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3 注解
风燥为病因学术语。指风和燥相结合的病邪,多感于秋燥时令[1] [2]。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2]。治宜润燥清肺为主,兼以疏风[2]。
4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风燥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
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
-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纪大论
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凡阳明司天之年,金气不足,火...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明在上。君火在下。故阳热盛而物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
- 《医述》:[卷五·杂证汇参]燥
润之,务使水液自生,而燥热不容不退矣。(朱丹溪)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急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三节·秋燥伤寒
(总名秋燥。俗通称风燥)。【因】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
- 更多古籍中的风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