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咳嗽

目录

1 拼音

fēng hán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cough due to wind-cold evi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寒咳嗽为病证名[1]。指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1]。即外感咳嗽·风寒证。

外感咳嗽·风寒证(exogenous cough[2])又称风寒咳嗽。是指风寒犯肺,以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2]

外感咳嗽·风寒证可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2]

4 风寒咳嗽的症状

风寒咳嗽患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3][4]

5 证候分析

风寒袭肺,壅遏气道,肺气失宣[5]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无汗,邪阻经络则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5][5]

6 风寒咳嗽的治疗

6.1 治法

风寒咳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5]

6.2 方药治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可用三拗汤、止嗽散加减治疗。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后方用紫菀、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5]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

止嗽散(《医学心悟》):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普济本事方》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

《仁术便览》卷二:“风寒咳嗽,肺气喘急。”方用五抝汤[5]

《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身重,身热头痛,用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

《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6.3 针灸治风寒咳嗽

6.3.1 方一

风寒咳嗽以取风门、列缺、合谷、肺俞等穴为主,均泻,头痛加风池、太阳,形寒无汗加灸大杼、足三里[6]

6.3.2 方二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6]。取合谷、列缺、肺俞、外关[6]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风池、上星。肢体痛楚者,加昆仑、温溜。[6]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6]

方义:外关通于阳维,阳维脉主阳主表,故外关可疏泄阳邪,解表散寒。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相配可表里相应宣通手太阴肺经经气。肺俞可宣肺理气止咳。[6]

6.3.3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风门,咽喉痒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6.4 推拿按摩治风寒咳嗽

选穴:天突、中府、身柱、大杼、风门、肺俞、风池、肩井[7]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中指揉天突、中府各1分钟。再以两拇指由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每穴1分钟。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两穴,每穴操作2~3分钟,以局部酸胀向周围扩散为宜。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使头部、胸部有轻快感为度。[7]

6.5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8]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3次[8]

6.6 风寒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紫苏、杏仁、生姜、干姜、红糖、桂枝等[8]

推荐食疗方[8]

1.苏杏汤:紫苏、杏仁各10g,捣成泥,生姜10g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二三次饮用。

2.姜汁糖:生姜10g洗净切片,用白纱布绞汁去渣。将红糖放入锅内加入姜汁,添少许水。将锅置文火上,烧至红糖熔化、黏稠起丝时停火。在一搪瓷盆内涂上热素油,再将熬化的糖汁倒入搪瓷盆内摊平,稍冷后用小刀划成2cm见方的小块即成。每日空腹时服2次,每次5块。

3.甘草干姜汤:甘草10g,干姜5~10g,共煎取汁,日分三次饮用。

7 关于咳嗽

咳嗽(cough[8][9])为病名[10]。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0][10]。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10]

宋以前,咳、嗽同义[10]。《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10]。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10]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10]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10]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8.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45.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26-29.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4.
  7.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