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腹哀 | ||
汉语拼音 | Fuai | ||
罗马拼音 | Fuai | ||
美国英译名 | Sorrow Belly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P16 | |
日本 | 16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P16 | |
富耶氏 | RP16 | ||
德国 | MP16 | ||
英国 | Sp16 | ||
美国 | Sp16 |
腹哀为经穴名(Fùāi SP16)[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别名肠哀、肠屈。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1]。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4 腹哀的别名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6 特异性
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7 穴名解
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1]。
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为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2]
腹鸣,即肠鸣也。人有哀泣,则气息顿促,且时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极时,常曰“柔肠百结”,或曰“令人肠断”,均是因哀及肠,肠动而腹振,皆哀气之所致也。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犹如腹部发由哀鸣的声音,因而名之。[2]
8 所属部位
腹[3]
9 腹哀穴定位
标准定位: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4][5]。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1]。
另说腹哀在大横上2寸(《备急千金要方》);大横上3.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横上4寸(《针灸集成》);腹正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腹哀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腹哀穴的位置(肌肉)
10 腹哀穴的取法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下1寸,中线旁开4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6横指(锁骨中线上)处即是腹哀穴[8]。
11 腹哀穴穴位解剖
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外侧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动脉[5]。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6]。
12 腹哀穴的功效与作用
腹哀有理脾胃、通肠腑的作用[1]。
腹哀有理气调胃之功用[2]。
《春秋繁露》云:“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哀气主阴,阴气为用多闭结,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2]。
13 腹哀穴主治病证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5]。
腹哀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便秘等[1]。
现代又多用腹哀治疗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1]。
腹哀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6]。
腹哀主治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7]。
消化系统疾病: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便秘,肠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14.2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腹哀穴的配伍
16 特效按摩
两掌平放于腹哀穴处,稍加用力后顺时针方向揉动,可辅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针灸聚英》: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6.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8.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3.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古籍中的腹哀
- 《灵枢经脉翼》:[卷中]足太阴脾经歌
肠腹结属脾脏循行中脘下脘回属脾络胃无猜疑此经本自腹哀起别腹还循膈上来灵枢第十篇云上循膝服内前廉入腹属...
- 《针灸逢源》:[卷四经穴考正]足太阴脾经穴考
五寸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中各三寸半。(自冲门至腹哀。左右十穴大成作去中四寸半。误。)足太阴厥阴之会...
- 《经穴汇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谓传写之误也。今试自直脐大横穴量之。大横上三寸。腹哀。腹哀上一寸五分。日月日月上。五分。横平当通谷也...
- 《伤寒论辩证广注》:[卷之一]图注内经足阴阳六经之脉
骨之上而行。循膝股内前廉。迤逦入腹。上行至本经之腹哀穴。内行以属脾络胃也。盖足之三阴。其正经之脉。止...
- 《经络汇编》:[脏腑联系分合详说]脾脏之图
脉之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任脉之下脘;历腹哀,过足少阳之日月,足厥阴之期门,复循本经腹哀之里...
- 更多古籍中的腹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