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

目录

1 拼音

fēi lín jun1 xìng niào dào yán

2 英文参考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是指感染淋球菌以外的多种病原微生物,以尿道黏液脓性或浆液性分泌物,伴有尿痛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1]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以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多见,属中医淋证、淋浊的范畴。

本病是指临床上有尿道炎表现,而分泌物涂片和培养查不到淋球菌的一种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女性患者不仅有尿道炎症,而且也可有宫颈炎症,故也称之为“非特异性生殖道感染(NSGI)。主要由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少数也可由阴道毛滴虫、白念珠菌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4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病机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微生物以沙眼衣原体、尿素支原体为多见。另外,阴道滴虫、白色念球菌.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下焦湿热、肝郁气滞、脾肾亏损,致脾、肾、膀胱功能失调,三焦水道通调不利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5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诊断

5.1 病史

有婚外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1周~3周。

5.2 临床表现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表现似淋病而症轻,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炎,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刺痒、尿道口潮红,有清稀的粘液性分泌物,亦可并发附睾炎和前列腺炎。女性尿道炎症状常轻微,甚至无症状,可有宫颈炎、宫颈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增多,还可并发前庭大腺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如治疗不当、反复发作可导致不育症,部分患者可发生Reiter综合征。

5.2.1 男性

男性常有尿道内刺痒、烧灼感、刺痛,有时尿急及排尿困难。但症状一般比淋病轻。尿道口充血或红肿,有浆液性、粘液脓性或白色稀薄分泌物,或晨起有“糊口”现象。

5.2.2 女性

女性发生尿道炎可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宫颈炎则白带增多,宫颈充血或红肿、糜烂;阴道及外阴瘙痒等。无论男性或女性有很多病人无任何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尤以女性为多。

5.2.3 新生儿

非淋菌性尿道炎可经产道传染,引起新生儿眼结膜炎、肺炎、鼻炎、中耳炎和女婴的阴道炎。

5.3 合并症

男性主要合并症为附睾丸炎,前列腺炎及Reiter综合征等;女性主要为输卵管炎、盆腔炎、异位妊娠及不育症等。

5.4 检查

尿道、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数大于5个,淋球菌检查及培养阴性,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法检查、酯免疫反应测定检测抗原阳性,有条件可分离培养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

(一)分泌物涂片和培养淋球菌均为阴性,而涂片镜检,在油镜(1000倍)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超过4个或者晨尿,前段尿15毫升沉淀,在高倍(400倍)视野下,每视野多形核白细胞超过15个,有诊断意义。

(二)有条件可作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病原学检查。

6 需要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相鉴别的疾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应与淋菌性尿道炎相鉴别,后者潜伏期较短,平均3天~5天,尿痛比较严重,分泌物多为脓性,量多,淋球菌检查阳性,而NGU的分泌物多为浆液性或粘液脓性,较稀薄,量少。查不出淋球菌。

7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下焦湿热证,治宂清热除湿,分清泌浊,方用草藓分清饮加减;

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通淋,方用沉香散加减;

肝肾亏损证,治宜补益肝肾、利湿通淋,方用猪苓汤加减。

7.2 外治法

外治可选用蚤休、贯众、败酱草、公英等煎水外洗。

7.3 西医治疗

西药可酌情选用四环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齐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内服。

一、四环素  500毫克,每日4次口服,至少连用7天,一般为2周~3周,也可在7天后改为250毫克,每日4次,服至21天。

二、强力霉素  100毫克,每日2次口服,连服7天~14天。

三、二甲胺四环素(美满霉素)  100毫克,每日2次口服,连服7天~14天。

四、土霉素  250毫克每日4次口服,连服7天~14天。

五、氧氟沙星200毫克,每日2次~3次口服,连服7天~14天。

六、罗红霉素  150毫克,每日2次口服,连服7天。

七、阿齐霉素  1克顿服。

八、红霉素  500毫克,每日4次口服,连服7天。新生儿眼结膜炎或肺炎,每日50毫克/千克,分4次口服,连服10天~14天。儿童体重>>45千克按成人剂量,体重<45千克,每日50毫克/千克,分4次口服,连服10天~14天。

九、中药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60毫克/千克,加于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天。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