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目录

1 拼音

fèi yán

2 英文参考

lung fever

pneumonia

pneumonic fever

pneumonitis

pulmonary feverpulmonitis

3 西医

肺炎(pneumonia)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肺炎死亡率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死亡率的75%。在我国,各种致死病因中,肺炎占第5位。

3.1 肺炎的分类

肺炎可由不同的致病因子引起,根据病因可将肺炎分为感染性(如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肺炎,理化性(如放谢性、吸入性的类脂性)肺炎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和风湿性)肺炎。由于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炎症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和病变性质也往往不同。炎症发生于肺泡内者称肺泡性肺炎(大多数肺炎为肺泡性),累及肺间质者称间质性肺炎。病变范围以肺小叶为单位者称小叶性肺炎,累及肺段者称节段性肺炎,波及整个或多个大叶者称大叶性肺炎。按病变性质可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肉芽肿性或机化性肺炎等不同类型。

3.1.1 细菌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骤然起病、寒战高烧、胸痛、咳嗽、吐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并有肺实变体征及白细胞增高等。大约经5~10天,体温下降,症状消退。

2.小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主要发生于小儿和年老体弱者。

3.1.2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常常是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患者多为儿童,症状轻、重不等,但婴幼儿和老年患者病情较重。一般多为散发,偶可酿成流行。引起肺炎的病毒种类较多,常见的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等,也可由一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并可继发细菌感染。病毒性肺炎的病情、病变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常有很大差别。

3.1.3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支原体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共有30余种,其中多种可寄生于人体,但不致病,仅有肺炎支原体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各种肺炎中约有5%~10%乃由肺炎支原体引起。主要经飞沫感染,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儿童和青年发病率较高,通常为散发性,偶尔流行。患者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头痛、咽痛及剧烈咳嗽(常为干性呛咳)等症状。胸部检查,可闻干、湿啰音。X线检查,肺部呈段性分布的纹理增加及网织状阴影。白细胞计数有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痰、鼻分泌物及咽喉拭子能培养出肺炎支原体。

3.2 病原学

1、烧伤后肺的防御功能消弱:严重烧伤病人早期神志处于抑制状态,反复使用镇静脉剂和手术麻醉等均抑制咳嗽反射;烧伤后通气过度,作气近内插管、气管切开均损伤粘膜纤毛系统;烧伤后肺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力受抑制,头面部烧伤和吸入性损病人,早期局部肿胀,分泌物增加,会厌关闭不全,细菌易吸入肺内。以上几种因素使肺成为易感器官。

2、吸入生肺炎:烧伤后胃肠功能紊乱,胃潴留,病人神志不清,反射迟钝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3、吸入性损伤:吸入性损伤破坏了气道清除细菌的功能,坏死的气道内膜又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4、血行播散性肺炎:多继发于败血症或其他脓毒病灶,如脓肿、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3.3 诊断

肺部可听到呼吸音粗或干湿性罗音,可有高热,确诊主要依靠拍胸片。

3.4 治疗措施

1、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呼吸道湿化,气管切开的患者注意切开处的护理。

2、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创面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软组织脓胀是血源性肺炎的常见原发病灶,在治疗肺炎的同时,必须对原发病灶进行积极的处理。

3、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把痰培养作为选择抗生素的依据,烧伤后并发肺炎属于一种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大部分是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和耐药金葡菌,选择抗生素时可做参照。

3.5 预防调养

①平时注防寒保暖,遇有气候变化,随时更换衣着,体虚易感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之类药物,预防发生外感。

②戒除吸烟,避免吸入粉尘和一切有毒或刺激性气体。

③进食或喂食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求患者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交食物呛吸入肺。

4 中医

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常因外感风邪,劳倦过度,导致肺失宣降,痰热郁阻而发病。临床表现的特点为:起病急,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4.1 症状

咳嗽气急,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较难咳出,咳时胸痛,发热,口干欲饮水,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1]

4.2 单方验方治肺炎

①鱼腥草、鸭跖草、半枝莲各30g,水煎服,每日1至2剂。用于肺热证。

②穿心莲、十大功劳各15g,橘皮6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用于痰热证。

③蚤休、败酱草、大青叶、矮茶风各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用于肺热证。

④鱼腥草30g,桔梗15g,生石膏6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痰热证。

⑤肉桂、丁香、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做成10%油膏敷背,每2日1次。用于肺炎吸收消散期。

4.3 针灸疗法治肺炎

体针:常用穴为肺俞、膈俞、尺泽、鱼际、太渊、内关。配用穴为大椎、曲池、合谷、孔最、委中、太溪、三阴交、十二井、膏肓俞。病情进展期,每日针2次,泻法,留针30分钟。恢复期,每日针1次,平补平泻。

水针:取肺俞、风门、曲池、丰隆。用青霉素40万单位/2ml(先皮试)合链霉素0.125g/2ml,每穴各注0.5ml,每日1~2次。亦可采用其它肌肉注射用抗菌素或抗菌中药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4.4 推拿按摩治肺炎

4.4.1 方一

4.4.1.1 选穴

肩井、定喘、大椎、足三里、丰隆、涌泉、肺俞、脾俞、大肠俞。[1]

4.4.1.2 操作方法

双手握空拳,双拳交替叩击肩井穴和上背部,约1分钟。再用双手虚掌交替拍定喘、大椎穴约1分钟。双手握空拳,不宜握实拳,交替叩击用力宜轻,动作有弹性,叩击穴位有酸胀感。双手虚掌交替拍,用力宜轻,动作有弹性。叩足三里、丰隆,擦涌泉,用掌面或双足相互擦足心涌泉穴,有热辣感为佳。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左右结构:㨰法施术于背部膀胱经,重点在肺俞、脾俞、大肠俞穴操作,以酸胀感为度,再以掌根按揉膀胱经的上述穴位,操作5分钟。[1]

4.4.1.3 病例

陈某某,男,13岁。咳嗽3天,发热1天,体温39℃,咳声频繁,呼吸急促,面红口干,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曾服西药治疗,症状未减轻。查体:咽充血,扁桃体稍有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小湿啰音。X线透视示:肺纹理增粗,右下肺见小片状影。诊断:急性支气管肺炎。遂以上法治疗7天。10天后复诊,咳止,热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X线透视:心、肺、膈未见异常,痊愈。[1]

4.4.2 方二

以下方法对呼吸急促、持久干咳、单边胸痛有效[2]

①用拇指按揉大椎1分钟,力度要轻。

②用中间三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膻中1分钟。

③用两手拇指抵住风池,左右同时按压1~3分钟。

④用拇指指端按揉尺泽3分钟,力度适中。

4.5 饮食疗法治肺炎

①贝母粥;先以粳米100g和砂糖适量煮粥,待粥成时,调入川贝母粉末5~10g,再煮二、三沸即可,上、下午温热分食。用于咳嗽咯吐粘痰不爽者。

②竹沥粥:粳米50g煮粥,待粥将成时,兑入竹沥50~100ml,稍煮即可,早晚或上下午温热分食。用于咯吐脓痰或间有神志欠清者。

③苏子粥:苏子15~20g,捣烂如泥,用水煮取浓汁,去渣,入粳米50~100g,冰糖适量,同煮成粥,早晚温热服食。用于咳嗽气喘者。

④大蒜粥;紫皮大蒜30g,去皮,将蒜放沸水中煮10分钟后捞出,然后将粳米100g,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内,同煮片刻即成,早晚温热服食。用于肺炎霉菌感染者。

⑤银杏石苇炖冰糖:白果20粒,去壳、衣、捣破,与石苇30g同放瓦锅中,加水2碗,煮至1碗,去渣,入冰糖15g,溶化,饮服。用于咳嗽、咯痰、气喘者。

⑥百合糖水:百合60~100g,加糖适量,水煎,饮食。

⑦川贝雪梨煲猪肺:川贝10g,雪梨2个,猪肺250g,雪梨去皮切块,猪肺切块漂去泡沫,与川贝同放入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慢火熬煮3小时后服食。用于阴虚痰热者。

⑧山药粥:干山药片45~60g(或鲜山药100~120g)粳米100~150g,同者粥,早晚温热服食。用于气虚痰浊者。

4.6 肺炎患者饮食禁忌

发热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好,如粥类、米粉、藕粉、果汁、绿豆汤等,且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恢复期间退热后可进食润肺生津食物和肉类,如牛奶、蛋、鱼汤、瘦肉汤、丝瓜、荸荠、银耳、沙参、玉竹、山药、扁豆、蜂蜜等。[2]

禁食温热食物及油腻肥厚辛辣之品,以免助热生痰。此外,过甜过成之食物,助湿生痰;酸味收敛,使痰不易出,均不宜。[2]

5 参考资料

  1. ^ [1]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 ^ [2]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