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飞扬蕨 (最后修订于2015/9/22 20:34:02)[共290字]
摘要:概述飞扬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本草图经》记载的兖州卷柏之别名。别名金扁柏、石卷柏、田鸡爪、飞扬蕨、地柏枝、细叶金鸡尾、柏叶草来源及产地卷柏科植物兖州卷柏Selaginellainvolvens(Sw.)Spring的全草。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四川、江西、湖北、陕西。性味淡,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止咳化痰,清热利湿,止咳,止血,解毒。1.治吐血,鼻衄,咳血,痔血,崩漏,痰湿咳嗽,黄疸,水肿,痢疾,腹水,淋证,带下,瘰疬,乳痈。煎服:15~30g(鲜草,30~60g)。2.治烫伤,研末油调敷;创伤出血,鲜品捣敷。化学成分本品含海藻糖。......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稀有蕨类八十多年后重现广东
(科学网朱汉斌报道)5月4日,记者从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获悉,一种小型稀有的蕨类植物老街剑蕨80多年后重现广东。今年3月,该园刘红梅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发国博士等在广东阳山县进行蕨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了该稀有蕨类植物。据介绍,老街剑蕨为水龙骨科植物(原剑蕨科),广东早在1931就采集到过老街剑蕨,但此后一直没有新的采集记录。时隔83年后,科研人员才在广东阳山秤架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它的踪
- 上海辰山植物园发现丹霞地貌蕨类新种
霞客鳞毛蕨本报讯(记者黄辛通讯员商辉)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蕨类植物多样性和进化研究组对广东仁化丹霞山的蕨类植物进行调查,发现了一种形态特别的珍稀鳞毛蕨属植物。他们通过形态形状和分子系统学综合分析,确定其为新种。为纪念首次描述丹霞地貌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霞客鳞毛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杂志。霞客鳞毛蕨与德化鳞毛蕨在形态上很相似,其共同特征
- 辰山植物园在云南发现孟连铁线蕨
)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与保育研究组组长严岳鸿副研究员带领组员商辉和顾钰峰等前往云南东南地区中越边境进行蕨类植物的调查取材。经过十多天的野外考察,三人涉足中越边境的十多个地方,行程3000余公里,采集到蕨类标本300多种,600多份。在云南再次发现了孟连铁线蕨(Adiantummenglianense),而这可能与被中国台湾誉为“国宝级”的珍稀蕨类——梅山铁线蕨(Adiantummeishanian
- 武汉植物园蕨类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再获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高磊博士等人在王艇研究员指导下,发现蕨类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动态远比以往设想的更为复杂。研究结果已于4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BMCPlantBiology。武汉植物园在前期的研究中测定了我国首个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BMCEvolutionaryBiology,2009,9:130),并注意到位于蕨类叶绿体基因组大单拷贝区的rpoB和psbZ间区(BZ区),其基因顺序可归
- 科研人员发现我国蕨类植物自然杂交新种
本报讯近日,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测定叶绿体DNA和核DNA,发现了铁线蕨属中一个新的自然杂交种,其父母本分别是孟连铁线蕨和苍山铁线蕨。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杂志。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了该自然杂交种的形态特征,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其孢子多为败育或发育不完全,并在孢子培养中发现其孢子萌发率较低等特点;通过分析该自然杂交种父母本的地理分布区,发现其自然杂交带处于云南中南部哀
- 蕨鸡七
蕨鸡七 此药为棵子蕨科植物普通风丫蕨(Coniogrammeintermedia)的根状茎。因其根状茎节部外形略似鸡头,故得此名。 普通风丫蕨为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节部膨大,上面被有鳞片。叶卵状三角形,为2回羽状复叶,羽片长披针形,顶端的1片较大,基部有短柄,边缘有微锯齿;叶脉为平行脉。孢子囊群沿着叶脉分布。分布于风景垭、下谷坪等地。生长于海拔700~2400米的
- 蕨类植物桫椤叶绿体基因组分析
叶绿体组全长为156,661碱基对,共编码117个基因,其中蛋白基因85个、tRNA基因28个以及rRNA基因4个。在基因内容上,所含的trnR-UCG基因目前仅在桫椤中被报道,它极有可能代表的是树蕨类的独有特征。基因顺序方面,在trnD-GUC基因处,鉴定出蕨类植物曾经历的一个新倒位。另外,桫椤叶绿体基因组还存在一长度为565碱基对的特殊区域,它位于一古老倒位的末端,内含11个串联重复。这些结
- 第五届亚洲蕨类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
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会长张宪春研究员主持了开幕仪式。深圳仙湖植物园主任李勇博士致开幕词,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宋建春副局长、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中国花卉协会陈建武副秘书长参加会议并对所有来宾表示欢迎。国际蕨类协会和(IAP)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CFS)特向植物研究所邢公侠教授和KunioIwatsuki教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对蕨类研究作出的长期贡献。李勇主任代表仙湖植物园接受了台
- 蕨麻对小鼠肺组织结构的影响与其VECF分泌作用的相关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蕨麻提取物对小鼠肺组织结构的影响与其VECF分泌作用的相关关系。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及实验组(为四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用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小鼠用不同剂量的蕨麻提取物每日灌胃,每只0.05ml/g。实验小鼠一周后断颈处死。取肺组织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切片、HE染色。肺组织肉眼及OLYMPUA-BX50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
- 武汉植物园发现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的过渡形态
目前已知的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核心型,高等核心薄囊蕨类水龙骨目和树蕨目具此类型;另一是基部型,见于其他蕨类基部类群。与基部型相比,核心型叶绿体基因组的反向重复区和大单拷贝区的rpoB-psbZ区(BZ区)发生过复杂的基因组重排,同时它们还丢失了5个相同的tRNA基因。但是,处在这两种类型之间的中间演化类型却一直未被发现。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王艇研究员
- 蕨麻对小鼠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蕨麻提取物对小鼠肝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为4组),每组8只。正常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小鼠用不同剂量的蕨麻提取物每日灌胃,每只0.05ml/g,实验小鼠1周后断颈处死。取肝组织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切片、HE染色及特殊染色。肝组织肉眼及OLYMPUA-BX50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肝组织无明显改变
- 倒挂铁角蕨研究获突破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常艳芬在导师李捷研究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HaraldSchneider和云南大学教授陆树刚的联合指导下,在倒挂铁角蕨复合体种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Taxon。据常艳芬介绍,倒挂铁角蕨并不是一个单型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类群,分布范围广泛。关于该复合体内包含的类群、范围和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学界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倒挂铁角蕨存在二倍体
- 蕨类植物借基因在弱光中繁荣
它产生光感受器,感受蓝色光和红色光,赋予处于开花植物形成的森林树荫下的蕨类植物以独特优势。“大多数植物感受蓝色光并朝其生长,但林冠下,过滤后的光谱具有比蓝色光更多的红色光。”“neochrome帮助蕨类‘看’得更好,”Li说。不清楚的是基因的起源。李系统梳理杜克大学植物标本馆和1000植物倡议的植物基因组,设法调查这个基因的进化。Neochrome出现在一个令人惊奇地方:喜潮湿的苔藓植物类群金鱼
- 辰山中心野外发现觉蕨类植物新种
6月20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与进化课题组在Phytotaxa上发表南岭石杉的新种:Huperziananlingensis(Lycopodiaceae),anewterrestrialfirmossfromsouthernChina。南岭石杉(Huperziananlingensis)是石松科石杉属植物,与蛇足石杉(Huperziaserrata)
- 石韦混淆品(3)——星蕨(Xingjue)
石韦混淆品(3)——星蕨(Xingjue) [来源]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植物星蕨Microsoriumpunctatum(L.)Cop.的干燥叶。 [性状] 多皱缩。完整叶片呈阔披针形,长35~55cm,宽3~7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成狭翅,边全线,浅棕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凸起,侧脉细而曲折,不甚明显,小脉分叉。叶柄长不及1cm。孢子囊群圆形而
- 石韦混淆品(1)——江南星蕨(Jiangnanxingjue)
石韦混淆品(1)——江南星蕨(Jiangnanxingjue) [来源]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植物江南星蕨Microsoriumfortunei(Moore)Ching的干燥叶。 [性状] 稍皱缩。完整叶片呈条状披针形,长20~45cm,宽3~s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成狭翅;上面浅棕或暗棕色,下面浅黄棕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凸起,侧脉细而曲折,不甚
- 石韦混淆品(2)——攀援星蕨(Panyuanxingjue)
石韦混淆品(2)——攀援星蕨(Panyuanxingjue) [来源]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植物攀援星蕨Microsoriumbuergerianum(Miq.)Ching的干燥叶。 [性状] 略皱缩。完整叶片呈条状披针形,长20~35cm,宽2~3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成狭翅,边呈波状,浅棕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细而曲折,明显,小脉分又。叶柄长
- 荚果蕨贯众
荚果蕨贯众 荚果蕨贯众 RhizomaMatteucciaeStruthiopteris (英) Ostrich-featherFernRhizome 别名 野鸡膀子、小叶贯众。 来源 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L.)Todaro 的根茎及叶柄基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lm。叶簇生,二型,营养叶矩圆倒披针形,长45~90cm,宽14~
- 科学家模仿蕨类植物制成微型发动机
科学家受蕨类植物启发,制成了依靠蒸发产生的动力自行驱动的新型发动机。依靠这种技术,学者们可以设计只靠水和热作动力的微型装置。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小组负责人MichelMaharbiz表示:“我们已经证明了这种想法的可行性。制造这些机器的关键在于它们能通过以上原理产生电能。”和很多其它发现一样,这一研究开始于博士生RubaBorno对另外一个完全不同课题的探索。Bor
- 《本经逢原》:[卷三菜部]蕨
甘寒滑,无毒。发明蕨性寒滑,不可生食,《搜神记》言,有甲士折蕨食之,觉心中怏怏成疾,后吐一小蛇,渐干成蕨。孙真人云,久食成瘕,信与前说相符耳。《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17-1700年
-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蕨
(《拾遗》)【释名】鳖。时珍曰∶《尔雅》云∶蕨,鳖也。菜名。陆佃《埤雅》云∶蕨初生无叶,状如雀足之拳,又如人足之蹶,故谓之蕨。周秦曰蕨,齐鲁曰鳖,初生亦类鳖脚故也。其苗谓之蕨萁。【集解】藏器曰∶蕨生山间。根如紫草。人采茹食之。时珍曰∶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
-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蕨叶
似老蕨,根如紫草。按蕨,味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弱阳。小儿食之,脚弱不行。生山间,人作茹食之。四皓食之而寿,夷、齐食蕨而夭,固非良物。《搜神记》曰∶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也。食疗∶寒。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瓦斯。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令眼暗,鼻中塞,发落,不可食。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毛
-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水蕨
(《纲目》)【集解】时珍曰∶水蕨似蕨,生水中。《吕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云梦之。即此菜也。音岂。【气味】甘、苦,寒,无毒。【主治】腹中痞积,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恶物。忌杂食一月余乃佳(时珍。《卫生方》)。《本草纲目》明·万历六年李时珍公元1578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三菜部]蕨
味甘,寒。生食有毒。古一甲士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之屋前渐干,蕨成可见,宜戒矣。蕨味甘,性寒,能去暴热。甘能利小便,气壅经络者全驱,毒延筋骨者易痊,但衰阳事,落发,仍痿脚膝昏眸。《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蒙筌》:[卷之六菜部]蕨
\r蕨\pj365.bmp\r味甘,气寒。性滑利。无毒。深谷多生,在处俱有。如足之蹶,故以蕨名。三月采收,作茹可食。寒能去暴热,甘以利小便。气壅经络者旋驱,毒延筋骨者易去。但衰阳事落发,仍痿脚膝昏眸。切勿过餐,甚非良物。根挖造粉,堪以代粮,虽免啼饥,不通生肉。花留年久,能治脱肛,研细敷之,即时收涩。薇较蕨差大。味略,苦有芒。亦润大肠调中,尤消浮肿利水。夷齐日采,久食不饥。武王诚之。不食而死。(谟
- 《滇南本草》:[第二卷]蕨菜
\r蕨菜\pb4.bmp\r,味甘滑,性冷。主治去暴热,利水。兼令气下降。──模板卷八《滇南本草》明兰茂公元1396-1476年
- 《药性切用》:[卷之四中菜部]蕨菜
味甘寒滑,泻热利水。作蔬甘滑,亦可醋食,澄粉甚滑美。《药性切用》
- 《本草撮要》:[卷四蔬部]【蕨草】
味甘寒滑。入手少阴太阳经。功专去暴热。利水道。《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饮膳正要》:[卷第三菜品]蕨菜
味苦,寒,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饮膳正要》元忽思慧公元1314-1320年
- 《本草从新》:[卷十一菜部]蕨
泻热利水。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时珍曰∶性冷而滑、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采取嫩茎、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澄粉甚滑美。(其根紫色、皮肉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吴仪洛
- 《食疗本草》:[卷下]蕨〈寒〉
(一)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瓦斯。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小儿不可食之,立行不得也。〔心·证〕(二)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证〕《食疗本草》唐孟显公元618-907年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不循经络杂品]蕨
甘寒滑,去暴热利水,亦可澄粉食。《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厥阴之政
厥阴之政 指厥阴风木当令主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厥阴之政……己亥之纪也。”作者:
- 厥阴寒证
厥阴寒证 指厥阴病中的阳虚寒厥和血虚寒厥。详厥阴病条。作者:
- 足厥阴之本
足厥阴之本 即足厥阴肝经经气起始处。参见足厥阴标本条。作者:
- 足厥阴之别
足厥阴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厥阴络脉。参见该条。作者:
- 足厥阴
足厥阴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足厥阴肝经。参见该条。作者:
- 足厥阴之正
足厥阴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经别》。即足厥阴经别。参见该条。作者:
- 厥阴热证
厥阴热证 病证名。指厥阴经有邪热郁结而出现热厥、热利等证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又“热利下重者,白头翁主之”,均属厥阴热证。参厥阴病条。作者:
- 足厥阴气绝
足厥阴气绝 病证名。指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唇青,舌卷,卵缩。《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作者:
- 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厥阴病提纲及意义传经之次第,由少阴而厥阴。厥阴者,肝也,肝为厥阴之府,而肝膈之下垂,与包肾之脂膜相连者,即厥阴之经也。为其经与少阴经之脂膜相连,是以由少阴可传于厥阴。厥者逆也,又尽也,少阴自少阳、太阴传来,而复逆行上传于肝,且经中气化之相传至此,又复阴尽而阳生也,是以名为厥阴也。《伤寒论》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内经》谓︰“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 厥阴终
厥阴终 病证名。指厥阴的经脉之气终尽败绝,表现为身热嗌干,多尿心烦,舌卷囊缩等。《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作者:
- 足厥阴心痛
足厥阴心痛 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的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作者:
- 足厥阴经别
足厥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本经别从足厥阴肝经的足背部分出,向上至阴部毛际,与足少阳经别合而并行。作者:
- 厥阴之厥
厥阴之厥 病证名。即足厥阴经的厥证,表现为少腹肿痛,腹胀,大小便不利,阴缩好卧等。《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作者:
- 手厥阴心包经
关键词:手厥阴心包经作者:
- 足厥阴肝经
关键词:足厥阴肝经作者:
- 足厥阴肝经
关键词:足厥阴肝经作者:
- 风化厥阴
风化厥阴 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厥阴属风木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其化以风。”作者:
- 厥阴厥
厥阴厥 证名。六阴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逆。……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宜于厥阴病手足逆冷治法基础上,加入温通二便之品,当归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枳实等药。参见厥证、六经厥条。作者:
- 手厥阴心包经
关键词:手厥阴心包经作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