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伤卫疟

目录

1 拼音

fēng shāng wèi nuè

2 注解

风伤卫疟为病证名[1]。疟疾之一[1]。一名温疟、风疟[1]。《症因脉治》卷四:“风伤卫疟,《内经》亦名温疟。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发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少阳也。风疟之因,《内经》云,暑邪既伏,秋气收之,汗出遇风,与卫气并居,阴阳分争,内外相搏,而风邪伤卫之疟作矣。”脉弦或浮缓、洪长[1]。治法如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三阳俱见症者,《证治准绳》和解汤等方[1]

参见疟疾:疟疾为病名[1]。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1]。《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1]。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1]。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1]。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1]。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1]。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1]。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1]。病情控制后,注意预防复发[2]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