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风热疮·血热风盛证 (最后修订于2017/8/21 10:06:11)[共671字]
摘要:定义风热疮·血热风盛证(wind-heatsorewithpatternofbloodheatandwindexcessiveness)是指血热风盛,以皮疹色泽鲜红,上有糠秕样鳞屑,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发病较急,病程较长,伴心烦易怒,口燥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为常见症的风热疮证候。症状风热疮·血热风盛证患者可见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剧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辨证分析风热久羁,内人营血。伤阴化燥,故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剧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治法风热疮·血热风盛证治宜凉血清热,养血润燥。方药治疗风热疮·血热风盛证可用凉血消风汤加减治疗,血热甚者,加水牛角以凉血清热。关于风热疮风热疮(wind-heatsorespityriasisrosea)为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又称血疳疮、风癣、母子疮等。是指以疹色如玫瑰,脱屑似糠秕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为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以淡红色或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上覆以糠秕状鳞屑,先有母斑后有子斑为临床特征。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壮年。有自限性,一般4~6......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第二节血证
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2.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3.饮食不节饮
- 第十六节风热疮
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血疳疮、风癣、母子疮等。《外科正宗》云:“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初起消风散加浮萍一两,葱豉作引,取汁发散。久者服首乌丸、蜡矾丸,外搽大黄膏,用槿皮散选而用之,亦可渐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之痹顽,不知痛痒。”本病以淡红色或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上覆
- 风热疮
风热疮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因风热毒气,发于肌肤所致。多见于四肢及胸腹部位,其初起多呈丘疹状,然剧烈搔痒而难忍,故因久搔形成疮面,甚则其疮面容易渗出鲜血。治宜清热疏风止痒,选方宜用消风散,或防风通圣散内服。此病类似现代所称之玫瑰糠疹。作者:
- 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述要及思考
标进行量化,制定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是此项研究的一大进展。但迄今为止,能够得到临床普遍认可并统一使用的标准仍欠缺。针对现行的相关问题,继续整理有关血瘀证的文献,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确定标准化的证候体系,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和多因素统计分析进行计量诊断,积极合理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可能成为未来血瘀证证候研究及诊断研究的较佳切入点。血瘀证是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的重
-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鉴别
心,心气无力推动血行所致。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均属肝风内动证,与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有明显不同,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总由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而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则由风火相煽,阳热亢盛所致。故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其动风的主要特征是由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故常见到筋膜的病理改变,如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的筋枯证,表现为肢体关节活动受限,甚则疼痛,“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
- 祛风之剂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六者之中,风淫为首,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自风气也,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盖天地间唯风无所不至,人受之者,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然必其人真气先虚,营卫空娗,然后外邪乘虚而入,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故中风之证,河间以为将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
-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七]风热疮第三
合;十岁至十四五者,加大黄半两,足水为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枳实丸治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肥,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则小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风疾。方∶枳实(麸炒,一两半)菊花蛇床子防风白薇浮萍蒺藜子(各一两)天雄(炮裂,去皮脐)麻黄(去根节)漏芦(各半两)上十味末之,蜜和丸如大豆许。五岁儿饮服十
- 第三节眼科常用中药
用于眼部实热证,如针眼、胞睑红赤掀痛漏睛疮、目赤肿痛,聚星障,神水混浊、云雾移睛等。运用清热泻火药,应根据各药的作用部位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16.石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应用:用于胃火亢盛或脾胃积热所致针眼、眼丹、眼痛、黄液上冲等,常与栀子、黄芩配伍,如白虎汤。17.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1)用于眼丹、眼痈伴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用
- 第三节眼科常用中药
用于眼部实热证,如针眼、胞睑红赤掀痛漏睛疮、目赤肿痛,聚星障,神水混浊、云雾移睛等。运用清热泻火药,应根据各药的作用部位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16.石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应用:用于胃火亢盛或脾胃积热所致针眼、眼丹、眼痛、黄液上冲等,常与栀子、黄芩配伍,如白虎汤。17.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1)用于眼丹、眼痈伴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用
- 《外科启玄》:[卷之八]风热疮
\r风热疮\p04-a55a126.bmp\r此疮初则疙瘩痒之难忍。爬之而成疮。似疥非疥。乃肺受风热。故皮毛间有此症也。宜防风通圣散数剂治之。三五日即愈。不似疥难痊。若不早治。亦恐遍身成癞也。《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补遗)]论血热血盛血虚有异用药宜凉宜治宜补不同
血热一症,须分虚实。有血虚之血热,宜凉宜补。血盛之血热,宜凉宜治。古人未之悉,何也?凡痘初见点,内热殊甚,脉息洪数,而痘色则白,不知者认为气虚则误矣。此乃气盛血虚血热,故不能华色,以同毒出外,气余而血不足,故形起而色白也。然血虚则热,故发至血入痘窠,三四朝来,皆变紫色黑色,或见黑斑,方知血热,欲治何及!故不可不知,及不可不预为地步。惟血旺者,则起势便紫,了然血热之症分明,然治血虚之血热症,大宜凉血
- 第四节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
- 十 理血药和方剂
十 理血药和方剂 凡能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以理血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理血方。 血分疾病包含血虚、血热、血瘀、出血等四个方面的症证,治疗时血虚宜补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补血方药和凉血方药分别列入补益方药和清热方药章节,本节介绍活血、止血药物和方剂。 活血药和方也称活血化瘀药物和活血化瘀方剂。适用于血瘀证;止血药和方适用于各种出证。 (一)理血药
- 黄淑芬“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经验应用
【摘要】黄淑芬教授认为内外风皆可致瘀,风瘀常相关互患,风药具有调畅气机、开发郁结、发散驱邪、引经报使的功用,治疗血瘀证适当运用风药可增强活血化瘀作用,因此提出了“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治法新见解。【关键词】风药;血瘀证;经验;黄淑芬 黄淑芬教授系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政府津贴享受者,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四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
-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诸风部]大麻疯门主论
\r大麻疯\p04-a41a204.bmp\r陈实功曰∶大麻疯乃天地间异证也,总之骤被暴晒,雾露风雨之气所侵,或房欲后体虚为风邪所袭,或露卧当风,久卧湿地,总由风湿相乘,气血凝滞,表里不和,脏腑痞塞,阳火所变,此其根蒂也。其患先从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脓,治法初宜发汗,久当培助气血。(《正宗》)又曰∶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崩塌,此为五不治。又
- 《伤寒证治准绳》:[卷六]蓄血
身黄如狂屎黑喜忘皆蓄血之证也许学士云血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发狂成血留下焦而瘀者蓄血也大抵伤寒先看面目次观口舌次观心下至少腹以手揣之若少腹硬满若小便不利者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是蓄血证可下瘀血其阳明病有蓄血而喜忘者证之甚也宜抵当汤太阳有热结膀胱如狂者证之轻也宜桃仁承气汤经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胃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主之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
-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药隐云∶妇人中风,角弓反张,风痹,手足不随,偏枯口噤,口眼斜,风眩头痛,血风,心神惊悸癫狂,骨节风,血风走注,瘙痒瘾疹,风痰诸证,虽各有方论,亦要先明其大体,察脉之虚实,辨证之冷热,相人强弱,入脏入腑,在络在经,首以方调治,未要猛速用药。今之治法,先宜顺气,然后治风,万不失一。盖有中风、中寒、中、中痰、中气,皆能令人涎潮昏塞,所谓朱紫相凌,玉石不分,医者不可不详而究之。如中风,若作中气治之,十愈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五]风癣门
《巢氏病源》云∶有干癣、湿癣、白癣、顽癣,诸候皆因风热,邪客于腠理,复值邪气与血气相搏,发为此疾,皮肉瘾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有匡廓,痒痛不一,匡内生虫,搔痒出汁,久久延及遍身,则成顽痹,故为顽癣。除癣汤防风白芷连翘黄连柴胡甘草蝉蜕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各等分)上水二钟,加葱白三寸,煎八分,食远温服,出汗。除湿散治一切风癣,状如顽癞。苦参何首乌荆芥穗蔓荆子薄荷(各一两)白芷天麻川芎防风(并生
- 《疡医大全》:[卷十正面头面部]眉风癣门主论
澄曰∶眉风癣乃肝血枯燥,风湿外袭,初起作痒,搔之累累流脂,延蔓额上眼胞者是也。治当养血滋肝,不得妄用斑蝥、砒、,猛厉燥烈之药搽擦,只宜紫茸膏涂之,自愈。《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疮癣门]风癣方
艾叶不拘多少。醋煎如膏。先以穿山甲片。刮破癣。后擦之。《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五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十二、风癣候
风癣,是恶风冷气客于皮,折于血气所生。亦作圆文匡郭,但抓搔顽痹,不知痛痒。其里亦有虫。《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儒门事亲》:[卷五]疮疥风癣九十四
夫小儿疮疥风癣,可用雄黄散加芒硝少许,油调敷之。如面上有疮癣,不宜擦药。恐因而入眼,则损目矣。《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一诸疮肿门]风癣
(附论)夫风癣者。是恶风冷气于血气所生。一作圆棱廓。爬搔顽痹。不知痛痒。其里亦有虫生也。方白花蛇丸(出圣惠方)治风癣疮。皮肤瘙痒久不瘥。白花蛇(三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黄芩(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白藓皮(一两)甘草川大黄(一两锉蒺藜(一两微炒去刺)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又方治风癣疮。茹(二钱)剪草(半两)苦楝树皮(一两焙干另研末)轻粉(半钱)白矾(二钱生用)钱)苦参(半钱)藜药。独活丸(出圣
- 《验方新编》:[卷七后阴]粪门形如风癣作痒破流黄水浸淫遍体
当归五钱,巴豆(去壳)三钱,用香油熬枯,沥尽药渣,入黄蜡三两,化尽,离火,再入又方∶银青散(见痈毒诸方门)敷之最妙。《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治例》:风癣
外治脂调散,或豆沥、胡桃沥搽。一方∶雄黄(三钱半)柽皮剪草(各一)凡芨(半)班虎(七个)草乌(尖)汗换肌散,苦参丸(苦参二,僵蚕一,一,为丸服。)下重甚,舟车、禹功,或显仁丸。《杂病治例》
- 《验方新编》:[卷十八手部]鹅掌风癣
手掌脱皮,血肉外露,用豆腐热沫洗之,洗后拭干,涂以桐油,再用松毛烧烟薰之。愈后戒食鹅肉。又方∶用密陀僧一两为末,取出笼热蒸馒头一个,分为两开,将末撒在馒内合住,以两手把握馒头,使热气熏蒸良久,不过三四次即愈。又方∶用青盐、防风、地骨皮、槐条各等分,煎水多洗,极效。又方∶用苍耳子仁为末,将痂起去,香油调搽,神效。并治牛皮癣。又方∶真蕲艾四五两,煎水入大口瓦瓶内,瓶口上用粗麻布数层盖口缚住,将手心放瓶
-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五]治风癣诸方
夫风癣者。是恶风冷气。客于血气所生。亦作圆文棱廓。但把搔顽痹。不知痛痒。其里亦有虫生也。治风癣疮。皮肤疮。痒久不瘥。白花蛇丸方。白花蛇(三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黄芩(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白藓皮(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栀子仁(一两)赤芍药(一两)川大黄(一两锉碎(一两微炒去刺)羌活〔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薄荷酒下三十丸治风毒攻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中]病机第三
【素】五气更立。(五行之气。)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春胜长夏。(季夏十八日为长夏。木克土。)长夏胜冬。(土克水。)冬胜夏。(水克火。)夏胜秋。(火克金。)秋胜春。(金克木。)所谓得五行时之胜。(五行皆以生时为胜。)各以气命其脏。(如春气属肝之类。)求其至也。皆归始春。(至。气至也。吴注。春为四时之长。其气不合于时。则五脏更相克胜。邪僻多矣。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
- 原发性肝癌中医肝血瘀阻证证型转化规律分析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肝血淤阻 摘要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进行调查,了解证型分布特征,探讨肝血瘀阻证型转化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为肝血瘀阻证型演变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医证型分布特征;采用Binarylogictic回归分析建立原发性肝癌中医肝血瘀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用单因素ANOV齐性检验,组间方差不齐,进行肝血瘀阻与合
- 《外科理例》:[附方]神功散
(即四生散)治腿生疮。浸淫不愈。类风癣。名肾脏风疮。如上攻则目昏花。视物不明。并一切风癣疥癞。白附子(生用)黄独活蒺藜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用猪腰子一个。批开入药。湿纸裹。煨熟。空心连腰细嚼盐汤下。风癣酒下。《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机公元1368-1644年
-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
心脾两虚证,多表现为腹胀,腹泻,纳呆,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等证。 心阴不足证因在心血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有心血不足证的病机表现。但血亦属阴,阴血消耗,渐致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或阳热亢盛,常表现为阴虚内热证。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盛,消灼肾阴,肾阴亦亏,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于上,肾水阴亏于下而形成水火失济的心肾不交证,表现有阴虚火旺,火不归元的证候:心悸怔忡不宁,心烦少寐,头晕健忘,腰膝
-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药隐云∶妇人中风,角弓反张,风痹,手足不随,偏枯口噤,口眼斜,风眩头痛,血风,心神惊悸癫狂,骨节风,血风走注,瘙痒瘾疹,风痰诸证,虽各有方论,亦要先明其大体,察脉之虚实,辨证之冷热,相人强弱,入脏入腑,在络在经,首以方调治,未要猛速用药。今之治法,先宜顺气,然后治风,万不失一。盖有中风、中寒、中、中痰、中气,皆能令人涎潮昏塞,所谓朱紫相凌,玉石不分,医者不可不详而究之。如中风,若作中气治之,十愈
-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吐血
明之阳。非徒泛泛见血见嗽为治。(怒劳血痹)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又石膏生地知母丹皮大黄桃仁牛膝蒋(六二)宿伤。怒劳动肝。血溢紫块。先以降气导血。苏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栀金斛制大黄又天地杞圆加枣仁茯神。某形盛脉弦。目黄。咳痰粘浊。呕血。此胃有湿热胶痰。因怒劳动肝。故左胁中痛。血逆而上。非虚损也。当薄味静调。戒嗔怒。百日可却。苏子降香广皮白生姜桃仁郁金金斛六服后。接服海粉丸半斤。某向有背痛。尚在劳力。气逆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草部
。)地榆味苦甘酸,气微寒。气味俱浓,阴也。无毒。(得发良。恶麦门冬。)主妇人乳痛,七伤,带下病,月水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肠风血痢,赤白痢及小儿疳热泻痢极效。疗金疮,止痛,除恶肉,蚀脓,诸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若虚寒人水泻及冷痢勿轻用。小儿疳痢,浓煮汁饮之。大小蓟根味甘苦,气温,又云凉。(五月阴干。)主养精保血,大蓟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血、下血。疗痈肿恶
-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杂病
不少。凡属违和,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又见保护得宜,自生至长,毫无疾病,虽有暗变之说,亦不能信。余恐临证者,有执迷之误,故道其愚昧若此。(张景岳)热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痰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小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潮热发歇有时,惊热颠叫恍惚,夜热夕发旦止,余热寒邪未尽,食热肚腹先发,疳
- 陈宝贵临证经验活血化瘀治出血性中风
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机失调,不能正常输布津液,进而导致痰瘀互结。痰瘀互结,郁闭脑窍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故而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可用活血化瘀法。唐容川指出:“既有瘀血,便有瘀血之证,医者按证治之,无庸畏阻。所以出血性中风不是活血化瘀的禁忌证,脑出血患者使用活血药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结合现代病理生理学研究,陈宝贵指出,脑血肿分解产生的凝血酶是脑出血后组织损伤和水肿加重的主要病
- 中风不是风
;宋金元时期,以内虚邪实为基础,开始重视病因的研究,是正确认识该病的转折阶段;明清时期,以张景岳为代表,否定外风之说,认为是“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是对本病认识的渐趋成熟阶段;当今借助科技的发展,对血和血管进行直观研究,病因虽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本病与基因、血液粘度、血液流速、血管变性等多因素复杂影响相关,是对本病认识的日益清晰阶段。【关键词】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中风属危急重症,临床极为常见
- 血证
视网膜出血,发病急,出血量多,色鲜红,急当止血化瘀,大黄蒲黄汤主之。若出血量少者,山栀蒲黄汤主之。按:清代医家唐容川治疗吐血有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此四法为血证治疗大法,眼底出血亦仿之。本条为火热上扰,迫血妄行的眼底出血初期。所谓初期者,即发病半月之内,止血为首施之法。大黄蒲黄汤、山栀蒲黄汤二方基本相同。出血量多,火热重,主以大黄泻火化瘀止血。出血量少,火热轻,主以栀子清热凉血止血。大
- 史锁芳教授治疗咯血经验撷英
史锁芳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深得其传。从事肺系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20余载,对肺系诸多疾病如咳嗽、哮病、咯血、喘证等,均有系统的辨证与治疗思路。史师认为咯血一证,虽属血证范畴,若论发病与治法。与吐血、衄血、便血等有异。提出“治肝、治火、治气三法为治疗咯血的基本方法。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兹将其对咯血的辨治精粹介绍如下。1澄本清源,治病求本咳
- 冠心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指标分析
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正虚、寒凝、痰浊、气滞、瘀血之不同,但基本病机为心脉瘀阻。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瘀证是CHD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已有的研究证明,CHD血瘀证的形成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机制失常,血液处于血栓前高凝状态的病理生理相似。因此,冠心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指标主要依据这些方面来从生化、体液、影像等多个角度开展,从而更
-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鉴别
本,肝木有赖肾水的滋润涵养,才能敛摄肝阳,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若因五志过极化火,耗伤肝阴,或过食辛辣炙煿,劫夺肝血肾阴,或劳累太过,纵欲无度,耗损肾阴,或年逾四十之后,阴气渐衰,使精血不足,肝失所养,筋脉不得濡润,并使肝阳无以制约,风阳上扰,引动肝风。 热极生风证总因邪热鸱张,心火暴盛,火盛热炽所致。若五志过极,大怒气逆,则心火暴张,肝属木属风,木盛则生火,火盛则易动风,风火相煽,风自肝起,风翔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四节·夹血伤寒
(一名伤寒夹瘀)【因】内伤血郁。外感风寒。或脱衣斗殴。触冒冷风。又或跌扑打伤。一时不觉。过数日作寒热。状似伤寒。【证】头痛身热。恶寒烦渴。胸胁串疼。腹有痛处不移。或少腹痛甚。手不可按。乍寒乍热。夜有谵语。甚至昏厥不省。少顷复苏。苏后或变如狂。剧则疼极发狂。舌色紫暗。扪之滑润。或深紫而赤。甚或青紫。【脉】左紧而涩。右多沉弦。总宜弦强。最忌细涩。仲景所谓弦为阳逆。涩则营气不足也。【治】活血解表为先。轻
- 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摘要】目的探索血瘀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Child-Pugh分级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双功多普勒超声仪测定116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流速、脾静脉血流流速,并检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SB、ALT、AST、A、G、PTA)等相关指标。结果湿热内蕴证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流速[(15.4±5.49)对(12.6±2.9)cm/s],门静脉流量[(1240
-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脏,体阴而用阳,若阳升风动,脏腑气血逆乱,气血闭阻脑络则可发为中风。《素问•调经论》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心火爆盛;素体阴虚,肝风内动,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阳暴张,引动心火,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则发为中风。元代戴思恭则提出“肝热生风病机,指出:“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
- 妇科名老中医治痛经经验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之原因,有虚有实,或由于冲任胞宫失于荣濡,或由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诸病源候论》即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景岳全书》亦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叙述与临床相符。凡素体脾胃虚弱,气血
- 中医学对脑卒中认识的回顾
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②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由大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上迫清阳,清窍不利,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证。③大厥。《素问·调经论》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④煎厥。《素问·
-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屑虎胫骨(涂酥炙令微黄)酸枣仁当归木香乳香槟榔(以上各一两)上捣罗为末。于前煎中别入好酒二升。白蜜五合。入银锅中熬至三升。后下诸药末。以柳木篦搅令匀。看稀稠得所。即以瓷器盛。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一茶匙。复寿延春丹治未来证候。左瘫右痪。口眼斜。半身不遂。服此药并无此病。见治者。。壮筋骨。美饮食。去一切诸风。人参(二两)白茯苓(二两)远志(去心)牛膝(酒浸)杜仲(炒去丝)黄菖蒲当归苍术(泔浸
- 《医述》:[卷六·杂证汇参]血证
由此。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则涩;生旺则诸经恃其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阴气一伤,诸变立至,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中,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移热膀胱,则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色多紫黑;热胜于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瘾疹
- 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
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中医传统多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等方面人手论治,但随着长期临床实践及对高血压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在高血压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高血压病的独立证型或兼证,从而逐渐重视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l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情志失调、内伤虚损、食居失宜等因素长期作用,致使体内阴阳消长失调,进而出现化火、损
- 中医诊治出血中风进展*
邪与瘀邪互为因果,致水瘀互结于脑窍,使神明失主、肢体失用、七窍失司。故许多医家在治疗急性出血中风时主张以活血化瘀、清热化痰、通腑养血、镇肝解毒、息风通络、开窍醒神、益气利水、虚实共治,使邪去正安,诸证方得以治[6]。 2中风诊断 出血中风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诊断依据为[7]:(1)以半身不遂,口舌斜,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聩为主症;(2)发病急骤
- 《外治寿世方》:[卷一诸风]鹅掌风癣
蕲艾和侧柏叶煎汤。乘热熏洗。一月愈。又豆腐泔水洗手。一月即愈。《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44-1911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