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

目录

1 拼音

fèi láo

2 英文参考

pulmonary tuberculo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ng consump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pulmonary tuberculo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肺痨(pulmonary tuberculosis[1][2]、lung consumption[2])为病名[3],又称肺劳[3]、痨瘵[4]、传注[4]、传尸[4]、鬼注[4]等,是一种慢性传染性肺部虚损性疾患[4]。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5]。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5]。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可以先后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5]

病因为感染“瘵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很大关系。病位主要在肺,并与脾、肾等脏有关。病理特点主在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伤及阳者,可见阴阳两虚,在临床先后表现各个不同证候类型。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根据邪正两者的主次予以相应处理。补虚重点在肺,同时予以补脾和补肾,治疗大法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清火,气虚的同时补气。若阴阳两虚则当滋阴补阳。区别四大主症的主次,有重点的随证施治。

一般而言,本病多属慢性病变,但亦有急骤发病,病情严重,表现为“急痨”、“百日痨”特殊情况,或出现类似湿温、类疟等证候者,临证必须予以注意,做到早期辨病,以免贻误治疗。

肺痨与西医的肺结核病相类似[5]。针灸可作为综合治疗中的辅助疗法[5]。注意处理好患者痰液,餐具消毒,以防传染。

4 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肺痨是指发生于肺脏的结核病[5][5]

《中医药学名词》(2010):肺痨是指发生于肺脏,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胸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5]

5 命名及历史

[5]

肺痨的名称,历代所用甚多,变迁不一,故李中梓曾有“使学者惑于多岐”之说。约而言之,说明其有传染性者,有尸疰、劳疰、虫疰、毒疰、传尸等名,根据症状特点为名者,《外台秘要》有肺痿疾、骨蒸,《儒门事亲》有“劳嗽”,《太平圣惠方》有“急痨”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以“痨瘵”定名,《严氏济生方》用“痨瘵”以统诸称,沿用直至晚清,现今一般通称肺痨。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已有所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均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金匮要略方论》中的虚劳病即包括本病在内,指出“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与患者直接接触可致感染,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迂……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肘后方·治尸注鬼注方》言其“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普济本事方》明确指出本病的病因为“肺虫”。如《诸虫飞尸鬼疰》篇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备急千金要方》把“尸疰”列入肺脏病篇,明确病位主要在肺。《外台秘要·虚劳骨蒸方》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出“骨蒸……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都无味……因兹渐渐瘦损,初著盗汗,盗汗以后即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以后即渐加咳,咳后面色白,两颊见赤,如胭脂色,团团如钱许大。左卧即右出,唇口非常鲜赤。”《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四首》又说“或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系统描述了本病的典型症状和发展经过及其兼证。迨近宋代,在前人认识到具有传染特点的基础上,复创“痨虫”、“瘵虫”之说,如《仁斋直指方》即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论点。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治疗肺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著。《丹溪心法·劳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医学入门·劳瘵》指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泄分轻重,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六个主症。《医学正传·劳极》确立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6 肺痨的病因病机

肺痨主要为感染结核杆菌所致[5]。中医认为是“痨虫”随呼吸侵入肺内所致[5]。现代医学认为肺痨的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尤以肺部多见[5]。人体感染结核菌且仅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发病[5]

《慎柔五书》卷四:“肺痨热,瘦损,有虫在肺,令人咳逆气喘。”

肺痨致病为外因感染,或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病变在肺,病性为阴虚。多由禀赋不足,感染瘵虫,或常与肺痨患者接触,始则肺阴受损,肺失所养;久则肺肾同病,阴虚火旺,烁伤肺络。亦有肺病及脾,导致气阴两虚。

概括历代医家认识,有关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外因感染,“瘵虫”伤人;一为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病变主脏在肺,可累及脾肾,甚则传遍五脏。病理性质主要在于阴虚。[5]

6.1 感染“瘵虫”

自晋代起即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肘后备急方·治尸注鬼注方》观察到“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同时还根据互相感染的情况,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痨瘵诸证》中明确指出:“诸证虽日不同,其根多有虫。”明确指出瘵虫传染是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瘵虫”侵入人体而成病,如问病吊丧,看护,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这种感性认识,已为近百年来的发现所证实。[5]

6.2 正气虚弱

凡先天禀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如酒色过度,青年早婚,忧思劳倦,或大病久病失于调治,如麻疹、外感久咳、及胎产之后,耗伤气血津液,正气先虚,抗病力弱,而致“痨虫”乘虚伤人。如《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突出“婴孺之流,传注更苦”,说明小儿发育未充,妇女胎产体弱者最易感染。《明医杂著·痨瘵》认为“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耗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古今医统·痨瘵门》说:“凡人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并提出“气虚血痿,最不可入痨瘵之门,吊丧问疾,衣服器皿中皆能乘虚而染触”。指出青年早婚,摄生不当等导致正气内虚,实是发病的重要内因。他如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而致正虚,也是罹病的重要因素,如《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即曾指出“因境遇者……贫贱而窘迫难堪”是构成本病的原因之一。[5]

上述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互为因果,但内因正虚是发病的主要关键,因正气旺盛,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正气不强则感染后易于致病,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大关系。另一方面外因感染也是重要的致病条件,它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决定发病后反映病变发展规律,区别于他病的特殊因素。如《古今医统·痨瘵门》即曾指出:“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

7 病理变化

[5]

“瘵虫”侵犯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证治汇补·传尸痨》曾说:“虽分五脏见症,然皆统归于肺”,均明确突出病位主要在肺,因而在临床表现上,多见干咳、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喉疮声嘶等肺系症状。故瘵疾中以肺痨为最常见。

由于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它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

脾为肺之母,肺虚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则可致肺肾两虚,伴见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努,胁肋掣痛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以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症。

在病理性质方面,基本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因肺为喜润恶燥之脏,肺体受病,阴分先伤,故见阴虚肺燥之候,表现为“阴虚者,十常八九,阳虚者,十之一二”(《医门法律·虚劳门》),具体言之,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变发展阶段不同,涉及脏器不一,因此病理也有转化演变。一般说来,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肺失滋润,表现肺阴亏损之候,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可趋于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

8 肺痨的症状

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5]

肺痨的临床特点有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病情轻者,诸症未必悉具,重者则各种症状大多俱呈,或先后相继发生,或合并出现。发病多慢,常逐渐加重,但亦偶有急骤发病,很快恶化者。其证候表现和经过每不一致,一般初起病情多轻,微有咳嗽,疲乏无力,逐渐消瘦,食欲不振,偶或痰中挟有少量血丝,继则咳嗽加剧,干咳少痰,或痰多黄白不一,午后发热,掌心尤甚,两颧红艳,唇红,口干多饮,或有形寒,时时咳血,甚则大量咯血,盗汗,失眠,胸部闷痛,心烦易怒,男子梦遗失精,女子月经不调或停闭,如病重而未能及时治疗,可发展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骨髓内消,发焦毛耸,肌肤甲错,音哑气喘,面唇发紫,大便溏泄,肢体浮肿,以至出现危候。[5]

轻症:以咳嗽、潮热、咯血、盗汗等为主症,以阴虚者多见。初起咳嗽不已,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形体日见消瘦,胸中隐痛,时见痰中带血;继则咳嗽加剧,干咳少痰,午后潮热,两颧发红,盗汗,甚则咯血,心烦失眠,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质红,脉细数。

重症:大肉削脱,声音嘶哑,大便溏薄,面浮肢肿,舌质光绎,脉微细者,乃阴阳两虚之象。

9 类证鉴别

[5]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方论》均将肺痨归属于“虚劳”、“虚损”的范围,揭示本病的发展,每可导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但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为纲,但合而言之,肺痨后期表现同于虚劳重证者,也可按照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施治。

肺痨与肺痿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临床上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外台秘要·传尸方》即曾指出:“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曰肺痿。”提示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的关系。

10 肺痨的辨证治疗

肺痨的辨证,当前有按病理属性,从阴阳分型者,有按脏腑病机,从肺、脾、肾分型者,有按病情轻重,从初、中、末病期分型者,一般多按病理属性,结合脏腑病机进行分证。区别阴虚、阴虚火旺、气虚的不同,掌握肺与脾、肾的关系。临床总以肺阴亏损为多见,如进一步演变发展,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耗伤,甚至阴阳两虚。病位主要在肺。肺阴虚为主的,常易及肾,并可涉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肺气亦虚的,常易及脾,而致气阴耗伤,久延症重,由气虚而致阳虚,则可病损及肾,表现阴阳两虚之候。同时还当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它兼症,辨其证候所属。[5]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症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医学正传·劳极》即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则。[5]

临证必须重视补脾助肺的治法,以助生化之源,不但肺脾气虚者用之,即使阴虚,亦当在甘寒滋阴的同时,兼伍甘淡实脾之药,如橘白、谷芽、山药、于术、扁豆等,帮助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碍脾,但用药不宜辛燥,以防耗气劫液动血。对虚中夹实的特殊情况,要掌握补虚不忘治实的要求,凡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热内郁者,当在滋阴的同时清化痰热,气虚不能化津,痰浊内生者,当在补益肺脾之气的同时,宣化痰湿,咳血瘀阻肺络,内有蓄瘀者,又当祛瘀止血。因阴虚肺弱,外邪易于乘虚而入,如患感冒等外感症,应急于益肺祛邪。

由于本病虽具火旺之症,但本质在于阴虚,故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即使肺火、痰热明显的,亦只宜暂予清肺火,化痰热,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久用苦寒之品,以免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伤脾。

10.1 辨证要点

10.1.1 辨病变脏腑

常见咳嗽、咯痰、咳血、胸痛等症状,病变主要在肺;若兼纳少、腹胀、便溏、肢倦,则病及于脾;如有腰膝酸软、遗精、五更泄泻、女子闭经等症,病及于肾;见心烦易怒、失眠、心悸,则病及心肝。

10.1.2 辨气血阴阳亏虚

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为主,属阴虚;病变日

久出现咳嗽无力,气短声怯,自汗怕冷,舌质转淡,属阴伤及气、气阴两伤;若进一步发展,兼有喘息少气,血色黯淡,形寒肢冷,脉虚大无力,则属气虚及阳、阴阳两虚。

10.1.3 辨夹火、夹痰、夹瘀

若发热明显,午后更著,骨蒸颧红,五心烦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多为夹火;痰吐黄稠量多,为兼夹痰热;咳嗽痰多,稀薄色白,或起泡沫,为湿痰、寒痰;如见唇紫心慌,女子闭经,舌质紫黯,为病久,血脉瘀滞。

10.2 肺阴亏损/肺阴虚证

肺痨·肺阴虚证(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lung yin deficiency[5])是指肺阴不足,以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5]

10.2.1 肺阴亏损型肺痨的症状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有时带血,如丝如点,色鲜红,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少量盗汗,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胸部隐隐闷痛,苔薄,边尖质红,脉细或兼数[5][6][7]

10.2.2 证候分析

阴虚肺燥,肺失滋润,故干咳痰少。肺损络伤,则痰中时夹血丝、血点,而胸闷隐痛。阴虚内热,可见手心皮肤灼热。肺阴耗伤,故口干咽燥。苔薄质红,脉细或兼数俱属阴虚之候。[7]

10.2.3 治法

滋阴润肺[7]

10.2.4 方药治疗肺阴亏损型肺痨

月华丸[备注]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川贝母、茯苓、阿胶、三七、獭肝、白菊花、桑叶加减。本方功能补虚杀虫,滋阴镇咳,化痰止血。药用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百部、獭肝、川贝润肺止嗽,兼能杀虫;阿胶、三七有止血和营之功;茯苓、山药健脾补气,以资生化之源。另再可加玉竹、百合、羊乳等滋补肺阴,白芨补肺生肌止血。痰中血丝可加仙鹤草、藕节、白茅根(花)、蛤粉炒阿胶等和络止血。低热可酌加银柴胡、功劳叶、地骨皮、青蒿等清热除蒸。并可另服琼玉膏[备注]琼玉膏(《洪氏集验方》):生地黄汁、茯苓、人参、白蜜滋阴润肺。[7]

10.2.5 针灸治疗肺阴亏损型肺痨

[7]

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渊、肺俞、中府、膏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随证配穴:咳嗽痰多者,加尺泽。咯血者,加孔最。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肺俞、膏肓可加灸。

方义:中府与肺俞为俞募配穴,更配太渊及主治诸虚百损的要穴膏肓,滋阴润肺。足三里、三阴交健运中州,扶正祛邪。太溪补肾阴,滋水润肺。

10.2.6 肺阴亏损型肺痨的食疗方法

10.2.6.1 推荐食材

麦冬、百合、银耳、贝母、蜂蜜、黄精、山药、鸭、梨等[7]

10.2.6.2 推荐食疗方

[7]

1.银耳粥(《刘涓子鬼遗方》):银耳10g,粳米100g,大枣5枚。将银耳洗净,泡4小时,粳米、大枣先下锅,水沸后加银耳及适量冰糖同煮成粥。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2.麦冬粥(《食鉴本草》):麦冬20g,粳米100g。先将麦冬煎取汁液,与粳米一同煮粥。

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海参鸭羹(《调疾饮食辨》):鸭脯肉250g,水发海参250g,黄酒、食盐各适量。将鸭肉冲洗干净,细切备用;海参冲洗干净,细切备用。将鸭肉、海参放入锅中,加清水、黄酒、食盐,小火煮作羹。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10.3 阴虚火旺

肺痨·阴虚火旺证(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7])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咳呛气急,咯血,痰少黏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形体消瘦,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7]

10.3.1 阴虚火旺型肺痨的症状

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多量之痰,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性急善怒,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绛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7][7][7]

10.3.2 证候分析

肺肾阴伤,水亏火旺[7]

肺病及肾,肺肾阴伤,虚火内灼,炼津成痰,故咳呛气急,痰粘或质稠色黄。虚火灼伤血络,可致咯血反复发作,水亏火旺则潮热骨蒸,营阴外泄故夜卧盗汗,肝肺络脉不和,乃致胸胁掣痛,心肝火炎,故心烦失眠,善努。相火偏旺则梦遗失精。冲任失养故月经不调,阴精耗伤以致形体日瘦。舌绛苔黄或剥,脉细数显系阴虚燥热内盛之象。[7]

10.3.3 治法

滋阴降火[7][7]

10.3.4 方药治疗阴虚火旺型肺痨

百合固金丸[备注]百合固金丸(《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生地黄、熟地黄、麦冬、贝母、百合、当归、炒芍药、甘草、玄参、桔梗合秦艽鳖甲散[备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地骨皮、柴胡、秦艽、知母、当归、鳖甲、青蒿、乌梅加减。方中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生津;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秦艽、柴胡(用银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川贝母、百合补肺止咳。另可加白芨、百部补肺止血杀虫;龟版、阿胶、五味子滋肾养阴。如咳嗽痰粘或色黄量多者酌加桑白皮、马兜铃、鱼腥草等清化痰热,咳血不止可加丹皮、山梔、紫珠草、大黄炭、煅人中白等凉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块,伴胸痛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盗汗甚者可加乌梅、煅龙骨、瘪桃干、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敛营止汗,失音或声音嘶哑可加诃子、凤凰衣、胡桃肉、白蜜以调肺肾、通音声。[7]

10.3.5 针灸治疗阴虚火旺型肺痨

[7]

治法:滋阴降火,退热敛汗。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渊、肺俞、中府、鱼际、孔最、阴郄、太溪。

随证配穴:便干者,加支沟、照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加灸。

方义:中府与肺俞为俞募配穴,更配太渊及主治诸虚百损的要穴膏肓,滋阴润肺。太溪补肾阴,滋水润肺。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可清虚热,治骨蒸。孔最为手太阴经郄穴,可清热凉血治咯血。阴郄为益阴敛汗的要穴。

10.3.6 阴虚火旺型肺痨的饮食疗法

10.3.6.1 推荐食材

百合、麦冬、阿胶、荠菜、藕、甲鱼、冬虫夏草等[7]

10.3.6.2 推荐食疗方

[7]

1.冬虫夏草粥(《中国药粥谱》):冬虫夏草10g,瘦猪肉薄片50g,小米100g。先将冬虫夏草用布包好,与小米、猪肉片同时放入砂罐内,加水煮至粥熟时,调味即成。每日1剂,分次喝粥吃肉。

2.鳖甲炖鸡(《嘉裙本草》):鳖甲1只,母鸡1只,黄酒、葱、姜、食盐各适量。先将鳖甲放入锅中炖1小时后,再下母鸡,待鸡肉熟烂后即可出锅,可依据个人口味加适量调料。分次食用。

3.清蒸鳗鱼(《太平圣惠方》):鳗鱼1条,大蒜瓣、葱、姜、料酒各适量。将新鲜鳗鱼1条剖开去肠肚,刮去鳞,去腮,洗净滤干水分,用适量盐涂抹全身和内腹,将大蒜瓣、葱、姜放鱼上,加入料酒,置锅中蒸熟即可。每日或隔日1剂。

10.4 气阴耗伤/气阴两虚

肺痨·气阴两虚证(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7])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午后潮热,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短气声低,面色晄白,舌红嫩,苔薄,脉弱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7]

10.4.1 气阴耗伤型肺痨的症状

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白色,量较多,痰中偶或夹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热势一般不剧,面色㿠白,颧红,畏风、怕冷,神疲乏力,自汗与盗汗可并见,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7][7][7]

10.4.2 证候分析

阴伤气耗,肺脾两虚[7]

肺脾同病,阴伤气耗,清肃失司,肺不主气而为咳,气不化津而成痰,肺虚络损则痰中央血,气虚不能卫外,阳陷入阴,故见气虚身热、怕风、自汗,阴虚则内热、盗汗;脾虚不健则食少、便溏,气阴两伤故面白颧红、舌质嫩红、脉细弱而数.舌脉为气阴两虚之象。[7][7]

10.4.3 治法

益气养阴[7][7]

10.4.4 方药治疗肺阴耗伤型肺痨

保真汤[备注]保真汤(《十药神书》):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赤白茯苓、五味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赤芍药、白芍药、柴胡、厚朴、地骨皮、黄柏、知母、莲心、陈皮、姜、枣加减。本方功能补气养阴,兼清虚热。药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补益肺脾之气;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以育阴养荣,填补精血;地骨皮、黄柏、知母以滋阴退热。并可加白芨、百部以补肺杀虫。咳嗽痰稀,可加紫菀、款冬、苏子等温润止嗽。夹有湿痰症状者,可配半夏、陈皮、茯苓。咳血可酌加阿胶、仙鹤草、三七配合补气药共奏益气摄血之功。骨蒸、盗汗者可加鳖甲、牡蛎、乌梅、银柴胡等补阴配阳,清热除蒸。如便溏、腹胀、食少等脾虚症状明显者,应酌加扁豆、苡仁、橘白、建莲肉等甘淡健脾。忌用地黄、麦冬、阿胶等滋腻之品。[7]

10.4.5 针灸治疗肺阴耗伤型肺痨

[7]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中。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太渊、肺俞、膏肓、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随证配穴:食欲不振者,加胃俞、脾俞。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酌加灸。

方义:肺俞配太渊及主治诸虚百损的要穴膏肓,滋阴润肺。足三里、三阴交健运中州,扶正祛邪。太溪补肾阴,滋水润肺。膻中调补肺气。

10.4.6 肺阴耗伤型肺痨的饮食疗法

10.4.6.1 推荐食材

黄芪、白术、山药、地黄、乌骨鸡、大枣、柿饼、鸽蛋等[7]

10.4.6.2 推荐食疗方

[7]

1.琼玉膏(《丹溪心法》):生晒参1250g,白茯苓500g碎成粉末,白沙蜜5000g滤过,生地黄8000g,上四味合并一起拌匀,装入罐内,封口;再用大铝锅一口,盛装净水,再将装药瓷瓶放人铝锅内,隔水煮熬。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炖熬5天即成。每天展起空腹服用,或以白汤或酒送服,每次1汤匙。

2.人参银耳汤(《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人参5g,银耳10g,冰糖10g。先将银耳温水发胀,人参切片,与冰糖同时人锅,加水适量,小火煎煮2小时以上即成。每日早晚空腹服食,10天为1个疗程。

3.人参粳米粥(《食鉴本草》):白参末3g(或党参末20g),冰糖10g,粳米100g。将粳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大火煮熟后改小火煮成稠粥,加入白参末、冰糖,再煮2~3分钟即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用,10天为1个疗程。

10.5 阴阳两虚

肺痨·阴阳两虚证(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7])是指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肺脾肾三脏同病,以潮热不休,形寒肢冷,自汗与盗汗并见,面浮肢肿,大肉尽脱,心慌气怯,口唇紫暗,咳逆喘息,少气不续,动则更甚,痰呈泡沫状,或夹暗淡色血液,或口舌生疮,或五更泄泻,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光剥少津而淡或呈紫暗,脉微细数或虚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7]

10.5.1 阴阳两虚型肺痨的症状

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声嘶失音,形体消瘦,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光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黄而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7][7][7]

10.5.2 证候分析

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7]

肺痨日久不愈,阴伤及阳,则阴阳俱虚、肺脾肾三脏并损,肺虚气逆则喘咳,声道失润,金碎不鸣而声嘶。脾肾两虚,温运失常,故见面浮肢肿、喘息形寒、肾泄。病及于心,乃致心慌,唇紫,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糜。卫虚则形寒自汗。阴伤则潮热盗汗。精气虚竭,无以充养形体,资助冲任之化源。故女子经少或经闭,大肉尽脱。命门火衰故男子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微细数、虚大,俱系阴阳交亏之候。[7][7]

10.5.3 治法

滋阴补阳[7][7]

10.5.4 方药治疗阴阳两虚型肺痨

补天大造丸[备注]补天大造丸(《医学心悟》):人参、白术、当归、枣仁、炙黄芪、远志、白芍、山药、茯苓、杞子、紫河车、龟版、鹿角、大熟地加减。本方功能温养精气,培补阴阳。药取人参、黄芪、山药补肺脾之气;杞子、龟版可育阴精;鹿角、紫河车以助阳气;地黄可滋肾阴。另可酌加麦冬、阿胶、五味子、当归、白芍滋养肺肾。由于阴阳两虚证是气阴耗伤的进一步发展,故可参照上证。但病损日久,必下损及肾,病情深重,当注意温养精气,以培根本。若肾虚气逆喘息可配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等摄纳肾气;心慌可加紫石英、丹参合方中远志镇心宁神;五更肾泻者,则当伍入煨肉豆蔻、补骨脂以补火煖土,忌投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7]

10.5.5 针灸治阴阳两虚型肺痨

[7]

治法:滋阴补阳,培土固本。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渊、肺俞、膏肓、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

随证配穴:气喘者,加膻中。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酌加灸。

方义:方中太渊、肺俞、足三里、太溪、膏肓已如前述。取肾俞、关元以加强培元补肾、扶正固本之功。

10.5.6 阴阳两虚型肺痨的饮食疗法

10.5.6.1 推荐食材

人参、黄芪、海参、枸杞子、鹿角胶、冬虫夏草、阿胶、龟甲等[7]

10.5.6.2 推荐食疗方

[7]

1.紫河车炖鸡:冬虫夏草5g,仔鸡1只(约500g),生姜、葱白、盐各适量。将冬虫夏草研成细粉,仔鸡宰杀后洗净,把盐抹在鸡身上,加水1000mL,置大火烧沸,用小火炖至鸡熟,再加入冬虫夏草粉、姜、葱,炖煮40分钟。当菜佐餐,10天为1个疗程。

2.鹿胶粥(《癯仙活人方》):鹿角胶10g,粳米60g。先将粳米人锅,加水500mL,煮20分钟后入鹿角粉,另加少许食盐,同煮为粥。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3.海参粥(《老老恒言》):海参30g,粳米100g,姜、葱、盐各适量。先将海参浸透发

好,剖洗干净,入沸水焯一下,捞出切成片。粳米洗净,加水适量,与海参片同煮为粥,待熟时放入适量姜、葱、盐调味。每日2次。

11 肺痨的其他疗法

11.1 对症治疗

除辨证治疗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主症配合以下方法治疗。

11.1.1 咳嗽

用润肺宁嗽法。方取海藏紫菀汤[283]、加味百花膏[132],偏于气虚者予补肺汤[194]

11.1.2 咳血、咯血

用补络止血法。方取白芨枇杷丸[119]、补络补管汤,有瘀象者应祛瘀止血,配花蕊石、广郁金、血余炭,另吞三七粉。

11.1.3 潮热、骨蒸

用清热除蒸法。方取柴胡清骨散[280],如属气虚劳热,则当合入甘温除热之意,用黄芪鳖甲散[316]固卫助阳,清热养阴。

11.1.4 盗汗、自汗

用和营敛汗法,方取当归六黄汤[153],气虚明显者,可用牡蛎散[196]、玉屏风散[86]以补气实表,固卫止汗。

11.1.5 泄泻

用培土生金法以补脾助肺。方取参苓白术散[225]

11.1.6 遗精、月经不调

用滋肾保肺法以资化源。方取大补元煎[25]加减。男子遗精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鱼鳔胶等固肾涩精,女子月经不调,合入芍药、丹参、丹皮、益母草调其冲任。

11.2 治疗肺痨的单方验方

11.2.1 白芨散《南京中医学院附院方》

白芨、百部、牡蛎、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症状严重,百部加倍,每服3~5克,一日二至三次。

11.2.2 断龟片

摄龟,俗名克蛇龟,烧炭,研粉轧片,每片0.5克,每服四片,每日三次。

11.2.3 羊胆

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一粒,一日三次。

11.2.4 葎草合剂

葎草1500克,百部、白芨各500克,夏枯草250克,糖2000克,反复加水蒸镏浓缩至5000克,每天50毫升,分三次服。

11.3 肺痨外治法

净灵脂、白芥子各15克,生甘草6克研末,大蒜泥15克同捣匀,入醋少量,摊纱布上,敷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1寸半,约1~2小时皮肤有灼热感去之。七日一次。(理瀹骈文原方有白鸽粪15克,麝香0.3克)

11.4 雾化吸入

大蒜30~35克捣碎,放入装置器内,通过雾化吸入,每周二次,每次30~6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

11.5 体针

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7]。背部穴可用灸法[7]。咳嗽痰多加脾俞、丰隆;潮热加鱼际、大椎;咯血加孔最、鱼际、膈俞;盗汗加阴郄、后溪[7]

11.6 耳针

耳针:肺、脾、肾、内分泌、神门等穴为主,轻刺激,隔日1次[7]。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7]。两耳交替注射[7]。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约1周[7]

11.7 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体针法穴位。

方法:选用链霉素,先做过敏试验。将链霉素0.2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ml,每次选4穴,每穴l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1.8 穴位贴敷法

选穴:肺俞 膏肓 结核穴 百劳

方法:白鸽粪、五灵脂、白芥子、大蒜、酯化麝香等组成肺痨膏,取绿豆大放于约2×2cm橡皮膏中心,贴敷穴位上。每次选1对穴位,贴30~60min取下,有水泡者可挑破,涂龙胆紫。

11.9 艾灸治肺痨

[8]

11.9.1 灸法一

取穴:膏肓、足三里、三阴交穴。

灸法:采用艾卷灸法,将一片0.3cm厚的姜片放置

于膏肓穴,用艾卷点燃施灸,足三里、三阴交二穴直接用艾卷灸,每次每穴灸5~1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11.9.2 灸法二

取穴:

①组: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穴;

②组: 膻中、中脘、天枢、气海、曲池、列缺、血海、阴陵泉穴;

③组: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膏肓、承山穴。

灸法:选1组穴位,用艾卷温和灸,每穴10分钟左右;也可用艾炷灸,每穴5~7壮,局部皮肤红润时就停止,每日或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11.9.3 灸法三

取穴:尺泽、肺俞、膏肓、大椎、三阴交、太溪穴。

配穴:潮热者加鱼际、劳宫穴;盗汗者加阴郄、复溜;咯血者加中府、孔最、膈俞穴;遗精者加志室、关元穴;经闭者加血海、地机穴。

灸法:采用艾卷灸法。每次灸15分钟,皮肤潮红时

就停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11.9.4 灸法四

取穴:肺俞、膏肓、太渊、阴郄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每穴5~10分钟,直到所灸部位皮肤有红晕瘢痕出现时停止。每日1次。

12 肺痨患者的饮食宜忌

肺结核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宜食补益形体的食物,主要在于增强体质,增强抗感染能力[8]

肺痨患者宜多吃猪羊肺等脏器[8]

肺痨患者宜食肉、蛋、豆、乳制品及具有祛痰、润燥、生津、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8]

肺痨患者忌温热香燥、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刺激气管,加重咳嗽,诱发咯血[8]

肺痨患者限食生冷之品,例如雪糕、冷饮等[8]

肺痨患者忌食过甜、过咸食物[8]

13 肺痨的预后

预后好坏则与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治疗迟早有很大关系,如《肘后备急方·治尸注鬼注方》说:“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明医杂著·劳瘵》说:“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治矣。”提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8]

一般而言,凡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者,均可获康复,若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全身虚弱症状明显,表现极度消瘦,肌肤甲错,喉呛声哑,久泻不能自制,内热不退,汗出如水,咯血浅红色,喘息短气,口如鱼口,面浮足肿,面色青晦,脉小数疾者,俱属难治的恶候。[8]

14 肺痨的预防

历代医家一贯强调肺痨应注意防重于治,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痨仙方,就主张病者死后将尸体火化,防其传染旁人,以至灭门。《古今医统大全》指出:气虚饥饿忌接近,以免在吊丧问疾时乘虚染触。并对家属、医生提出保健预防措施和药物消毒方法,要求在接触患者时,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若虚时,可服补药,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只要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可得而传,认为增强正气是防止传染的重要措施。[8]

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更应重视摄生,戒酒色,节起居,禁恼怒,息妄想,慎寒温,适当进行体疗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加强食养,可吃甲鱼、团鱼、雌鸡、老鸭、牛羊乳、蜂蜜,或常食猪羊肺以脏补脏,以及白木耳、百合、山药、梨、藕、枇杷之类,以补肺润燥生津。忌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如辣椒、葱、姜等。[8]

15 文献摘录

《外台秘要·传尸方》:“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曰殗殜,气急欬者,名曰肺痿疾,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曰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

《严氏济生方·劳瘵论治》:“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日骨蒸、苑滞、复连、尸疰、劳疰、蛊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明医杂著·劳瘵》:“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9.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6-82.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1-52.
  7. ^ [7]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40-43.
  8. ^ [8]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