,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黄芪为宜,笔者曾用此法治疗数例,效果满意。(7)输液:AMI发病后,由于饮食减少、呕吐、发热、出汗及利尿的应用,患者多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因此补液量不必过于顾忌,24h之内以500~1500ml
- 腹膜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造成术后出血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下列几方面:(1)禁饮食,有效的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獾油100ml夹管3h每日1次,连续3日腹胀不减轻,梗阻未解除可从胃管注入复方大承气汤150ml,夹管3h每日2次。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后给予普瑞博思帮助胃肠道排空并维持到患者能正常进饮食。(2)营养支持、静脉补液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必要时行完全胃肠外营养。(3)应用肾上腺皮
- 肠梗阻的诊治
所致的肠梗阻等可作非手术治疗。早期肠套叠、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亦可在严密的观察下先行非手术治疗。动力性肠梗阻除非伴有外科情况,不需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除前述各项治疗外尚可加用下列措施。(1)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川朴15g,炒莱菔子30g,枳实9~15g(后下),芒硝9~15g(冲)。适用于一般肠梗阻、气胀较明显者。甘遂通结肠:甘遂末1g(冲),桃仁9g,赤芍15g,生牛膝9g,厚朴15g,生大黄15
- 术后肠梗阻26例诊治分析
结果1.3.1保守治疗根据术后容易导致粘连的规律和经验,通常均先采用该法,具体如下:(1)确实可靠的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2)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3)使用中药(我院采用复方大承气汤、理气宽肠汤、番泻叶等)100~200ml胃管注入,与石蜡油50~100ml交替使用,夹管30min,同时使用温肥皂水灌肠,每4~6h重复1次。(4)观察指标:以治疗后患者能自行由肛门排气为准,
- 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5例治疗体会
在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的前提下行保守治疗。首先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并予禁食、胃肠减压,予静脉补液纠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胃管内注入石蜡油100~150ml和(或)复方大承气汤每日2次交替,并给予低压温盐水灌肠每日1次。同时辅以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及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每日测量观察腹围及生命体征变化,如72h以上腹围不减反增或出现腹膜刺激征,伴有体温及
- 粘连性肠梗阻
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症状体征轻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气宽肠汤。也可配合针刺足三里。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且这种新形成的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术治疗效果常较满意。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
- 重症急性胰腺炎102例临床分析
功能,对症治疗胰外器官的损害,防止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发生;⑧胆道梗阻者作EST或鼻胆管引流;⑨中药治疗:生大黄,复方大承气汤,甘遂通结汤等。2结果2.1治愈率本组治愈83例(81.3%),死亡19例(18.7%),A组和B组治愈率分别为65.8%(27/41),和91.8%(56/61)(P0.05),病死率分别为3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7例
腹膜炎并绞榨及休克表现的患者,不宜行中药治疗,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参考文献】1郝巨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0例疗效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6,17(4):3072.2陈志军,鲁广恩.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为主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报告.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2:56-57.3梁力建,林建华,廖斌.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1-305.作者单位:552100贵
- 阑尾炎110例诊治体会
疗法,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水解蛋白、复方氨基酸等,必要时输血,以利于组织代谢,促进切口愈合。(5)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根据肠道厌氧菌生长的特点,我们常选用:庆大霉素+甲硝唑、红霉素+氯霉素或氨苄西林。在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报告后再调整。(6)对腹腔感染严重,术后有肠麻痹表现的患者,如腹胀明显,术后72h肛门还未排气的,进行胃肠减压,同时灌服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以尽早恢复胃肠功能,排泄有害毒物,增
- 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临床应用观察
【关键词】大承气汤脑卒中临床应用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患者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其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笔者对大承气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卒中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昌吉州中医院急诊科收集2004-2009年脑卒中病人92例。 1.1.1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2)头颅CT证实为缺血性或出血
- 大承气汤加味治疗麻痹性肠梗阻30例
大承气汤加味治疗麻痹性肠梗阻30例(pdf)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的一种常见急腹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呕吐、腹胀不排气、无大便等,概括为“痛、吐、胀、闭”四大症。按病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缺血性肠梗阻。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肠梗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极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2001~2006年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30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腹胀3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胃管注入或高位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腹胀的效果。方法应用大承气汤胃管注入或高位灌肠治疗伴腹胀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天后评估腹胀的缓解情况。结果重症坏死型胰腺炎13例,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76.9%;水肿型胰腺炎2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88.0%。总有效率84.2%。结论应用大承气汤胃管注入或高位灌肠治疗伴腹胀的急性胰腺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
- 大承气汤在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
2005年03月30日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Vol.4(17)No.12P.1815-1816(四川)为了探讨在腹部外科阑尾切除术后及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运用中药大承气汤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对156例施行开腹切除阑尾及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共分为服中药组及未服药组,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发现服中药组比未服药组术后,二者时间均明显提前。可见在腹部外科术后,给予早期患者口服
-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伤寒论》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证乃伏气之热窜入肝肾二经也。盖以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为二便之关,肝又为肾行气,兹因伏气之热,窜入肾兼窜入肝,则肝为热助疏泄之力太过,即为肾行气之力太过,致肾关失其闭藏之用,而下利清水。且因肝热而波及于胆,致胆汁因热妄行,随肝气之疏泄而下纯青色之水。于斯,肾水因疏泄太过而将竭,不能上济以镇心火,且肝
-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有峻下热结之功。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承者,受也、顺也、制也。王晋三云:“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古方选注》)柯韵伯云:“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