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1 拼音
fēng sào yǎng ·yū xuè zǔ zhì zhèng
2 英文参考
wind itching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风瘙痒·瘀血阻滞证(wind itching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瘀血阻滞于皮肤,以皮肤瘙痒经年不愈,入夜加重,得冷或遇热皆加剧,肤色紫暗,抓痕、血痂色乌紫,多见于腰围、臀部、足背等受挤压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色紫,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为常见症的风瘙痒证候[1]。
4 关于风瘙痒
风瘙痒(wind itching;pruritus cutanea)为病名[2]。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是指以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为主要表现的感觉异常性皮肤疾病[1]。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详见风瘙痒条。
5 参考资料
治疗风瘙痒·瘀血阻滞证的穴位
- 足临泣
穴名(ZílínqìGB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属足少...
- 更多治疗风瘙痒·瘀血阻滞证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