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弥散功能测定

目录

1 拼音

fèi mí sàn gōng néng cè dìng

2 英文参考

DL

3 概述

弥散功能是换气功能中的一项测定指标。用于评价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效率。

肺弥散能力是指某种气体在单位时间(min)与单位肺泡-毛细血管膜压力差(mmHg)条件下,从肺泡向血液转移的能力。某种气体的弥散能力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而与其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CO2的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左右,临床上不会发生因肺弥散能力下降造成CO2潴留,而氧的弥散能力是临床最为关心的。因方法学的原因,直接测定氧的弥散能力非常困难,故而临床上都是采用测定方便的一氧化化碳来代替氧。一氧化化碳能极迅速地穿透肺泡膜、间质、毛细血管膜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再加上吸入低浓度一氧化化碳(0.3%)对人体无危害,是选择其作检测气体的原因。

氧的弥散能力与一氧化化碳呈固定的倍数关系,但临床习惯上并不将一氧化化碳弥散能力换算成氧,而是直接应用前者来表达后者。肺一氧化化碳弥散能力是指该气体在1mmHg肺泡-毛细血管压力差条件下每分钟从肺泡进入血液的毫升数,其单位是ml/(mmHg·min)。

4 肺弥散功能测定(DL)适用范围

①肺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肺炎、纤维化、尘肺、肉芽肿等。

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③肺泡性病变,如肺部感染、肺水肿、肺泡出血、肺泡蛋白沉着症等。

④胸廓和胸膜病变:如脊柱畸形、胸廓改形术后、气胸等。

⑤肺叶切除。

⑥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

⑦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

5 测定方法

肺弥散能力的测定有单次呼吸法(single breath method)、稳态法(steady state method)、重复呼吸法(rebreathing method)等多种,各有优缺点,但考虑到方便性与国内实际应用情况,本常规只介绍单次呼吸法。

肺一氧化化碳弥散能力是依据下列公式来计算的:

公式中FACO0是肺泡气的一氧化化碳初始浓度:FiCO与FACO分别是吸入气中一氧化化碳浓度与呼出肺泡气中一氧化化碳浓度;FiHe和FAHe分别是吸入气与呼出肺泡气中的氦气浓度;VA是肺泡气容积;Vi是吸入气体容积;t是屏气时间(s);In为自然对数;PB为大气压;47为饱和水蒸气分压(mmHg)。

吸入气一般由下列气体组成:0.3%左右的一氧化化碳,20%氧,一定浓度的氦或其他惰性气体,其余的则是氮气。加入惰性气体的目的是测量肺泡气。

被检者取坐位或立位,含接口器,固定鼻夹,平静呼吸数次后,缓慢呼气至RV,随即转动活栓,尽快吸入测试用混合气体至TLC位,屏气10s后快速呼出至RV位。为保证结果的准确,视不同情况可连续测定2次,中间休息15min以上,两次测定的差值应小于首次测定值的15%,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但如已证明可重复性良好或患者病情不允许也可以只测定1次。

肺功能机自动测定屏气前的He与CO浓度并测定屏气后弃去750ml(相当于死腔容积)呼出气后的He与CO浓度,按以上公式计算出DLCO与VA

6 肺弥散功能测定(DL)正常值

男性为(28.84±4.84)ml/(mmHg·min)。

女性为(22.13±3.09)ml/(mmHg·min)。

(注:1mmHg≈0.33kPa)。

7 肺弥散功能测定(DL)临床意义

临床用途:评价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效率。

(1)弥散功能减低可见于:

①弥散面积减少:如肺气肿、肺叶切除、肺部感染、肺水肿,肺出血、气胸、脊柱侧弯等。

②肺泡毛细血管膜增厚:如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石棉肺、硬皮病等。③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如贫血、碳氧血红蛋白症。

(2)弥散功能增加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心内左至右分流致肺动脉压力增高等。

8 注意事项

肺弥散功能测定与其他肺功能测定同样,应注意鼻夹、咬口器是否漏气。屏气时间显著长于或短于10s都会影响到测定结果,不正确的屏气方式如使胸压升高,回心血量减少也可使DLCO测定值偏低。弃去的最初呼出气体如<750ml,可使He与CO测定值升高引起误差,但如>750ml也能影响到测定值的准确性,特别是那些肺活量偏低的患者。

因上述方法学的关系,肺活量<1.5L或FEV1<1.0L或不能耐受屏气10s的患者测定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不适于采用单次呼吸法测定DLCO。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