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分子生态学 (最后修订于2009/9/26 22:45:04)[共268字]
摘要: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生物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演变与环境长期变化的关系以及其他生命层次生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等。......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2007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高级研讨班在沈举行
受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计划项目资助,由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组主办的“2007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高级研讨班”于2007年10月15-17日在我所举办,此次研讨班邀请了微生物系统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同时来自全国15个科研单位及高校的6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高级研讨班。在开幕式上,副所长武志杰研究员致开幕辞。我所孙铁珩院士,张惠
- 南农大东京大学共建植物分子生态学实验室
7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举行仪式,为双方建立的植物分子生态学联合实验室揭牌。南农大和东京大学农学部及其亚洲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于2006年签订合作协议。此次共建的“南京农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分子生态学联合实验室”,旨在进一步增强双方在植物分子生态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东京大学亚洲自然环境科学中心将与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开展广泛的合
- 《分子生态学》:滇金丝猴种群演化历史研究
出了滇金丝猴种群演化历史的轮廓:1.00-0.70百万年前青藏高原剧烈抬升导致的地质变化使滇金丝猴种群隔离,独立进化成A、B两枝;此后,由于0.16-0.05百万年前A枝种群的爆发,最初隔离的种群又重新融合;随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衰退,直至今日。相关论文均发表在国际知名分子生态期刊《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上。(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者:
- 杰青最新文章修正权威观点
来自动物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的研究人员运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独立微卫星DNA位点对覆盖飞蝗中国分布区的25个样点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了综合分析。这项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飞蝗经典分类的一些结论,另一方面则指出了对由BorisPetrovitchUvarov(1889-1970)(被学界誉为“蝗虫之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立的关于东亚飞蝗的
- 武汉病毒所基因组内16SrRNA基因差异性研究获进展
tInterestSelectedfromThisIssuebytheEditors)。 自从CarlWoese应用16SrRNA基因来确定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这个方法已成为原核生物系统发育和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公认的经典标准。然而,该基因在原核生物内往往同时存在多个拷贝,而且拷贝之间的基因序列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原核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基于16SrRNA基因的菌群多样性分析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高估。
- 探访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资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我国该领域研究中的多项重大课题,并在多年的努力中取得了不断发展。实验室主任东秀珠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历史已有几千年,然而直到最近十几年分子生态学手段的应用,使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自然界中蕴藏着丰富微生物资源宝库。这个资源库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东秀珠:尽管微生物个体微小、多数难以人工培养,但无论在生物量还是在遗传及代谢多样性方面,微生物
- 863计划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前期应用评价研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本方向2007年拟安排经费850万元。(二)目标导向类课题1.渔业资源归属的判别技术研究目标:研究开发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及其毗邻水域主要渔业种群划分及其归属的分子生态学判别技术和标准体系,为洄游性渔业种群的专属经济区划界、跨国渔业管理和资源分配提供科学根据。主要研究内容:以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及其毗邻水域主要洄游性渔业种群为研究对象,筛选其产卵群体和栖息群体特异
- 水体污染规律有望揭秘
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生物监测和修复”的第113次东方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利用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和“元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治理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提供支撑,开展了研讨。 为了控制水体污染、清除蓝藻水华,人们采用了化学、物理和生态控制等方法。但是,虽然有所进步,效果依然欠佳。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特别是从反映微生物群落本质的“元基因组”角度切入水体污染治理,是目前有关科学家们正在探讨
- 利用寄生羽虱DNA可研究加岛鹰进化历史
岛范围内每个物种的族谱。由于寄生虫的线粒体DNA比其宿主的DNA变化更大,所以寄生虫的族谱揭示了八种鹰中的四种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鹰拓殖八个岛的方式。而在此前,由于鹰的基因变化较小,因此科学家们对这种联系知之甚少。科学家们表示:该项研究结果证实了超凡的大型物种的共生体,例如羽虱可以揭示很多生命的历史。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杂志上。作者:
- 亚热带所研发出转基因抗除草剂杂交早稻新组合
,来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资环局以及湖南省农业厅科教处的专家,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心水稻课题组培育的转基因抗除草剂杂交早稻新组合“香125S/Bar68-1”、“株1S/Bar68-1”和“株1S/Bar68-2”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评议。袁隆平院士等专家对3个转基因抗除草
- 任南琪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分子生态学、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等学科领域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稻田生态系统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微生物分子机理通过论证
长沙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项目百人计划”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微生物分子机理”论证会。专家组听取了申请人魏文学博士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查了有关资料,经过质疑、答辩和认真讨论后,认为该项目针对稻田氮肥利用效率低,N2O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突出环境问题,从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角度探讨稻田生态系统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意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魏文学博士
- 硝基芳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0)上。同时他们成功利用4-氯硝基苯和硝基苯降解菌PseudomonasputidaZWL73进行土壤硝基芳烃污染的生物修复,发现ZWL73菌能够显著的去除土壤中4-氯硝基苯和硝基苯的污染,分子生态学分析证明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整体结构无显著变化,为此类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研究结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9,157:763-71
- 王友绍团队揭示红树林抗寒生态学机制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陈忠)记者日前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王友绍领衔的团队成功揭示了红树林抗寒分子生态学机制。相关成果在《水生毒理学》上发表。红树林为海洋三大高生产力生态系之一,是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海域重要的生态与保护屏障。红树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有明显响应,因此是国际上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王友绍团队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从白骨壤(红树的一种)幼苗中克隆出三
- 版纳植物园开发植物DNA短序列测序新技术
该研究成果文章Assemblyfreecomparativegenomicsofshort-readsequencedatadiscoverstheneedlesinthehaystack发表在分子生态学领域顶级刊物《MolecularEcology》上。文章通讯作者是Cannon教授,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为版纳植物园全职研究员(2007年7月开始),博士生导师,长期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从事森林生
- PlantandSoil:研究表明施用牛粪肥可修复侵蚀黑土
为了揭示黑土侵蚀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苗淑杰副研究员等基于人为剥离表层黑土及其修复的长期定位试验(2005年在海伦市建立),在初步证实土壤侵蚀降低玉米大豆产量,而牛粪肥提升作物生产力的基础上,选择了长期试验中的3个模拟侵蚀水平,即表土剥离0、10和30cm,结合两个土壤修复方法:一是按照当地农民施肥习惯仅施用化肥,二是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1,
- TCR-BCR识别抗原机制在分子生态水平的比较
”为题,对传统的免疫学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进行了在免疫概念的提法上不无新意的讨论[2]。先后得到了我国老一辈和晚一辈权威免疫学家谢少文和朱锡华等的支持和赞赏。自我们受到国内微生态学发展的启发并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分子生态学”概念[3]之后,我们自然要将生态学概念引入到分子免疫学中来。在1993年讨论了“干扰素的分子生态学”,此文发表于免疫学杂志,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摘登[4]。在可能是国际首
- 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奖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开发、乳品技术研究加工和乳品质量控制技术产业化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共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5项授权,对现代乳品工业有重大示范作用。南京农业大学《高效食品发酵剂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采用分子生态学筛选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发酵剂菌株;创立了基于人工细胞理论的生物微囊发酵剂高密培养技术,包囊化乳酸菌可作为直投发酵剂使用;首次开发出生物微囊化与果粒固定化两种发酵剂新形式和17个发酵
- 发现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固碳自养菌多样性影响
具现实意义。 cbbL基因编码的核酮糖-1,5-二磷酸梭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该酶催化卡尔文循环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应。然而,目前关于固碳自养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统,对于稻田土壤,特别是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土壤固碳自养菌群落及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研究组以湖南宁乡、桃江、望城国家级稻田肥
- 青霉素的原产菌可能叫错了80多年
尼尔·亨克说,这说明弗莱明非常幸运,他不仅发现的是一种能产生青霉素的真菌,其他研究者后续分离出的也正好是有相同功能的菌种,如果碰上了别的菌种而无法重复实验结果,那么也许会有别的人在其他研究中报告发现青霉素。 他还表示,这项发现说明这一类真菌有很强的生物多样性,这对研制新药物来说是个好消息,可以探索这些青霉素的“亲戚”是否能产生新的药用物质。相关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学术刊物《分子生态学》上。作者:
- 鼎湖山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获进展
上。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标准的简短基因片段来实现物种快速识别的工具。动物界,线粒体COI基因应用非常成功。但是在植物界,由于进化历史复杂,标准条形码还没有达成共识。针对此种情况,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研究员葛学军及博士研究生刘娟携手加拿大圭尔夫大学StevenG.Newmaster博士,通过构建鼎湖山531种木本植物条形码数据库,分析了五个常用的条形码片段及其片段组合的物种识别能力。
- 华南植物园在鼎湖山木本植物DNA条形码研究中取得进展
条件。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标准的简短基因片段来实现物种快速识别的工具。动物界,线粒体COI基因应用非常成功。然而,在植物界,由于进化历史复杂,标准条形码还没有达成共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刘娟,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StevenG.Newmaster博士组成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鼎湖山531种木本植物条形码数据库,分析了五个常用的条形码片段(rbcL,mat
- 固态发酵战略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他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固态发酵领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企业同仁的高度称赞,并一致认为该课题组在固态发酵基础理论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次会议还深入探讨了固态发酵所涉及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功能蛋白质组学、工艺系统优化、设备研发、产业集成等发酵工业上中下游多项技术,应用领域面向酒类、大宗调味品、茶、烟、沼气等涉及基础民生的多种产业。与会行业代表一致认为固态发酵是发酵工业的源头及重
- 有研总院生物冶金产业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品位硫化铜矿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座、产能规模最大的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堆浸提铜示范矿山,显著促进了矿冶行业科技进步。项目利用本土微生物,选育并应用了高效浸矿菌;系统集成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建立了生物堆浸过程堆内微生物种群监测方法,揭示了生物浸出过程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规律,使生物堆浸过程堆内微生物种群的监测和调控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生物浸出过程优势微生物调控工
- 苍蝇喜食动物腐败尸体带走DNA保存生物多样性
羚羊是一种濒危羚羊,目前已知仅存约3500只。而在马达加斯加岛,该研究小组鉴别出4种哺乳动物,包括两种狐猴,这些发现的哺乳动物种类占该岛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1/8。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7日出版的《分子生态学》期刊上。Calvignac-Spencer说:“这些DNA并不华丽,但却十分实用。”残留的材料让他的研究小组能够恢复那些长度足够的碎片。一般而言,动物消化系统中的酸和酶能够充分破坏并分解食物,
- 上海交大举行微生物代谢-细胞与群落学术论坛
4月21日,“微生物代谢-细胞与群落”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生物药学楼树华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生命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生态基因组学实验室和生命学院研究生会承办,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博士生代表团一行21人应邀参加。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上海交大生命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以及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的师生共约100人次。 瓦格宁根大学是荷兰王国一所以农学和生命科
- 中国农业大学秸秆集成技术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
分解菌复合系,开发秸秆快速分解菌剂,使半纤维素成分优先分解,再进行乳酸菌复合系发酵调节。将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功能构建与秸秆饲料发酵技术结合,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改善发酵品质。采用限制性培养技术和分子生态学技术,集功能和代谢互补的多微生物,组建了稳定高效分解半纤维素的细菌复合系,对秸秆的半纤维素5天内可分解10%,而纤维素分解不到2%,有效的保存了纤维素营养成分。 项目实施期间,在中国农业大学上
- DNA条形码辨别生物种类不再愁
科学家认为,他们联合进行的鸟类DNA条形码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今后编写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目录以及发现新的物种铺平了道路。该项研究由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和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联合完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分子生态学评论》杂志上。 目前人们通常是根据其形状、颜色、大小和叫声等来辨别鸟的种类。研究人员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在加拿大和美国对鸟类和蝙蝠进行普查,发现了15种遗传意义上的新鸟种,这些新鸟种靠人眼是无
- 武汉物数所抗生素诱导菌群失调与宿主代谢相关研究获进展
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目前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很多,但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特定菌群与具体某个代谢物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 武汉物数所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赵滢,结合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庆大霉素和/或头孢曲松干扰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基本组成分布,和相应尿样代谢组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经抗生素处理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分布具有选择性,体现在处理后粪样中Barnes
- 第22届国际灵长类学大会在英国爱丁堡召开
主要被人类造成的隔离所阻断。我们认为栖息地的减少和人类活动是滇金丝猴致危的主要因素,而非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所以建议今后对其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报告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国际同行纷纷提问进行交流,表达了对我国灵长类保护研究的关注。 刘志槿博士从事我国濒危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保护研究,2007年在分子生态学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Ecology”上发表封面文章。作者:
- PNAS:南京大学研究基因转换事件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的田大成教授,陈建群教授,以及巴斯大学的LaurenceD.Hurstc,其中田大成教授和陈建群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植物分子进化与分子生态学,植物抗病基因的多样性,植物基因组学,分子进化遗传学等。田大成教授和陈建群教授2008年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真核生物中发现插入/缺失(Indel)两侧的碱基点突变出现的频率,较
- 上海科学家用分子方法成功解析人体肠道菌群
2006年05月31日上海交大19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实验室的博士生申剑,用分子方法解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的论文,近日被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接受。这是我国人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被该刊物接受,标志着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入国际前沿。人体内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是人体的“亲密朋友”。尤其是肠道内菌群,对人体消化、营养、免疫和抗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
- 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正式批准设立
收集、鉴定及保存、分子生物学、应用微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等研究工作。 该实验室目前在微生物资源收集、鉴定及保存方面,已建立微生物资源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开发的系统研发平台,收集海洋、陆地及实验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纯化、鉴定、保存菌种,对外提供菌种鉴定及交流共享;在热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方面,已培养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转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微生物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子生态学和代谢生理生化的研
- 昆明动物所家养动物线粒体DNA数据分析取得进展
在由二代测序产生的数据中普遍存在。相关结果表明对今后家养动物mtDNA研究提出了警示与告诫。借鉴人类mtDNA研究的先进经验,采纳严谨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该研究工作于10月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刊物《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上。文章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mec.12955/abstract作者:
- 科学家研究消灭农作物超级害虫新方法:以虫治虫
用,或不用化学农药。 这是一场关于田野昆虫攻防战的前沿科学研究。最近,浙江大学教授发现了一种超级害虫侵害农作物的路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Ecology》(《分子生态学》)和《EcologyLetters》(《生态学快报》)上。告别田间比例高达90%的化学防治,科学家正在步步破译。 “罪魁祸首”不是害虫 走进浙大植物病毒学实验室,一排排新鲜的烟草、番茄引人
- 《质疑录》:论三日疟分子午卯酉日
疟者,风寒之邪也,为三阳经受病;而三日一发,则云疟,为三阴经受病。故丹溪云∶三日一发者,阴经受病也。此语为当。若谓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者,厥阴疟;作于辰、戌、丑、未者,太阴疟。马仲化议为子、午虽曰少阴,而卯、酉则属阳明;巳、亥虽曰厥阴,而寅、申则属少阳;丑、未虽曰太阴,而辰、戌则属太阳∶牵合附会为无理。夫疟邪之来无定期,何尝主于某日则定某经之疟?予谓丹溪之以地支分三阴
- 亚热带生态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机制研究中获系列进展
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的资助下,整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克隆文库、T-RFLP及定量PCR),结合室内培养实验与稻田长期定位试验,聚焦于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固碳过程与机制,从水稻光合碳的输入、转化(图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学机制(
- 黄志勇:“重塑”蓝天白云
“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8年多,虽然工作生活都很安逸,但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科学家黄志勇告诉记者,2008年,回国调研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这样东西——为国效力的使命感以及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发展的成就感。同年,黄志勇辞去了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工作,回到祖国,成为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生所)的首批创建者、科研体系和科研组织的“指挥官”。 回到祖国“圆梦”滨海
- 细胞凋亡的分子医学
单小云,温州医学院毕业,主管技师,近几年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数篇专业论文,并承担多项科研课题。目录:第一篇细胞凋亡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一章细胞凋亡概论第二节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性第三章细胞凋亡的分子生态学第四章细胞凋亡的酶学基础第五章调控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与因子第六章细胞凋亡与信息传递第七章整合素与细胞凋亡第八章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第九章细胞凋亡与免疫学第十章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第十一章细胞凋亡的发
- 科学家对“基因组岛”存在与否持有异议
提出了代替遗传固定指数的评测方法。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那些汇报发现“基因组岛的实验结果在应用新的评测方法后就变得不再成立,Hahn和Cruickshank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分子生态学》6月刊上。但是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却对“基因组岛理论予以支持。加拿大温哥华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学家LorenRieseberg和他的博士后学生RoseAndrew近期将生长在大草
- 墨西哥专家称转基因棉花存在隐患
已经被转基因材料污染,对生物多样性构成风险。 这种令人担忧的结论来自六名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和国家知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CONABIO)的科学家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月初的分子生态学,这是一份国际期刊。 在他们的文章“最近长距离转基因流进入野生种群符合棉花(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在其起源中心的基因流历史模式”中,专家们表明,棉花基因和转基因可以在数千公
- Science报道厦门大学长江学者新成果
,这改变了之前科学家们对于海洋储碳的认识。6月18日Science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焦念志教授,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是海洋微型生物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以及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对于海洋微生物而言,溶解有机碳(DOC)是其生命的支撑。然而,大部分DOC就像谷糠一样难以下咽而残留在水中。科学家们正在揭示为什么海洋食物链中有些有机质被转化为不易被释放
- “生物质转化技术及产品”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业化利用技术研究目标:针对我国北方低温地区沼气产气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通过不同优势高产菌株及相关功能菌群的优化组合,实现高效均衡产气和沼气的工业化利用。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分子生态学和代谢工程技术,筛选优势高效甲烷产生菌株及相关功能菌群,研究低温条件下沼气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特征,以及优势高效秸秆和垃圾生物预处理菌株,形成不同优势高效甲烷菌株的优化组合,开发简捷高效的沼气净化技
- 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招聘
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华南植物园1人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学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人3.水生植被生物学武汉植物园1人4.寒区生物适应性研究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人5.极端环境生物种质资源研究昆明植物研究所1人6.水生动物系统生物学武汉水生所1人7.分子生态学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分部1人8.生物适应性进化成都生物所1人9.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动物所1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二○○八年五月七日作者:
- 浙大生科大熊猫基因组研究成果登PloSOne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奖多项、1999年度全国自然保护区科研先进个人、2000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151一层次培养人才。主要从事濒危野生动物分子生态学、保护遗传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在《Electrophoresis》,《BioTechniques》和《MolecularEcologyNotes》等SCI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解决了脊
- 脐血单个核细胞表达IL-12、IFN-γ及其mRNA的观察
enetranscriptsfromsmallcellsamples.LymphokineCytokineRes,1993,12(2)∶59-67. [3]向近敏,林雨霖,赵利淦.关于干扰素的分子生态学.免疫学杂志,1993,9(2)∶71-75. [4]D‘AndreaA,RengarajuM,ValianteNM,etal.Productionofnaturalkillercellsti
- 中国生态学学会举行景观生态学主题沙龙
本报讯近日,中国生态学学会在京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近30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背景下文化景观保护、景观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中国发展景观生态学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为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国
- 斑潜蝇抗寒性和化学生态学研究综述
潜蝇温度适应力和化学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昆虫学年评》(AnnualReviewofEntomology)编委会特邀请撰写斑潜蝇在抗寒性和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综述。这篇综述系统地总结了1987年到2007年这20年间斑潜蝇在温度适应和化学生态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部分综述了斑潜蝇与抗性相关的种群变动规律、地理分布特性和种间替代机制。重点介绍了斑潜蝇对温度适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出了南
- 兰州化物所有毒植物瑞香狼毒化学生态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瑞香狼毒化感物质影响拟南芥根尖生长素分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生态学研究组在草原毒草瑞香狼毒的化学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瑞香狼毒是我国北方草地常见的有毒杂草之一。近年来,瑞香狼毒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在局部地区形成单优势植物群落,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该研究组通过化学和生物学
- “DNA条形码”成为生态学研究重要工具
的条形码,无论你买的是牛奶还是番茄汤罐头,扫一下便知。8年前,生物学家研发出他们自己的条形码,同样用于身份识别,但这种条形码并不是印在物品上,而是存在于所研究的动植物DNA中。根据在8月举行的美国生态学会会议上公布的研究,DNA条形码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不仅用于物种鉴定,同时也帮助生物学家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内发生的相互作用。DNA条形码是一个特定的DNA片段序列,拥有足够的可变性以确定
-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这些中草药可以作为添加剂增强动物体内干扰素的表达,从而提升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七、前景与展望 总的来说,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