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

目录

1 拼音

fèng xiān huā

2 英文参考

garden balsam[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凤仙花

凤仙花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1]

3.1 别名

指甲花[1]

3.2 来源及产地

凤仙花科植物风仙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1]。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1]

3.3 性味

甘,温,有小毒[1]

3.4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祛风止痛,消肿解毒[1]

1.治闭经,产后瘀血未尽,腰胁引痛,跌打伤痛,关节疼痛[1]。煎服:3~6g[1]

2.治痈疽疔疮,蛇咬伤,鹅掌风[1]。鲜品捣烂涂敷[1]

3.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花色苷,还含指甲花醌及其甲醚、山柰酚、槲皮素等[1]

3.7 药理作用

水浸液在体外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1]。指甲花醌抗真菌作用强,并有止血及缓慢的兴奋大脑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仙花

4.1 来源

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夏季花盛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4.2 性味

甘,温。有小毒。

4.3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

4.4 用法用量

1~2钱;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敷患处。

4.5 注意

孕妇忌服。

4.6 备注

(1)全草在南方地区作透骨草用。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凤仙花

5.1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5.2 拼音名

Fènɡ Xiān Huā

5.3 英文名

Flower of Garden Balsam

5.4 别名

金凤花、灯盏花、好女儿花、指甲花、海莲花、指甲桃花、金童花、竹盏花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balsamin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开花时采收,鲜用或阴、烘干。

5.6 原形态

凤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肉质,直立,粗壮。叶互生;叶柄长约1-3cm,两侧有数个腺体;叶片披针形,长4-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锐锯齿,侧脉5-9对。花梗短,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密生短柔毛;花大,通常粉红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片2,宽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圆,先端凹,有小尖头,背面中肋有龙骨突;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先端2浅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花药钝。蒴果纺锤形,熟时一触即裂,密生茸毛。种子多数,球形,黑色。

5.7 生境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5.8 性状

西藏地区使用的凤仙花,其原植物为锐齿凤仙花ImpatiensargutaHook.F.EtThoms.,分布西藏、云南等地。

5.9 化学成份

花含各种花色甙(Anthocyanins),由此分得矢车菊素(Cyanidin)、飞燕草素(Delphinidin)、蹄纹天竺素(Pelargonidin)、锦葵花素(Malvi-din)。又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以及一种萘醌成分(可能是指甲花醌Lawsone)。

5.10 药理作用

1.对癣菌作用: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专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2.对细菌抑制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也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5.11 炮制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备用。

5.12 性味

味甘;苦;性微温

5.13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主风湿肢体痿废;腰胁疼痛;妇女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骨折;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白带;鹅掌风;灰指甲

5.14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鲜品可用至3-9g;或研末;或浸洒。外用:适量,鲜品研烂涂;;或煎水洗。

5.15 附方

外洗方《扶寿精方》:风湿证;凤仙花散剂《本草纲目》:腰胁引痛不可忍者。兰台集选方《兰台集》:跌仆伤损骨,血脉不行者

5.16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小儿脓耳。

2.《纲目》: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胁引痛。

3.《本草求原》:治偏废。

4.《天宝本草》:治鼻血不止。

5.《西藏常用中草药》:通经活血,利尿,治经闭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痈疽。

6.《本草汇言》:凤仙花,活血气,利筋脉之药也。李氏方治腰胁引痛不可忍,因瘀血为患者宜用之。

5.17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