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风邪外袭证为证候名[1]。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指又称“外风证”。风邪外袭肌肤,以恶风、发热、汗出、头身疼痛,或鼻塞、喷嚏、咳嗽、咽喉痒痛,或皮肤瘙痒、水肿、发疹,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2]。外风是与内风相对而言,前者是外袭于人之邪,故属外感;后者乃人身阳气变动所生,故属肝风[1]。
风为病证之一[3]。指一类具有动摇、震颤或挛急,或眩晕等症状的病证[3]。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3]。
风热为风和热相结合的病邪[4]。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4]。
风寒为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5]。《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5]。
风温为病名[5]。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5]。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5]。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5]。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5]。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5]。宜清营泄热,平肝息风,用羚角钩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5]。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5]。一说本证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5]。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治疗风邪外袭证的穴位
- 风水
列为十水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指风邪外袭,以突发头面部及四肢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由...
- 足临泣
状均消失,一般治疗2~4次。治疗血管性偏头痛:风邪外袭者,加风池、合谷;痰浊中阻者,加中脘、丰隆;肝...
- 更多治疗风邪外袭证的穴位
治疗风邪外袭证的方剂
- 疏散外风剂
ispersingexternalwind)是指以辛散祛风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风邪外袭等证的治风剂。...
- 半解汤
克半夏3克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活血祛风。主治郁气不宣,风邪外袭,半边头痛,多在左边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薏仁汤
。功效:清热、除湿、祛风。主治:脾胃湿热上攻,风邪外袭,眼目沙涩痛痒,羞明流泪,胞睑肿胀,颗粒稠密者...
- 十二味地黄饮
功效:滋血、润燥驱风。主治:血风疮,燥热内淫,风邪外袭,风湿相搏,发为疙瘩,或如粟米,搔痒无度,破浸...
- 地龙丸
,再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邪外袭,身体疼痛。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临卧温...
- 更多治疗风邪外袭证的方剂
治疗风邪外袭证的中成药
- 辛岑颗粒
表,祛风通窍。辛岑颗粒的适应证:用于肺气不足、风邪外袭所致的鼻痒、喷嚏、流清涕,易感冒,及变应性鼻炎...
- 辛芩颗粒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祛风通窍。用于肺气不足、风邪外袭所致的鼻痒、喷嚏、流清涕,易感冒;过敏性鼻炎见...
- 川芎茶调散
多,本方所治者,为外感风邪所致。头为诸阳之会,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部,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风邪袭表...
- 更多治疗风邪外袭证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